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釋《論語》“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時金科
(中山市國學促進會,廣東中山 528400)
學界一直認為,除了明顯的特別的結(jié)構(gòu)之外,總體上,“乎”“于”二字用法相近[1-2],好像兩字可以互換似的,但卻經(jīng)常會令人生疑,譬如《莊子·達生》中有這段話,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長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其中“乎”“于”同時出現(xiàn),又很工整,很難讓人相信兩者是沒有區(qū)別而隨意出現(xiàn)的。還有,《論語·為政》中的“攻乎異端”到底指攻擊異端還是攻讀異端?爭論了上千年也沒有定論。這些都提示我們“乎”“于”必然有深層的、尚未被發(fā)現(xiàn)的用法區(qū)別。深層挖掘文字的意義,無法通過字典來完成,也無法通過前人的觀點來完成,因為文字是多義的,各個解釋各不相同,甚至互相矛盾,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重新建立“乎”字的語義系統(tǒng),從盡可能多的語料重新歸納“乎”字義項。本文使用北京大學CCL 古代漢語語料庫提取大量的“乎”字語料,分析得出,“乎”字有選擇和強調(diào)作用,這是其本義特征,也是其與“于”字的根本區(qū)別,進而應用這個研究結(jié)論,解釋了“攻乎異端”等疑難句子。
先秦漢語中,“乎”明確表示兩個對象的比較。傳統(tǒng)上認為“于”字比較句與“乎”字比較句沒有明顯區(qū)別[3],但是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于”字的比較更多地屬于比擬、比喻,而不是真正的比較,也不在意所謂的比較對象。譬如“季氏富于周公”(《論語·先進》),這句并不是把季氏與其祖輩的周公相比較,不是說季氏比周公厲害,而只是說季氏特別富裕,而至于是跟周公比,還是跟和珅比,是無所謂的,只要能說明季氏富裕即可?!案]p于羽,莫之知載”(《莊子·人間世》),并不是為了把福祉與羽毛對比,而是為了比喻說明福分之輕,并不關(guān)心什么羽毛,羽毛、狗毛無所謂,“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保ā盾髯印駥W》),是為了說明冰的溫度非常寒冷,比水寒冷,目的不在于比較冰和水。還有些“于”的否定用法看起來也很像是“比較”義,但實際上只是否定判斷而已,因為并不存在兩個比較對象,譬如“夫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莊子·齊物論》),意思是天下沒有什么比秋毫大的,看起來好像“于”表示了“比較”義,但“天下”并不是“秋毫之末”的比較對象,而只表示在天下這個范圍內(nèi),否定了任何大于“秋毫之末”的可能,而并沒有存在真正的比較?!翱苣笥陉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保ā肚f子·庚桑楚》)中表示,關(guān)于寇賊,沒有什么比陰陽更大的了,“寇”是個范圍,而不是“陰陽”的比較對象,如換成“寇莫大乎陰陽”,意思變成為,寇賊不要大過陰陽,“寇”就成主語了。“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莊子·天道》)句中,“于”還是指“基于”,“莫神于天”意思是,基于天來講,沒有什么更神的。如換成“莫神乎天”,意思則是,不要比天更神,意味著有可能比天更神,同樣,“莫大于帝王”指沒有誰比帝王大,而換成“莫大乎帝王”意思則是不要比帝王大。
而“乎”則明確表示了兩個對象的比較,而且重點在于比較對象,相比之下,“于”之比較側(cè)重點在于主語,只是為了說明主語而已。如“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保ā肚f子·盜跖》)中,“城之大者”與“天下”比較,重點在“天下”?!百\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保ā肚f子·列御寇》)中,“賊”與“德有心而心有睫”比較,重點并不是“賊”。其他例句還有:
(1)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進》)
此處“乎”指對比。如果換成“長于爾”則意思變成了在你處長大。
(2)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ā墩撜Z·陽貨》)
(3)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義一也。(《禮記·郊特牲》)
(4)年之貴乎天下,久矣,次乎事親也。(《禮記·祭義》)
以上3 處“乎”指對比,這些都是程度的對比,而“乎”也可以用于對兩者異同的綜合判斷。如下:
(5)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莊子·馬蹄》)
(6)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莊子·庚桑楚》)
(7)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莊子·大宗師》)
(8)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莊子·天地》)
