李召坤,周根茂,李 坡,常江芳,楊 睿,趙利信,劉佳佳
(1.中核礦業(yè)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1149;2.石家莊鐵道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43)
目前地浸礦山開發(fā)主要利用直井作為抽注液井。隨著鈾礦地質勘查“攻深找盲”工作的推進,在中國部分地區(qū)相繼發(fā)現(xiàn)了一批低滲透、大埋深砂巖鈾礦資源[1-2]。常規(guī)直井開采此類資源面臨著井網(wǎng)稠密、單井控礦面積小、成本高等制約因素。與常規(guī)直井相比,水平井技術具有過流面積大、浸出死角小等優(yōu)勢,可大幅提高注液量,降低注液井施工成本[3-8]。
目前對“水平井注-直井抽”地浸井場滲流特點研究較少。為此,利用ANASYS數(shù)值模擬軟件建立數(shù)值模型,以最大化浸出范圍為依據(jù),優(yōu)選“水平井注-直井抽”的井網(wǎng)參數(shù)。
進行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基于ANASYS多孔介質模型[9]。ANASYS多孔介質模型可以適用于較均質的地層滲流模擬工作。多孔介質模型就是定義一個多孔介質區(qū)域,設定該區(qū)域的孔隙度和流體的黏性阻力系數(shù)和慣性阻力系數(shù)。理論上講,是在動量方程的右側增加了一個動量源項[10]。除常規(guī)流體力學控制方程外,本次模擬還用到以下控制方程。
對于單相介質和多相介質,多孔介質模型可以使用表觀速度或物理速度形式的公式。多孔介質模型通過在動量方程中增加源項,來模擬計算區(qū)域中多孔性材料對流體的流動阻力。據(jù)ANASYS使用手冊,該源項由兩部分組成,即Darcy黏性阻力項和慣性損失項:
(1)
式中:Dij和Cij分別為黏性阻力和慣性損失系數(shù)矩陣;μ為黏性系數(shù);ρ為流體密度;vj為流體在j方向的速度分量。這個負的動量源項(Sj)導致多孔介質單元中的壓力降。
(2)
式中:1/αij為系數(shù)矩陣Dij的項;Δni為多孔介質在3個坐標方向上的厚度。
當速度比較高,或模擬多孔板和管排時,有時可忽略滲透阻力項,只保留慣性阻力項,則多孔介質方程(1)簡化為
(3)
或寫成3個坐標方向上的壓力降:
(4)
式中:C2ij為系數(shù)矩陣C中的項;Δni為多孔介質在3個坐標方向上的厚度。
“水平井注-直井抽”是參照五點型布井方式,用水平注液井代替了豎直注液井。因井場幾何結構規(guī)律性較好,取一個代表單元進行模擬。
2.1 二維模型建立
二維水平面模型長為100 m,寬為100 m,水平井與豎井直徑均為0.1 m,網(wǎng)格質量均達到0.7以上,如圖1所示。邊界條件分別設置為inlet、outlet、wall、porous-jump及symmetry。
圖1 二維水平剖面數(shù)值模型示意圖
圖1中由CDFE圍成的區(qū)域為水平井水平段,ABDC和EFHG圍成的區(qū)域為礦層(多孔介質區(qū)),1、2、3、4為豎直抽液井。建模時設置研究區(qū)邊界AB=AG=100 m。其中,抽液井和水平注液井之間的垂直距離為L1,兩口抽液井之間的間距為L2。為了優(yōu)化注抽井的布置,本研究設置了4個方案,見表1。
表1 二維水平剖面數(shù)值模擬方案
為了確定水平井在含礦含水層中距離上下礦層邊界的位置,建立了豎直剖面的二維模型,如圖2所示。為了能夠同時包含2個豎井,橫向剖面模型尺寸設寬為70 m,含礦含水層厚度為20 m,水平井及豎井直徑均為0.1 m,網(wǎng)格質量保證均在0.7以上。為了提高數(shù)值模擬精度,對近井地帶網(wǎng)格進行局部加密處理[11]。數(shù)值模擬方案見表2。
三維模型尺寸為長200 m、寬200 m、高20 m,水平井及豎井的直徑均為0.1 m。由于模型尺寸過大,將其切分為四部分,取四分之一進行計算。模型分為壓力入口、壓力出口、不透水邊界、對稱邊界及跳躍邊界等5個邊界條件,模型網(wǎng)格數(shù)量為3.2×105個,網(wǎng)格質量均在0.5以上,如圖3所示。模型完成后,通過數(shù)值模擬對不同方案進行分析,來確定最佳方案。
圖2 二維豎直剖面數(shù)值模型示意圖
圖3 三維模型和局部O-Grid網(wǎng)格圖
表2 二維豎直剖面數(shù)值模擬方案
由于模型較大,需對局部位置進行加密??紤]到井孔附近滲流規(guī)律的特殊性,對井孔附近建立O-Grid網(wǎng)格來消除網(wǎng)格畸變,避免計算時產(chǎn)生較大的誤差。豎直抽井與水平井的間距為L1,豎直抽井間的間距為L2。數(shù)值模擬方案見表3。
計算參數(shù)孔隙率取30%,水頭差取80 m,礦層的滲透系數(shù)取0.4 m/d。溶浸液為含CO2、O2的混合溶液。水平注液井設置為壓力入口,抽液井設置為壓力出口,出口壓力為大氣壓。
表3 三維數(shù)值模擬方案
