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天安小學,福建 廈門 361006)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并為他們繼續(xù)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1]終身發(fā)展的人要具有一個重要的能力——擴展自己能力的能力,簡單地說就是自主學習、自我成長的能力,而這個能力的基礎技能是閱讀。隨著現(xiàn)代社會科技和智能的發(fā)展,閱讀更為重要,終身學習的時代,閱讀是人們獲得信息、自主學習、適應多變生活的最重要能力。今天的高考體系,閱讀能力也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在整個教育系統(tǒng)中,主要是在語文學科中強調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強調的幾乎是文史類的閱讀,而小學科學教師的閱讀教學意識比較欠缺。當前的科學教學不重視小學生的自主科學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忽視科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使得小學生科學素質并沒有真正得到發(fā)展和形成。那么,教育教學實踐中,小學科學教師怎樣才能激發(fā)起小學生的科學自主閱讀能力呢?閱讀不是單獨存在的,它應該結合在日常學科教學中,不是單純進行課外科普閱讀,而應該是作為一種要培養(yǎng)的能力存在于課堂上。
兒童時期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和習慣的關鍵階段。一說到閱讀,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這是語文學科的事,在科學教學中,人們只關注探究實驗,幾乎不關心閱讀,甚至很多科學公開課是完全不翻開科學課本的。其實,科學課本是學生最愛的課本,在平時上課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總愛翻課本,一頁一頁地往后翻,而教師卻在強迫學生聽講,教師讓他蓋上課本,估計他還在想著剛才沒有看完的教材內容,如此教學,自主學習理念何在?任何學科的學習都離不開閱讀。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2]學生如此喜歡在課堂上翻看科學課本,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并利用課本發(fā)展學生的探究和閱讀能力。
事實性知識是一種單獨出現(xiàn)的、存在于過去和當前的、不具有預測價值并且只能通過觀察過程而獲得的知識類型,具有“點滴性”“孤立性”的特征。[3]學生喜歡閱讀科學課本,他們就是在汲取課本中的事實性知識。事實性知識是科學活動的根基,大部分的科學課程,都要以事實性知識作為基礎展開教學活動,每一學期初的第一堂課“始業(yè)教育”,教師應該帶著學生翻閱整本書,在書中找出各種學生新奇的現(xiàn)象和事物,并一起提出本學期要探究的問題;當進入新的一單元教學時,進一步滿足學生閱讀的欲望,讓他們先把整單元的內容通讀一遍,在閱讀過程,再次激起學生的興趣點和疑問點,并調動他的知識儲備,為接下來每一課的知識點探究學習打好鋪墊。
科學課本中的事實性知識不少,比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關心天氣”這一單元,氣象工作者的觀測活動、天氣預兆、天氣諺語、雨量和風力的界定方法等內容,都可以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來完成,并由學生來補充和拓展。學生的閱讀能力是無窮的,超乎教師想象的,教師不要用無形的繩子去牽絆他們,放飛他們去閱讀,他們能給你無限可能。筆者教過的幾屆三年級學生,他們課余時間看《化學世界》《磁的力量》《世界名槍》《奇妙的物理世界》等大部頭的書,收看大學生益智挑戰(zhàn)節(jié)目《天才知道》,雖然他們不一定都看得懂,但基本懂得了里頭的事實性知識,拓寬了知識面,最重要的是激發(fā)了自主閱讀的興趣,也為將來的自主探究埋下了美好的種子。
教學《怎樣移動重物》一課,課本最后提到了阿基米德“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把地球撬起來”。學生閱讀到這句話和課本插圖時,肯定是探究興趣最高漲的時候,不能就此結束課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你相信嗎?你了解阿基米德嗎?他不但有許多影響深遠的科學研究,并且利用這些科學發(fā)現(xiàn)幫助人們解決問題,還幫助國家抵御他國的侵犯呢。你們想了解更多關于阿基米德嗎?”課本一句話的閱讀,卻可以激發(fā)起學生更多的閱讀,閱讀不僅是一種自主學習,更是擴寬知識最強有力的方法。
