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波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藏有心靈成長密碼,只有孩子通過自己的體驗、感受和思考,才能解開這個密碼?!?/p>
女兒果果剛上小學的時候,老師隔三岔五跟我“投訴”。果果從不舉手回答問題,下課也不和同學互動;體育課上大家一起做游戲,無論老師怎樣鼓勵,果果也不肯站出來;被同學無意碰了一下、老師的話重了,果果都會像天要塌下來一樣哭到崩潰……
總之,果果身上有一大堆問題亟待解決。不過,老師列舉的這些“罪狀”,也證實了我心中一直以來隱隱的擔心。
果果自出生起就體弱,全家上下都格外寵她。尤其是爺爺奶奶,他們替孫女背書包、系鞋帶,甚至去學校幫忙值日、倒垃圾。孩子的事情,他們是能幫則幫,能做就做。我對老人的過度幫助多次表示反對,但他們總以“孩子身體弱”為由依然對果果事事包辦。
自從老師第一次告訴我果果的表現(xiàn)后,我就靜觀她的情緒變化,想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去跟孩子談談。一天晚上,女兒正在畫畫,我湊過去,發(fā)現(xiàn)她畫的是一個扎著兩條小飛辮的女孩,背后伸出千手觀音一樣的許多只手。我問她畫的什么,她說:“畫了一個遇到困難無法解決的小女孩,忽然有許多只手來幫她。”我問為什么要等別人來幫忙?自己想辦法克服才是好孩子。沒想到,果果輕聲說:“她什么都做不了,她很失敗,只能靠別人幫助?!蔽倚睦镆魂嚢l(fā)酸,但不得不繼續(xù)問:“你畫的這個小女孩是果果嗎?”她低下頭,小聲說:“是的。”她的眼淚在眼眶里打轉。
這么一個小小人兒,竟承受了這么大的壓力。我真是后悔莫及,恨自己以種種理由剝奪了孩子對生活的真實體驗,還一直在向她傳遞一個信息:“你身體弱,你不行!必須由我來幫你完成!”當大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壓制了孩子精神胚胎的成長時,他當然就會真的“不行”了。
第二天,我找到果果的班主任溝通。班主任答應配合我們,課堂上多叫果果回答問題,課后多吩咐果果幫老師、同學做些事情。與此同時,我們?nèi)壹s定,每天晚飯后,我和果果的爸爸、果果的爺爺奶奶和果果5個人,輪流講一個故事。每個人講故事的時候,必須站在客廳中間對著沙發(fā)上的4個人認真地講,誰也不許耍賴。一開始輪到果果講的時候,她不肯站到客廳中間,只肯坐在沙發(fā)上,我們也沒強迫,后來,在我們的鼓勵下,她終于挪到了客廳中央,我們使勁兒鼓掌,輪番夸她講得好,說她講故事時“勇敢大方,表現(xiàn)力極好”。
果果對講故事有了興趣,如果我們有事耽擱了,她都會提醒大家。她講故事時不再羞羞答答,而是越來越聲情并茂,落落大方。為了講故事,她看了很多故事書。一天,果果的老師告訴我,課堂上老師問大家“誰知道出生不久的幼獅,為什么會被它爸爸媽媽推到巖石下面去?全班30多個孩子,就果果一個人知道答案。果果特別高興,我們也特別驕傲。
我們還把以前替果果做的事情,都慢慢還給她自己去做。做的過程中,當果果發(fā)現(xiàn)自己曾經(jīng)惶恐的事情也能獨立完成時,高興之余,也愿意嘗試去做其他事情。顯然,以前總是自我暗示“我不行”的魔咒已經(jīng)打破,變成了“我能行”。
美國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是否能成功解決問題,更多地取決于他的體驗。若父母剝奪了孩子對真實生活的體驗,孩子就會形成一個邏輯:“我能否實現(xiàn)一件事,取決于大人的幫助?!币驗楸驹撚珊⒆拥玫降捏w驗,全都被父母替代了。就像著名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的:“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都藏有心靈成長密碼,只有孩子通過自己的體驗、感受和思考,才能解開這個密碼?!?/p>
所以,孩子的每一次自我體驗,都是孩子精神胚胎成長的需要,都有其獨特的價值。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自身的豐沛感覺和體驗非常重要,因為這是精神胚胎得以發(fā)育成長的唯一途徑。一個精神胚胎得到良好成長的孩子,會有極好的感受力,會充分信任自己的感受。最終,他也一定會成為一個極具獨立判斷能力和豐富創(chuàng)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