地浸溶浸劑主要是含O2和CO2的混合水溶液,從CE和DF入口進入水平井中,再通過水平井壁上的割縫滲入周圍礦層。在一定壓力下,CO2溶于水中產(chǎn)生碳酸,假定碳酸在注液井內液體中的質量分數(shù)為30%(將碳酸視為示蹤劑,顯示溶浸液的滲透范圍)?,F(xiàn)采取控制變量法,取相同時間t=(1.2e+6) s時,對比不同方案的滲流情況。
當t=0 s時,因入口處還沒有溶浸液流過,碳酸濃度為0。開始計算后,水平井內溶浸液的流速及整體流場內的壓強分布迅速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水平井內的溶浸液首先由兩端入口流入,隨后向水平井中部流動,兩股溶浸液在水平井中部相遇后,優(yōu)勢流通道逐漸被堵塞,溶浸液開始通過水平井井壁上的孔隙向周圍的巖石滲流,t=(1.2e+6)s時的具體分布如圖4所示。
圖4 流場速度矢量圖和壓力云圖
從圖4(a)可看出,在水平井近井地帶,地層流場前緣為一條近似平行于水平井的直線,形成了線性驅替的效果。與常規(guī)五點型或七點型井場近紡錘體的流場分布相比,這樣的流場可以有效減少浸出死角,達到均勻驅替的效果。
從圖4(b)可看出,近水平井地帶滲流均勻,出現(xiàn)浸出死角的概率較小。但是在兩口豎直抽液井連線中點處,由于滲流壓差較小,不論是流速還是溶液濃度都較小,容易形成浸出死角。為此選擇觀察點A(圖5),觀測點坐標為(50,80),以該點的碳酸質量分數(shù)變化特點優(yōu)選參數(shù),其濃度變化如圖6所示。
圖5 觀測點A位置示意圖
圖6 觀測點碳酸質量分數(shù)變化曲線
從圖6可看出,不同方案條件下,該點溶液濃度都是從3×105s開始出現(xiàn),說明溶液到達該點的速度基本一致;但是在后期,方案3的增長率略大于其他3個方案。因此從平面滲流的角度來看,方案3與其他方案相比最優(yōu),即L1=35 m,L2=50 m。
在水平井水平剖面的模擬中已經(jīng)定出水平井和豎直抽井的最優(yōu)間距,可以根據(jù)橫向剖面的模擬進一步優(yōu)化水平井在礦層中的深度,確定最優(yōu)的布井位置。
礦層上下兩端除抽液井口外,均設置為不透水邊界,兩側設置為自由邊界,不同方案條件下的流場如圖7所示??梢钥闯?,流場隨著水平井位置的變化而產(chǎn)生變化,水平井距離上下礦層較近時,流線疏密差異較大,流速分布不均勻,不穩(wěn)定,不利于溶浸液的均勻推進,同時也最容易產(chǎn)生滲流死角。通過數(shù)值模擬比較幾種方案可以發(fā)現(xiàn),溶液自重對流場的影響較小。其中,方案Ⅱ當水平井位于礦層中間位置時,流速分布最為均勻和穩(wěn)定,是較為理想的狀態(tài)。
圖7 不同方案條件下流場圖
濃度是判斷滲流效果是否為最優(yōu)的最佳依據(jù),可根據(jù)不同方案時相同濃度部分所占面積百分比,來判定方案是否為最優(yōu)。模擬中,以溶浸液中碳酸濃度大于其初始濃度50%的滲流面積百分比為標準進行判別,方案Ⅰ、Ⅱ、Ⅲ、Ⅳ、Ⅴ的溶浸液中碳酸濃度大于其初始濃度50%的滲流面積分別為470.71、475.23、471.93、447.22、392.10 m2,各方案的滲流面積百分比如圖8所示。
從圖8可看出,方案Ⅱ溶浸液中碳酸濃度大于其初始濃度50%的滲流面積為475.23 m2,相應滲流面積百分比為33.95%,此時浸出死角最小。因此,當水平井距礦層下邊界10 m,即水平井位于含礦含水層中間位置時滲流效果最好。
圖8 溶浸液中碳酸濃度大于其初始濃度50%的滲流面積百分比
三維數(shù)值模擬可以得到不同浸出時間里溶液的滲流體積分數(shù)。設溶浸液中碳酸濃度大于其初始濃度50%的部分為當前有效浸出范圍,溶浸液中碳酸濃度小于其初始濃度10%的部分為當前浸出死角。利用軟件的數(shù)據(jù)后處理功能,可以得到表4的模擬結果。
表4 三維數(shù)值模擬結果
從表4可看出,方案①、②、⑦、⑧效果較好,方案③、④、⑤、⑥效果較差,說明滲流效果受L1和L2共同作用。對比方案③、④、⑤,可以發(fā)現(xiàn)三者差距不大,這說明在L2(即豎直抽液井的間距)一定時,水平井與豎直抽液井之間的距離在一定時間內對浸出范圍影響較小??偟膩碚f,在考慮提高有效浸出范圍且減小浸出死角的前提下,方案①為最優(yōu)方案,即直井與水平井的間距L1為35 m,直井與直井的間距L2為50 m。
對于均質或近似均質地層,從二維數(shù)值模擬結果來看,在水平井近井地帶,地層流場前緣為一條近似平行于水平井的直線,形成了線性驅替。這與常規(guī)五點型或七點型井場近紡錘體的流場分布對比,可以有效減少浸出死角,達到均勻驅替的效果。水平井布置在含礦含水層中部,能夠較好地提高溶液的波及范圍,提高浸出效率。
通過二維和三維數(shù)值模擬得出“水平井注-直井抽”井場最優(yōu)設計參數(shù):直井與水平井的間距為35 m;直井與直井的間距為5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