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對外交流的重要通道,伴隨著人員的往來,諸多外來物種也隨之傳入中國,開始在中原地區(qū)種植,并逐漸推廣,豐富了中國物種的多樣性。與此同時,許多外來物種在融入中國的同時,被發(fā)掘出許多新的利用方式,甚至在文化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被賦予了新的意象。石榴作為通過絲路傳入外來物種之一,在中國深受喜愛,因而以石榴為例,關(guān)注其傳入中國和逐漸推廣的過程。同時,伴隨著石榴在中國的廣泛種植,其利用方式也日漸增多,特別是中醫(yī)對其也有了深入的認識。此外,石榴在傳入前就已被賦予的多子、豐收的文化意象也在中國得到了認可。但其在中國特色的文化氛圍下,石榴又被賦予了新的、具有中國文化色彩的意象。石榴作為外來物種在中國的發(fā)展,是絲綢之路上眾多外來物種在中國的一個縮影。
關(guān)鍵詞:石榴;絲綢之路;種植;利用方式;文化意象
自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其成為了兩漢至隋唐時期古代中國與西方交流溝通的重要通道。通過絲綢之路,中外使臣、商人絡(luò)繹不絕,人員的流動也帶動了商品、物種、文化的流動,許多新奇的物品、物種等涌入中國,并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了今天日常生活中尋??梢娭?,例如葡萄、石榴、核桃、棉花等,實則都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伴隨著物種的傳播,物種所攜帶的文化符號也隨之進入人們的視野,或引起認同,或反對,又或延伸出新的解讀,帶來了文化的溝通和碰撞。
石榴作為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物種之一,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種植,并頗受人們喜愛,還被賦予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意象,可謂是外來物種中的佼佼者。筆者擬以石榴為例,關(guān)注其在中國的種植和發(fā)展,以及石榴在文化中的作用,推知絲綢之路在物種傳播、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石榴的傳入及其在中國的推廣
石榴原產(chǎn)于西亞,在漢代時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先在長安、洛陽種植,一度被認為是“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①,后逐漸推廣到全國各地,成為尋??梢姷墓尽T诠糯?,石榴又有“安石榴”、“若留”、“涂林”、“天漿”、“金罌”(五代史避錢镠諱)等多個稱呼。
石榴的傳入,一般人們將其歸功于張騫,“張騫為漢使外國十八年,得涂林。涂林,安熟(石)榴也?!雹?但是在《漢書》中并未有張騫引入石榴的相關(guān)記載,這可能是后人的美化,將這一成就歸于了絲路的開通者張騫身上,而實際的傳播者可能是絲綢之路上的使者商旅。但石榴在漢代傳入中國這一時間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在漢代詩賦中有關(guān)于石榴的記載,如張衡《南都賦》在寫南都園圃時有提到“若留”,“若其園圃,則有蓼蕺蘘荷,藷蔗姜?,菥蓂芋瓜。乃有櫻梅山柿,侯桃梨栗。梬棗若留,穰橙鄧橘?!雹?此外,在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也有關(guān)于石榴的記載,其“果實菜谷禁忌并治”部分提到“安石榴不可多食,傷人肺”④。由此可見當時人們對石榴還是較為了解的。因而,石榴在漢代時已經(jīng)傳入中國,但此時石榴種植范圍主要集中在長安和洛陽,并未見其他地區(qū)由種植石榴的記載。
魏晉南北朝時期,石榴的種植范圍不斷擴大。鄴城正是在這一時段內(nèi)有了種植石榴的記載。陸翙的《鄴中記》有言:“石虎苑中有安石榴,子大如碗盞,其味不酸。”⑤ 除了在北方開始擴大種植外,石榴也開始在南方種植,《宋書·符瑞志》記載:“晉安帝隆安三年,武陵臨沅獻安石榴,一蒂六實?!雹?此外,在石榴種植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人們對其種植方法進行了總結(jié),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中就有詳細的記載:
三月初,取枝大如手大指者,斬令長一尺半,八九枝共為一窠,燒下頭二寸(不燒則漏汁矣)。掘圓坑深一尺七寸,口徑尺。豎枝于坑畔(環(huán)口布枝,令勻調(diào)也)。置枯骨礓石于枝間(骨石此是樹性所宜),下土筑之。一重土,一重骨石,平坎之(其土令沒枝頭一寸許也)水澆常令潤澤。既生,又以骨石布其根下,則科圓滋茂可愛(若孤根獨立者,雖生亦不佳)。十月中,以蒲藁裹而纏之(不裹則凍死也),二月初解放。若不能得多枝者,取一長條,圓屈如牛拘而橫埋之,亦得,然不及上法根強早成。其拘中,亦安骨石。其斫根裁者,亦圓布之,安骨石于其中也。⑦
隨著石榴的廣泛種植,在此時涌現(xiàn)出了大量關(guān)于贊美石榴的詩文,例如潘尼的《安石榴賦》、潘岳的《河陽庭前安石榴賦》、傅玄的《安石榴賦》等。