以上“同乎”指兩個對象相同,而“同于”則表示達到,有動詞意味,并不表示比較。
(9)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莊子·徐無鬼》)
(10)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者也。(《莊子·讓王》)
(11)此六子者,無異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莊子·盜跖》)
(12)此庶人之劍,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莊子·說劍》)
以上各句中,“同乎”“異乎”指兩個對象的對比,而“同于”“異于”則重點在動作,或者判斷,所以,要表示全然不同的話,可以用“無異于”,而沒有“無異乎”的用法?!坝凇苯Y(jié)構(gòu)不用于對比,是因為其表達的是一個背景狀態(tài),所以不是句子的焦點。有時候“于”結(jié)構(gòu)看起來好像也用于對比,但那不是兩個對象的對比,而是兩句話、兩個狀態(tài)的對比,如“同于己而欲之,異于己而不欲者”,對比的是兩句話,“同”“異”兩個狀態(tài),而與“于”結(jié)構(gòu)無關(guān)。
“乎”結(jié)構(gòu)能用于比較,源于“乎”字的強調(diào)作用。譬如上文的“同乎若...同乎我...”“同乎無知...同乎無欲...”結(jié)構(gòu),對比的是“乎”之后的對象:我/若、無知/無欲,而“同于己而欲之,異于己而不欲者”對比的是“于”之前的謂語:同/異,這就意味著,“乎”結(jié)構(gòu)把強調(diào)的位置,也就是焦點,強制地由謂語轉(zhuǎn)移到了自己。也正因為“乎”字強調(diào)自己,所以可以取得與主語同等的地位進行比較,而“于”結(jié)構(gòu)則處于輔助地位,比較義非常微弱。
當謂語是動作時,“乎”對動作的說明可以指多個方面,可以指動作的對象,也就是賓語,也可以指動作的其他要素,如對比、依據(jù)、源頭、方向、方式、地點、時間、被動等,具體說明什么,要綜合分析謂語動作的相關(guān)要素和補語的字義來推定。譬如“長乎性”,“性”不可能指賓語、對比、時間、地點、被動、方式、方向等,而“長”需要源頭,“性”當然是天然的源頭,所以“乎”就指動作的源頭和依據(jù)。用于動作時,幾乎“乎”都可以換成“于”,但“乎”是補語,是修飾動作的,表達了選擇和強調(diào),而“于”只是狀語,并沒有強調(diào)義,因此句義會發(fā)生改變,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因為語境的改變,進一步改變謂語的詞義。
1.表示動作的對象,相當于賓語
“乎”之后可以連接動作的對象,相當于賓語,可以把“乎”字去掉來理解文義。但是,在句子有歧義的時候,就不能當成賓語,譬如“獲乎莊公”(《公羊傳·莊公十年》),根據(jù)歷史事件的記載,不是“獲莊公”,而是“被莊公獲”。在表示動作對象的時候,換作“于”也是可以的,但沒有了強調(diào)意味。
(13)明乎商之音者,臨事而屢斷,明乎齊之音者,見利而讓。(《禮記·樂記》)
(14)樂師辨乎聲詩,故北面而弦;宗祝辨乎宗廟之禮,故后尸;商祝辨乎喪禮,故后主人。(《禮記·樂記》)
以上2 處“乎”指對象?!昂酢睋Q成“于”也可以,但是失去了對“乎”之后對比詞語的強調(diào)。
(15)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易經(jīng)·乾卦》)
此處“乎”指對象,“不易乎世”指不輕視世俗,不違背世俗?!耙住敝篙p視?!安怀珊趺敝覆怀删兔?,“乎”可以去掉。
(16)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論語·泰伯》)
此處“乎”指對象,指推崇大道,“乎”字可以去掉。
(17)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論語·里仁》)
此處“乎”指對象,“加乎其身”指向其身體加載。
(18)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莊子·庚桑楚》)
此處“乎”指對象,“有乎生”指得到了生。句子意思是得到了生,得到了死,得到了出和入。
(19)且諺曰:“心茍無瑕,何恤乎無家。”(《左傳·閔公元年》)
此處“乎”指對象,“恤乎無家”指擔憂沒有家,“乎”字可以去掉。
(20)于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ā抖Y記·中庸》)
此處“乎”指對象,“于”表示處于,相當于動詞。
(21)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見乎其位,周還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嘆息之聲。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聲不絕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愛則存,致愨則著。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禮記·祭義》)
“見乎其位”“聞乎其容聲”“聞乎其嘆息之聲”三者之中的“乎”指對象。而其他的“乎”則表示地點。
