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千
作者單位:433199 湖北省潛江市中醫(yī)院內(nèi)分泌神經(jīng)內(nèi)科
下肢痙攣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后遺癥,會對患者的正常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造成影響,出現(xiàn)肢體功能障礙情況,進而會降低生存質(zhì)量[1-3]。早期進行積極治療有助于腦卒中后下肢痙攣患者預后的改善。以往臨床上所采用的藥物治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中醫(yī)在治療該病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中醫(yī)認為,腦卒中后下肢痙攣的發(fā)生同肝腎陰虛、氣血不調(diào)等因素有關(guān)[4]。本研究觀察栝樓桂枝湯輔治腦卒中后下肢痙攣患者的臨床效果及對提高其日常生活的活動能力的作用,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 年2 月-2020 年1 月潛江市中醫(yī)院收治的腦卒中后下肢痙攣患者66 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3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13 例;年齡51~72(63.04 ±3.84) 歲;病程7~56(31.83 ±6.30) d;左下肢痙攣19 例,右下肢痙攣11 例,雙下肢痙攣3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14 例;年齡50~71(63.95 ±3.80) 歲;病程6~54(31.80 ±6.24) d;左下肢痙攣17 例,右下肢痙攣12 例,雙下肢痙攣4 例。2 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知曉研究內(nèi)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 經(jīng)CT 檢查、MRI 檢查明確診斷為腦卒中,初次發(fā)病且符合中西醫(yī)相關(guān)診斷標準者;(2) 改良Ashworth 痙攣評定量表(MAS) 分級為Ⅱ~Ⅲ級,存在明顯的痙攣性足下垂、足內(nèi)翻情況;(3) 病情穩(wěn)定且自愿配合本次研究者。排除標準:(1) 無其他腦卒中后遺癥的患者;(2) 非腦卒中因素導致的下肢功能障礙者;(3) 存在視聽覺障礙者;(4) 存在意識、認知功能或精神方面異常者;(5) 脊柱發(fā)育不平衡者;(6) 臨床資料不完整、研究期間中途失訪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治療,即患者接受營養(yǎng)神經(jīng)、改善循環(huán)、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采取抗痙攣良肢位,定時協(xié)助患者翻身,注意不在患側(cè)進行輸液。同時盡早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每次訓練時間為1 h,每天1 次。共治療4 周。觀察組則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予以栝樓桂枝湯口服,中藥組方:大棗6 g,甘草6 g,桂枝9 g,生姜9 g,芍藥15 g,栝樓根30 g。辨證施治:陰虛多汗者加用沙參、麥冬及五味子治療;大便不暢者加用火麻仁、郁李仁治療;陰虛內(nèi)熱者加用白薇、黃連、青蒿治療;心燥失眠者加用炒棗仁、生龍骨、夜交藤治療。水煎取汁400 ml,每天1 劑,分為2 個中藥專用的包裝塑料袋裝好,200 ml/包并于中、晚餐后30 min 溫服,療程為4 周。
1.4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1) 應用臨床痙攣指數(shù)(CIS) 評價2 組患者治療前、治療4 周后的痙攣癥狀,主要包括腱反射、肌張力及陣攣3 個方面,總分為16 分,其中輕度、中度、重度痙攣對應的分值依次為0~9 分、10~12 分、13~16 分。分值同痙攣嚴重程度呈正比。(2) 運用改良Ashworth 痙攣評定量表(MAS) 評估2 組患者治療前、治療4 周后的下肢肌張力等級,其中0 級:無肌張力增加;Ⅰ級:肌張力輕度增加,受累部分在被動屈伸時,在ROM 末突然卡住并釋放,出現(xiàn)最小的阻力;Ⅰ+級:受累部分在被動屈伸時于ROM 后50%范圍內(nèi)突然卡住,繼續(xù)進行ROM 檢查期間存在持續(xù)的小阻力;Ⅱ級:肌張力明顯增加,阻力在ROM 大部分時增加;Ⅲ級:肌張力顯著增高,在進行ROM 檢查時存在一定的困難;Ⅳ級:肢體僵直,受累部分無法屈伸。(3) 患者于治療前、治療4 周后運用Berg 平衡量表(BBS) 對平衡功能進行評價,14 個項目的分值區(qū)間為0~4 分,總分為各項目分值之和,即56 分,分值越低,平衡功能越差。同時測量2 組患者10 m 最快步行速度(MWS) 。(4) 應用簡式FuglMeyer 下肢運動功能量表(FMA) 對2 組患者治療前、治療4 周后的下肢運動功能進行評估,總分為34 分,分值越高,表明下肢運動功能越好。同時運用改良Barthel 指數(shù)評定量表(BI) 評價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總分為100 分,分值越低,提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差。(5) 觀察2 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以此對治療安全性進行評估。