隋唐時期,石榴廣泛種植,遍及各地,出現(xiàn)了“榴花遍近郊”的盛況。隋朝在營建東都時,種植了大量石榴,“開大道對端門,名端門街,一名天津街,闊一百步。道旁植櫻桃、石榴兩行,自端門至建國門,南北九里,四望成行,人由其下,中為御道,通泉流渠,南臨洛水?!雹?此外,在唐詩中也多有涉及石榴的描寫,例如張諤的《岐王山亭》:“王家傍綠池,春色正相宜。豈有樓臺好,兼看草樹奇。石榴天上葉,椰子日南枝。出入千門里,年年樂未移?!雹?李賀的《綠章封事》:“石榴花發(fā)滿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雹?在詩人的筆下,石榴的倩影從王公顯貴的宅邸到鄉(xiāng)野小溪都能看到。
唐以后,石榴種植范圍擴展到全國,出現(xiàn)了石榴遍地皆有的盛況,更多地區(qū)出現(xiàn)了重視石榴的記載。其次,人們還培育出了許多品種,例如千葉石榴、粉紅石榴、黃石榴、青皮石榴、水晶漿榴、朱皮石榴、重臺石榴等,石榴培育技術(shù)不斷提高。
二、對石榴的利用
石榴果實色彩絢麗、籽粒晶瑩、味道甘美、營養(yǎng)價值高,同時,石榴花期長,花朵鮮艷,集食用與觀賞于一體,深受人們的喜愛。因此,在石榴種植范圍不斷擴大,栽培技術(shù)不斷提高的同時,人們對石榴的利用方式也在不斷增加。
石榴在傳入初期是作為一種觀賞性花木,因其樹形優(yōu)雅,初春枝葉碧綠,入夏后紅花似火,秋日碩果累累,故以其華實之美深受人們喜愛。應貞的《安石榴賦》序中就道出了石榴樹惹人喜愛的原因,“余往日職在中書時,直廬前有安石榴樹,枝葉既盛,華實甚茂,為之作賦?!?1 此后,隨著石榴的廣泛種植,文士們也留下了大量謳歌石榴形象之美的詩賦。
除了花葉之美,石榴果實的甜美也是其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因,例如皮日休的《石榴歌》就對石榴果實味道極力贊美,“蕭娘出嫁嗜甘酸,嚼破水精千萬粒?!?2 石榴除了鮮食,在還可釀酒,梁元帝《賦得石榴詩》有言:“西域移根至,南方釀酒來?!?3 石榴酒味道酸甜,頗受人們喜愛。此外,石榴還可作羹,制作飲料等,石榴羹更是佛家頗受推崇的養(yǎng)身膳食。
除卻觀賞、食用,石榴還具有較高的醫(yī)用價值,其根莖花葉和果實都能入藥。隨著人們對石榴的了解加深,中醫(yī)對其藥用價值的認識也不斷深入,陶弘景的《名醫(yī)別錄》、蘇頌的《食療本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等都有涉及對石榴藥性的論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jié),對酸石榴的果實、果皮、根、花分別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并記載了相關(guān)藥方。14 值得注意的是,醫(yī)家認為酸石榴比甜石榴更適合入藥,甜石榴雖然也有醫(yī)藥價值,但有副作用,陶弘景說它“味甘、酸,無毒,主咽燥渴。損人肺,不可多食?!?5
石榴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憑借其優(yōu)雅的外形和鮮美的果實深受人們夸贊,在各地廣泛種植,人們對其的認知不斷深入,又被人們發(fā)掘出了許多新的利用方式,逐漸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中,甚至還在中國文化中擁有了一席之地。
三、石榴的文化意象
絲綢之路不僅僅將石榴作為一種物種傳入中國,同時,石榴在原產(chǎn)地西亞被賦予的文化意義也隨之傳入。物種的文化意義一般與其屬性有關(guān),如石榴多籽,花色鮮艷,因而人們將其看作是豐收、多子的吉祥象征。而石榴這種代表著美好的文化意象,早在其傳入中國前就已經(jīng)體現(xiàn)在其他地區(qū)文化中了。波斯人因為石榴籽粒晶瑩,故將其作為豐收、多子的象征,并將石榴樹看作是“太陽的圣樹”。其次,波斯人崇拜的安娜希塔女神,手執(zhí)石榴象征豐收,在薩珊波斯的金銀器上常有她的身影。而在阿拉伯人的婚禮上,石榴又被賦予了“多子”、“忠誠”的特殊寓意。
石榴象征豐收、多子、吉祥的文化意象也伴隨著石榴物種傳入中國。特別是石榴多籽,與中國人多子多福的傳統(tǒng)觀念相契合,因而中國人也將石榴作為多子的象征。例如,北朝時期,“安德王延宗納趙郡李祖收女為妃,后帝幸李宅宴,而妃母宋氏薦二石榴于帝前,問諸人莫知其意,帝投之。收曰:‘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孫眾多?!鄞笙?,詔收‘還卿將來’?!?6 到了唐代,結(jié)婚盛行贈送石榴,寓意“多生貴子”。
值得注意的是,石榴多子、豐收的象征在中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才逐漸形成,遠晚于西亞地區(qū),甚至可以認為這是伴隨石榴傳播而傳入中國的新觀念??梢姡z綢之路帶來的不僅僅是人員、商品、物種的交流傳播,在這些背后,還裹挾著無數(shù)的觀念、文化的交流傳播。
自石榴傳入中國,便以其花葉樹形之美俘獲了文人的情感,飽受文人贊譽。在文人的筆下,石榴被賦予了新的人格化的情感和意象。