概念是指“學生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將事物的共同特征(即關鍵屬性)加以概括,從而能區(qū)分某一類別的實例或非實例?!保?]蘇教版科學課本基本是圖片和問題,沒有大段的說明性文字,但涉及概念知識時都會用粗大明顯的字體成句成段地呈現(xiàn),學生雖然很喜歡翻看科學課本,但是對這一類文字或者直接忽略,或者隨意性看一眼,沒有看明白就囫圇吞棗地跳過,而教師也幾乎沒有進行相應的文字解讀。其實,閱讀科學課本中的這類文字極為重要,對概念性知識的閱讀是科學閱讀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教師在這方面的閱讀指導,將促進學生科學精神的形成。
例如,五年級下冊出現(xiàn)的概念性知識文本就非常多,僅僅是第一單元就有“機械”“杠桿”“斜面”“輪軸”“滑輪”“定滑輪”“動滑輪”“傳動裝置”,后面還有“卵生”“胎生”“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礦物”等等概念。在教學到這些概念時,教師常常只是由事實性知識引出概念,然后點到即止,或者讓學生看一下幻燈片上的一段文字,或者讀一下課本上的概念,并沒有針對概念進行閱讀教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知識的取得與內化需要的是學生主動建構,遵循這一理論,在學習科學概念時,教師要調動學生的自主閱讀才能提升學生對概念知識的解讀和掌握,從而真正促使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當教學到科學概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闡述他的理解,或者用自己的話概括,學生的表述肯定不那么完整和準確,這時候再讓學生打開課本,進行概念性知識的閱讀,學生自主閱讀時就可以發(fā)現(xiàn)重要字眼,從而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在這過程中學生也能逐漸形成嚴謹?shù)目茖W精神,甚至慢慢學會了一種科學語言,提升了表達能力。
通過概念的閱讀教學,學生牢牢掌握概念后,就能準確抓住事物本質并由此及彼地認識更多的事物,從而形成推理能力。例如三年級下冊《神奇的水》一課,學生閱讀完課本上毛細現(xiàn)象的概念,筆者給學生出難題:“同學手中的塑料尺子會有毛細現(xiàn)象嗎?”學生就會反復讀課本上的那段文字,反復琢磨,然后很快就會有學生想出來,把兩把尺子緊緊并在一起,或者把折疊尺子放入水中,水就會爬上來了,學生還會發(fā)現(xiàn)尺子并得越緊,水爬得越高。正確的科學閱讀方法既有助于全面提升閱讀實效,同時能夠對學生的信息加工過程進行有效管控,幫助學生認真準確地建構科學。[5]
科學課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探究式學習是學習科學課程的重要方式,也是現(xiàn)今科學教師的共識,科學探究不僅涉及“提出問題、作出猜測、設計實驗方案、觀察、操作、實踐、收集數(shù)據(jù)、理解分析、解釋交流”等,也應該包含“閱讀”這一主動攝取信息的能力,科學課培養(yǎng)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的科學課改變了以往灌輸科學知識的教學方式,重視動手探究來解決問題,但卻忽略了閱讀中自主獲取有用的信息。皮斯里、羅斯恩和羅森在1992 年就已指出,需要將科學閱讀有機地融入科學教學中。尤爾提出:“閱讀能力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科學,科學閱讀能力的高低會影響學生將來取得的科學成就的大小。”[6]
蘇教版科學課本中的圖文,有相當一部分簡潔直觀地展現(xiàn)了實踐探究活動過程、實驗方法以及注意事項,但日常教學中教師很少讓學生直接閱讀課本。依然以三年級上冊《神奇的水》為例,這一課中實驗非常多,課本中有大段的文字和連續(xù)性的圖片呈現(xiàn)方法和步驟,如果把實驗材料分發(fā)給學生,讓他們參閱課本自主研究這幾個實驗,在課堂上可能會看到一幅畫面:靜靜的課堂上,學生擺弄著器材和工具,對照著課本專注地閱讀和思考,琢磨著實驗怎么做,而不是教師不停地引導和講解實驗注意事項和步驟,然后用多媒體設備呈現(xiàn),或者使用微課或者幻燈片。用微課的方式,等于學生沒有試錯的機會,照著微課視頻操作即可;用幻燈片,那是教師叫學生閱讀而閱讀,因為是被動閱讀,很多學生并非真的閱讀進去了,和學生主動看課本、主動研究課本內容效果完全不同。教學會“噴射”的水,提前布置學生在礦泉水瓶上打孔,教師認真告知怎么打孔了,學生帶來的礦泉水瓶依然沒有幾個打孔正確的,有的打在瓶蓋上,有的孔大小不一,有的并排打孔。而如果平時在每節(jié)課上安排有閱讀環(huán)節(jié),通過每節(jié)課不斷地強化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那么學生在家給瓶子挖孔時就會仔細閱讀課本中的文字圖片,通過閱讀來明白自己要做什么,通過閱讀來自我糾正和調整。