1.5 療效評價標準 治療4 周后評價2 組患者臨床療效。治愈:痙攣等臨床癥狀徹底消失,肌張力下降超過2 級;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肌張力下降2 級;有效:臨床癥狀較治療前稍有改善,肌張力下降1 級;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病情惡化。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應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率(%) 表示,組間比較應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CIS 評分比較 治療前,2 組患者CI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4 周后,2 組CIS 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見表1。
表1 2 組患者治療前后CIS 評分比較 (,分)
表1 2 組患者治療前后CIS 評分比較 (,分)
2.2 肌張力分級情況比較 治療前,2 組患者肌張力分級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4 周后,2 組患者肌張力分級情況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或P<0.01) 。見表2。
表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肌張力分級情況比較 [例(%) ]
2.3 BBS 評分和10 m MWS 比較 治療前,2 組患者BBS 評分和10 m MWS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4 周后,2 組BBS 評分較治療前升高、10 m MWS 較治療前加快,且觀察組BBS 評分高于對照組、10 m MWS 快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見表3。
表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BBS 評分和10 m MWS 比較 ()
表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BBS 評分和10 m MWS 比較 ()
2.4 FMA 評分和BI 評分比較 治療前,2 組患者FMA 評分和B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4 周后,2 組FMA 評分和BI 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見表4。
表4 2 組患者治療前后FMA 評分和BI 評分比較 (,分)
表4 2 組患者治療前后FMA 評分和BI 評分比較 (,分)
2.5 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97%,高于對照組的78.7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21,P=0.024) 。見表5。
表5 2 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
2.6 治療安全性比較 2 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
腦卒中后,患者由于上運動神經(jīng)受損會減弱對脊髓運動神經(jīng)元的抑制作用,脊髓α 運動神經(jīng)元、γ 運動神經(jīng)元的制約失衡,持續(xù)的興奮性進入到肌梭中會導致肌痙攣的發(fā)生[5-7]。中醫(yī)學則認為,腦卒中后下肢痙攣的病因病機在于元神受損、陰陽氣血失調(diào)、肌肉筋脈失養(yǎng),因此會引發(fā)痙攣,應以益氣活血、祛瘀通經(jīng)、解肌止痙為主要治療原則[8]。
栝樓桂枝湯出自《金匱要略》卷上,方中大棗可補脾和胃、益氣生津;甘草可調(diào)和藥性;桂枝可發(fā)汗解表、散寒止痛、溫經(jīng)通絡;生姜可解表散寒、溫肺止咳;且大棗和生姜聯(lián)用可益氣活血、滋養(yǎng)陰陽、健脾;芍藥可養(yǎng)血柔肝、斂陰營血;栝樓根可清熱瀉火、通經(jīng)消腫。諸藥配伍具有疏經(jīng)通絡、活血祛瘀、解肌止痙、濡養(yǎng)筋脈、緩急止痛、散寒解表等效果。另外,栝樓桂枝湯能夠?qū)δX組織的炎性浸潤進行抑制,阻止神經(jīng)元凋亡[9];且對神經(jīng)具有營養(yǎng)和保護作用,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10-11];可避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能夠雙重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外周肌肉組織,因此能夠促進患者受損神經(jīng)組織得到修復,緩解下肢痙攣癥狀[12]。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經(jīng)過治療后CIS 評分明顯下降,肌張力得到顯著改善,且BBS 評分、FMA 評分、BI 評分明顯升高,10 m MWS 速度更快,獲得了更高的臨床療效,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充分表明了栝樓桂枝湯的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安全性較高。分析原因:栝樓桂枝湯能夠使患者下肢脈絡得到疏通,且可養(yǎng)護筋脈,有助于盡快恢復患者的肌張力[13-14];從而能夠盡早進行康復訓練,促使平衡能力、下肢運動功能、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有效改善;且可加快步行速度,因此能夠提升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對患者早日康復有利[15-16]。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下肢痙攣患者治療中應用栝樓桂枝湯可提高治療總有效率和有較高的安全性,且能夠改善患者的痙攣癥狀及肌張力,提高平衡能力和步行速度,促使下肢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得到更好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