(2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禮記·中庸》)
此處“乎”指對象。“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指不要顯現(xiàn)隱藏的東西,不要放大微小的東西,意思是要謹慎,以免受到自己主觀意識的影響。如換為“莫見于隱”,意思會變成,不要在隱藏的階段露面。
(23)趙文子與叔譽觀乎九原。(《禮記·檀弓下》)
(24)志氣塞乎天地。(《禮記·孔子閑居》)
(25)樂統(tǒng)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禮記·樂記》)
以上各處“乎”都指對象。
2.表示動作的方向、指向,相當于“對于”
對于不及物動詞,“乎”之后就不能連接賓語,而是作為補語出現(xiàn),說明動作的方向和指向。
(26)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論語·述而》)
“乎”義為指向、對于,如果換為“隱于爾”,則指在你處歸隱。
(27)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論語·子路》)
此處“乎”義為指向,指愿望,意思是自己不想成為君王,而事實上已經(jīng)是君王了。如果換成“予無樂于為君”,那么意思就變成了,當君主一點快樂都沒有,重點在快樂。
(28)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恤,禹吾無間然矣。”(《論語·泰伯》)
此處“乎”義為指向?!氨M力乎溝恤”指關(guān)注的地方是溝恤而非宮室,重點是溝恤。如果用“于”則指“在那里”,就變成了在溝恤那里勞作,重點在勞作。
(29)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遠眾,吾從下?!保ā墩撜Z·子罕》)
此處“乎”義為指向,“拜乎上”指向上拜。
(30)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則如之何?(《禮記·檀弓上》)
此處“乎”義為指向,意思是走到大病,怎么辦。
(31)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禮記·中庸》)
此處“乎”義為指向?!霸於撕醴驄D”中“乎”義為指向,意思是在夫婦之道上就有了。
(32)故德輝動乎內(nèi),而民莫不承聽;理發(fā)乎外,而眾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而天下塞焉。(《禮記·祭義》)
此處“乎”指指向?!袄戆l(fā)乎外”指道理向外部發(fā)展。
(33)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禮記·中庸》)
此處“乎”表指向,“見乎蓍龜”中,強調(diào)是在蓍龜上出現(xiàn)了,“動乎四體”指在四體上有變動、變化,強調(diào)在四體上。
(34)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蜈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荀子·勸學》)
此處“乎”指指向,“入乎耳”就是入于耳?!俺龊蹩凇本褪请x開口?!安己跛捏w”指散布到四體。
(35)祀乎明堂而民知孝。(《禮記·樂記》)
(36)禮交動乎上,樂交應乎下,和之至也。(《禮記·禮運》)
以上2 處“乎”義為指向。
3.表示動作的源頭和起因
“乎”“于”都可以表示源頭和起因。但“乎”對所指對象有強調(diào)意義。
(37)治生乎君子,亂生乎小人。(《荀子·王制》)
此處“乎”表示源頭。有君子就有好秩序,有小人就有混亂。這里不能把“君子”“小人”當成賓語,而理解為“產(chǎn)生君子”“產(chǎn)生小人”。因為經(jīng)典中“生”字沒有這種用法,也不合語義。如“乎”改成“于”也可以,但是“君子”“小人”的對比就難以體現(xiàn)。
(38)若是,則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荀子·王制》)
此處“乎”表示源頭。如改成“于”也可以,但是“弛”“遂”的對比就無法體現(xiàn)。
4.表示達到的狀態(tài)
(39)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論語·子張》)
此處“乎”指達到,這種情況下“乎”是可以去掉的?!爸潞醢А奔础爸掳А?,意思是盡力做到悲哀,如改成“致于”,則一般用于針對人和具體的對象,如“致于主人”“致于朝”,而不用于狀態(tài)。
5.表示動作的時間
“于”“乎”都可以表示時間,但是“乎”強調(diào)時間,“于”不強調(diào)。
(40)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禮記·中庸》)
此處“乎”義為指向?!吧踅裰馈睆娬{(diào)是今世,而不是古世。如換成“生于今之世”,則強調(diào)的是“生”。
6.表示動作的地點
“于”“乎”都可以表示地點,但是“乎”強調(diào)地點,“于”不強調(diào)。
(41)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詩經(jīng)·式微》)
此處“乎”義為指向,“為乎泥中”指到泥中干活,強調(diào)在“泥中”,意思是,為什么不在干燥處干活?如果換成“為于泥中”則強調(diào)“為”,意思是,為什么不能不干活?