隨著石榴的廣泛種植,文人在贊美石榴外形之美的同時,也開始歌詠石榴內(nèi)在的品質(zhì)。如江淹的《石榴頌》寫到:“縹葉翠萼,紅華絳采,炤烈泉石,芬披山海,奇麗不移,霜雪空改?!?7 這不僅描述了石榴樹的外形之美,還贊美了石榴樹經(jīng)霜不改的堅韌品格。這種品格與中國古代文人追求的堅韌、堅貞的節(jié)操相契合,因而石榴樹也被文人賦予了“君子”之風。后來,文人又從石榴的外來身份和開花晚于其他花木等產(chǎn)生聯(lián)想,將自己的遭遇與石榴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借此抒發(fā)自己的情感。例如元稹被貶為江陵士曹掾時,寫下了《感石榴二十韻》,借石榴樹表達了被貶失意的痛苦,“唯我荊州見,憐君胡地賒。從教當路長,兼恣入檐斜。……非專愛顏色,同恨阻幽遐。滿眼思鄉(xiāng)淚,相嗟亦自嗟?!?8 石榴在文人筆下被擬人化,被賦予了新的、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意象。
石榴作為美的象征,也被用來贊美女性,例如于蘭在《千葉石榴花》一詩中就將石榴花的嬌美與佳人相提并論,“一朵花開千葉紅,開時又不藉東風。若教移在香閨畔,丁與佳人艷態(tài)同。”19 石榴喻示女性之美,女子的紅裙也被比照成“石榴裙”,后來更是成了佳人、愛情的象征。石榴在中國的融入,不僅僅是在人們?nèi)粘I钪姓加幸幌?,更是憑借其獨特的魅力在中國文化中被賦予了自己獨特的意象。
石榴在漢代時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并逐漸在全國各地種植,深受人們喜愛。在石榴傳入中國的同時,其象征著美好、豐收、多子的文化意象也隨之傳入,并得到認同。與此同時,石榴在中國獨特的文化環(huán)境下,又衍生出了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意象,寄托了中國人的美好愿望和理想。石榴文化在不同文明中的相同認同,展現(xiàn)出物種傳播對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而作為石榴傳入中國的路徑——絲綢之路,不僅僅是古代中國對外交通的大動脈,更是承擔了無數(shù)物種傳播和文化交流的責任,石榴不過是無數(shù)縮影中的其中之一而已。可以說,絲綢之路,不僅僅是物種交換的旅行之路,更是藝術(shù)、文化的交流之路。
注:
1 (晉)潘尼:《安石榴賦》,(唐)歐陽詢等:《藝文類聚》卷86《果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480頁。
2 (晉)陸機:《與弟陸云書》,(唐)歐陽詢等:《藝文類聚》卷86《果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480頁。
3 (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注:《文選》卷四《南都賦》,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70-71頁。
4 (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卷下《果實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四庫叢刊本。
5 (晉)陸翙:《鄴中記》,《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9頁。
6 《宋書》卷29《符瑞志下》,第836頁。
7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58頁。
8 (唐)杜寶撰、辛德勇輯校:《大業(yè)雜記輯?!罚靼玻喝爻霭嫔?,2006年,第3頁。
9 (唐)彭定求等:《全唐詩》卷110,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1130頁。
10 (唐)彭定求等:《全唐詩》卷390,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4396頁。
11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卷86《果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481頁。
12 (唐)彭定求等:《全唐詩》卷611,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7055頁。
13 (唐)歐陽詢等:《藝文類聚》卷86《果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480頁。
14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30,北京:人民衛(wèi)士出版社,1978年,第1782-1785頁。
15 (梁)陶弘景集、尚志鈞輯校:《名醫(yī)別錄》卷3,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6年,第309頁。
16 《北史》卷56《魏收傳》,第2033頁。
17 (唐)歐陽詢等:《藝文類聚》卷86《果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482頁。
18 (唐)元稹:《元稹集》卷13,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51頁。
19 (唐)彭定求等:彭定求等:《全唐詩》卷824,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第9289頁。
作者簡介:
邱瀟,1996年3月,女,漢族,籍貫浙江湖州,上海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