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潔
作者單位:353000 福建省南平市,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七醫(yī)院影像科
腦血管疾病的類型多樣且病因復雜,在臨床診斷中存在諸多困難,合理評價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原因、病理類型、病情變化并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是改善預后的關鍵[1]。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 以無創(chuàng)、便捷為優(yōu)點,在時間、空間上有較高的分辨率,可從功能學及形態(tài)學上評估腦血管疾病,為治療方案提供重要指導[2]。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技術以無創(chuàng)性、檢查迅速、應用范圍廣為其優(yōu)勢,有更好的組織分辨率,可獲得血管外結構信息,能從多層次、多角度對病變區(qū)進行定量判斷[3]。二者聯(lián)合診斷腦血管疾病,優(yōu)勢互補,有助于疾病的診斷。本研究納入醫(yī)院就診的腦血管疾病患者155 例,分析CT聯(lián)合MRA 對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7 年1 月-2020 年1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七醫(yī)院就診的腦血管疾病患者155 例,其中男78 例,女77 例,年齡40~78(55.46 ±7.45) 歲,腦出血55 例、腦梗死48 例、腦血管瘤52 例,首發(fā)癥狀為語言障礙患者29 例,偏癱或肢體乏力患者69 例,眩暈患者57 例,均經血管造影(DSA) 檢查確診。納入標準:(1) 患者均符合《腦血管疾病診斷與治療臨床指南》[4]診斷標準;(2) 患者均自愿參加;(3) 生命體征穩(wěn)定,無意識、聽力障礙,能夠配合醫(yī)師檢查;(4) 首次就診者。排除標準:(1) 有腦血管疾病治療史者;(2) 有影像學檢查禁忌證者;(3) 合并耳聾等原因以致無法配合檢查者;(4) 有嚴重心肺疾患者;(5) 有凝血障礙的患者。研究實施前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1.2.1 MRA 診斷:檢查儀器為西門子SIEMENS Skyra 3.0T 超導磁共振掃描儀,患者取仰臥位,單次屏息,掃描時應用頭頸聯(lián)合8 通道頭部線圈或16 通道神經血管線圈,用體部相控柔軟線圈,參數:重復時間4.3 ms,回波時間2.1 ms,顯視野400~450。掃描序列包括常規(guī)冠狀位、矢狀位、軸位T1WI、T2WI +FS,血管增強掃描時,經肘靜脈注射速率釓特酸葡胺注射液(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153167) 10 ml 左右,采取無間隔掃描,掃描結束后將圖像傳輸至工作站。
1.2.2 CT 診斷:CT 檢查儀器為日本東芝公司的16 排CT 掃描儀,取患者仰臥位,層間距設置為8 mm,層厚設置為8 mm,窗寬設置為80 Hu,管電流設置為600~650 mA,管電壓設置為120 kV,顯視野為18~23 cm,窗位為35 Hu,掃描野為25 cm,使用非離子對比劑進行掃描,掃描范圍為第二頸椎至顱頂。
由2 位高年資放射科影像醫(yī)師采用雙盲法對掃描圖像進行評定,當醫(yī)師意見不一致時,以意見統(tǒng)一為最終診斷結果。
1.3 觀察指標 (1) 分析MRA、CT 檢查腦血管疾病的影像學特征;(2) 以DSA 為金標準,統(tǒng)計MRA、CT 及兩者聯(lián)合的診斷結果;(3) 比較MRA、CT 及兩者聯(lián)合對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價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所得數據錄入Excel 軟件,采用SPSS 17.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率(%) 表示,比較應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CT 及MRA 聲像特征 CT 的影像學特征表現為:均勻一致的高密度、無腦回形態(tài)時,可判斷出腦出血;腦內無明顯密度改變或出現低密度灶提示腦梗死;CT 值升高12~25 Hu,呈高密度或稍高密度信號提示腦血管瘤。MRA 的聲像特征表現為:T1 為等信號或稍高信號,T2 為高信號,病灶周圍顯示環(huán)形水腫帶時,可判斷為腦出血;顯示大面積長T1、T2 信號,大血管顯示清晰,顯示不佳時,可判斷出腦梗死,有低信號環(huán)包繞,且清晰顯示與血管信號一致的瘤體時,可判斷出腦血管瘤。
2.2 2 種方案診斷結果比較 DSA 結果顯示,155 例患者中有腦出血55 例、腦梗死48 例、腦血管瘤52 例,CT+MRA 對腦出血、腦梗死、腦血管瘤的檢出率均高于單獨CT 及MRA 檢出率。見表1。
表1 診斷結果比較 [例(%) ]
2.3 2 種方案的各個疾病診斷準確率比較 CT +MRA 在腦出血、腦梗死、腦血管瘤的診斷準確率及總準確率均大于單獨CT 及MRA 的準確率(P<0.05) 。見表2。
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占神經系統(tǒng)總住院病例的25%~50%[5-6]。腦血管疾病的鑒別一直是臨床研究的熱點,對腦血管疾病作出正確診斷是影像學檢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準確診斷疾病類型,才可根據患者具體疾病類型制定后續(xù)治療方案,亦作為提高患者預后效果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早期臨床診斷對病變發(fā)展的觀察及預后評估具有重要意義。
影像學檢查是腦血管疾病的重要輔助診斷手段,以DSA為診斷“金標準”,但是DSA 為有創(chuàng)檢查且存在放射性暴露等問題,費用昂貴,不適合初期篩查,臨床應用的局限性較大[7]。CT 機是臨床普遍的顱腦檢查儀器,有非侵入式、檢查步驟迅捷、分辨率高的優(yōu)勢,可較為清晰顯示顱骨和顱內組織,準確檢測出腦血管疾病的病變類型,且費用較低,患者更易接受[8-9]。但是CT 檢查無法清晰顯示腦血管膨隆或管腔狹窄的情況,難以發(fā)現與腦實質密度相近的病灶,容易漏診或誤診。MRA 是一種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其特點是清晰、無創(chuàng)且準確性高,基本原理是利用血液的流動增強效應,根據血流功能狀態(tài)來反映血管的形態(tài),因此無需注射造影劑即可清晰反映顱內動脈血管血流情況,不受外界因素如患者的呼吸或心跳影響,能清晰顯示顱內動脈瘤的形態(tài)、位置及大小,不會出現偽影,在診斷腦血管疾病上有很大的優(yōu)勢[10-11]。MRA 對中動脈及顱內大動脈的診斷結果與DSA 相當,因此適用于診斷椎動脈及其分支、頸內動脈及其分支等,且可為介入治療提供定位依據。但MRA 也受血管走向、血管壁鈣化等影響,對血管細小的患者成像較差。CT 與MRA 聯(lián)合診斷腦血管疾病,發(fā)揮不同診斷優(yōu)勢,達到優(yōu)勢互補。本研究結果顯示,腦出血、腦梗死、腦血管瘤在CT 及MRA 的檢查中均有其特異性影像學特征;CT 聯(lián)合MRA 檢查方案對腦出血、腦梗死、腦血管瘤的檢出率達到98.18%、97.92%、98.08%,診斷準確率達到95.48%,均優(yōu)于單獨檢查。蘇強等[12]通過研究發(fā)現,對腦出血患者行CT 及MRI 檢查,均可觀察到明顯的影像學特征,診斷價值較高,可用于評估患者的病情與預后。與本研究結果類似,肯定了CT 聯(lián)合MRA 對腦血管疾病的診斷價值。
綜上所述,CT 聯(lián)合MRA 可用于診斷腦血管疾病,可提高疾病診斷準確率,對診斷腦血管疾病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