(4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
此處“乎”義為指向,“浴乎沂”強調(diào)“沂”這個地方,沂河是山東最大的河流,舞雩是魯國祭天求雨的地方,這都相當于圣地,所以特別強調(diào)。而如果換成“浴于沂”則強調(diào)的是沐浴,沒有什么特別意義了。
(43)爰采唐矣?沬之鄉(xiāng)矣。云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詩經(jīng)·桑中》)
此處“乎”強調(diào)這些地點,說明其美好。
(44)子之豐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詩經(jīng)·豐》)
此處“乎”強調(diào)“巷中”這個地點。如果改成“于巷”則強調(diào)的是等待,而不是地點。
(45)子之還兮,遭我乎狃之間兮。并驅(qū)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子之茂兮,遭我乎狃之道兮。并驅(qū)從兩牡兮,揖我謂我好兮。子之昌兮,遭我乎狃之陽兮。(《詩經(jīng)·還》)
此處“乎”強調(diào)這些地點的變化,如果改用“于”,前邊的“遭我”相同,則沒有排比效果了。
(46)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禮記·大學》)
此處“乎”義為地點?!安睾跎怼睆娬{(diào)藏于自身。
(47)出舍乎公宮以待事,禮也。(《禮記·雜記下》)
(48)而庭實私覿,何為乎諸侯之庭?(《禮記·郊特牲》)
以上2 處“乎”字強調(diào)這些地點的特殊。
7.表示方式
“于”“乎”都可以表示方式,“乎”有強調(diào)義。
(49)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ā对娊?jīng)·隰?!罚?/p>
此句的“乎”義為方式,這里意思是,心采用的是愛的方式,而不是冷漠。
(50)兄弟之喪,則存乎書策矣。(《禮記·雜記下》)
此處“乎”字指方式,指保存的方式是在書籍中,而不是口傳的。
8.表示被動
及物動詞加上“乎”表示被動。動作的要素當然包含動作施為的一方,所以“乎”也會表示被動?!坝凇弊忠部梢员硎颈粍樱昂酢眳s多加了強調(diào)義。
(51)俄則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哭傷其今而后悔其始。(《荀子·非相》)
此處“乎”字指被動?!昂酢睆娬{(diào)“有司”和“大市”,這里強調(diào)被有司抓走而不是村民,在鬧市殺戮而不是在偏僻處。
(52)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
此處“乎”字指被動,“乎”強調(diào)“天下”之大。
(53)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禮記·中庸》)
上段中“獲乎上”“信乎朋友”中的“乎”表示被動,意思是被上級肯定、被朋友信任。其他的“乎”表示賓語,“順乎親”即是順親,“明乎善”即是明善,“誠乎身”即是誠身。
(54)公子翚恐若其言聞乎桓,于是謂桓曰:“吾為子口隱矣! ”(《公羊傳·隱公四年》)
此處“乎”字指被動,“乎”強調(diào)“聞”的人的特殊性。
(55)萬嘗與莊公戰(zhàn),獲乎莊公。(《公羊傳·莊公十年》)
此處“乎”字指被動,“乎”強調(diào)“獲”的人的特殊性?!矮@”指被人抓住了,這里是莊公?!昂酢币部梢灾纲e語,從而把“獲乎莊公”解釋為“抓住了莊公”,這就產(chǎn)生了歧義。根據(jù)歷史記載,確認無疑是莊公勝了,說明經(jīng)典中加“乎”表示被動屬于習慣用法。
(56)襄公以師敗乎人。(《谷梁傳·僖公二十二年》)
此處“乎”字指被動,“乎”強調(diào)對方是“人”,“人”表示對方將領(lǐng)的身份較低,無法匹敵襄公的國君身份,而襄公卻敗了。
“乎”可以用在句尾做疑問語氣詞,也可以用在句中做感嘆語氣詞。在句尾時,表示選擇,是一種倒裝結(jié)構(gòu),整個句子就是選擇的對象,意思是,是這樣嗎?不是這樣嗎?如“然則管仲知禮乎?”(《論語·八佾》),就在問管仲懂禮嗎?管仲不懂嗎?這種用法是無法換成“于”的?!昂酢庇米骶渲懈袊@語氣詞時,有“形容詞+乎”“名詞+乎”兩種結(jié)構(gòu),屬于“乎+形容詞”“乎+名詞”的倒裝?!昂酢北硎具x擇,表明“是這個”而不是別的。譬如“難乎有恒矣”(《論語·述而》)就表示是很難的而不是容易的?!懊~+乎”的句子如“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乎”表示選擇“參”這個人說話,而不是其他人?!岸炊春跗渚匆?,屬屬乎其忠也,勿勿乎其欲其饗之也?!保ā抖Y記·禮器》)句中“乎”義為指向,“洞洞乎”是“乎洞洞”的倒裝,表示指向,近于“洞洞”,是一種比喻。