再比如,教學測量溫度的方法,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本自己嘗試著使用溫度計,在使用過程中一邊閱讀課本一邊不斷地糾正自己的錯誤,這樣既節(jié)省了教學時間,又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學生要養(yǎng)成自我閱讀儀器使用說明、實驗操作規(guī)范等的習慣,要養(yǎng)成在實驗過程中閱讀實驗數(shù)據(jù)、實驗圖表等。所有的探究過程應該是學生自己的事,而不是過度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不能低估學生的能力,教師最大的作用應該是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然后觸動自主閱讀,有了主動閱讀思考的習慣,學生的探究活動就不會是沒頭沒腦地折騰實驗器材。閱讀能力進一步支撐了科學學習,葉圣陶說“書是讀懂的,而不是教師講懂的”,教師要嘗試著留足時間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探究。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指出:“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強調科學課程與并行開設的語文、數(shù)學等課程相互滲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保?]科學教學和閱讀是能夠相互進行的,互相給予知識和能力的支撐,進而發(fā)展學生綜合素養(yǎng),提升科學素質。
科學閱讀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科學概念的建構、科學方法的理解,也可以熏陶學生的人文精神。課本中講到某些知識點時常會有相關科學家的簡短故事,比如,列文·虎克利用自己制作的顯微鏡觀察到微生物、阿基米德想象用杠桿撬動地球、牛頓發(fā)現(xiàn)了七色光、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三年級下冊《觀察》這一課的內容中有李時珍、瓦特等的故事,這樣的故事總能吸引低年級的學生,讓學生自己閱讀這些故事,學生會形成見到文字就有閱讀愿望和習慣。偉大的科學家在科學探究的道路上并非都一帆風順,學生不僅對科學知識感興趣,同時對這些科學家的成才之路也同樣充滿了探個究竟的欲望。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留時間給學生閱讀課本上的這些零星段落,甚至可以請學生講講他們所知道的相關故事,從故事中能讓人文精神得以在學生心中播種,也可以讓講故事的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更加自信,更加堅定熱愛科學的腳步。同時科學教師也應該看到閱讀面廣的學生,他們更有思想,更懂得關注和尊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是一種由大量閱讀而產(chǎn)生的內發(fā)的情感。
科學課的教學也不一定每節(jié)課都以學生動手探究為主。比如,三年級上冊《地球上的水》、三年級下冊《土壤的保護》、五年級下冊《動物是怎樣繁殖后代的》《日益減少的礦物資源》等,完全可以通過閱讀與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把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還給學生,讓課堂更加飽滿和實效,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直達內心的思索,培養(yǎng)正確的科學情感,構建他的價值體系。五年級下冊《晝夜交替》中古人對晝夜交替的解釋,只需讓學生閱讀那一整面的圖文,學生自己就能從中明白了科學的發(fā)展是不斷被糾正、補充和完善的,科學是不斷進步的,學生能從閱讀這些資料中學會不迷信權威,用科學的眼光辯證地看待周圍的食物,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
總之,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學重點在于教會學生主動探索,運用多種方式解決問題,閱讀應該是貫穿一個人的終生學習,小學科學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閱讀的重要價值,并在課堂中滲透進行科學閱讀的指導,培養(yǎng)科學閱讀習慣,讓學生在科學閱讀中提高自主探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