于是乎、惡乎、與從政乎、幾乎等詞是先秦經(jīng)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結(jié)構(gòu),其實這些結(jié)構(gòu)也是符合“乎”字用法的,只是成了習慣用語而顯得特別。
(57)鄭莊公于是乎可謂正矣。(《左傳·隱公十年》)
“于是乎”是“乎于是”的倒裝,表示對原因的強調(diào),“正是因為這”,而不是因為其他的什么。
(58)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
“于從政乎”是“乎于從政”的倒裝,表示強調(diào),意思是,單單對于從政而言,何須更多?言外之意是,對其他領(lǐng)域就不一定了。
(59)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論語·子路》)
“幾乎”是“乎幾”的倒裝,表示強調(diào)。
(60)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
惡指丑惡,引申為“特別的地方”,“惡乎”是“乎惡”的倒裝,強調(diào)指“就在那個特別的地方”。
以下對比研究“出乎/出于”“本乎/本于”“長乎/長于”等用法,從中歸納分析“于”和“乎”的區(qū)別。
1.出乎/出于
(61)愛利出乎仁義,捐仁義者寡,利仁義者眾。(《莊子·徐無鬼》)
此處的“出乎”指生出于,指源頭。
(62)同于己而欲之,異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眾為心也。(《莊子·在宥》)
此處“出乎”指生出于、基于。希望多人贊同自己,就是希望自己能夠依靠大眾,而不是離開大眾。把“出乎眾”釋為超過眾人是不合適的。因為“出乎”沒有超過的意思,而有基于的意思。“乎”表示這個強調(diào)義。
(63)肅肅出乎天,赫赫發(fā)乎地。......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乎其所窮。(《莊子·田子方》)
此處,“肅肅出乎天”指“肅肅”的出現(xiàn)源于上天?!俺龊酢辈槐硎尽吧觥保硎尽吧鲇凇?。
(64)駢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贅縣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莊子·駢拇》)
此處的“乎”指“源于”。“出乎”指因之而生出,多余的指頭是緣于天性而長出的,而對于使用來講,則是多余的;身上的腫塊是緣于形體而長出的,而對于天性就是多余的?!俺觥笔怯懈吹?,而不表示脫離,所以不能把“出乎”解釋為“脫離”,而且多余的指頭的產(chǎn)生并沒有脫離天性,本來就源于先天的遺傳,腫塊雖不屬天性的,但卻緣于形體。
(65)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謀稽乎誸,知出乎爭。(《莊子·外物》)
此處的“乎”指緣于、因為。溢指過分、溢出,而不內(nèi)守。這里的意思是,德行因為名聲拋灑了,名聲因為暴力而受損了,計謀因為焦急而無法推行,算計因為爭奪而產(chǎn)生。
(66)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爭之器也。(《莊子·人間世》)
此處“乎”指緣于、因為,跟上句對應,“德蕩乎名”指德行因為名聲而蕩出受損,而不指德行蕩平了名聲?!爸龊鯛帯币馑际?,認知因為爭奪而產(chǎn)生,而不指認知生出了爭奪,“知也者爭之器也”也說明了,“知”是“爭”的“器”,就如“兵者,不祥之器也”,用“知”這個“器”,去完成“爭”。這段說明名聲和認知都不好,名聲損害德行,認知是為了爭奪的需要而出現(xiàn)的。句中“乎”不指賓語,因為經(jīng)典中沒有出現(xiàn)過“蕩名”的用法,而且蕩平名聲在意義上也說不通。
“出乎”的重點在于“乎”之后,強調(diào)的是出發(fā)的基礎(chǔ)和出發(fā)點,而不強調(diào)其離開。雖然“乎”之后可以帶賓語,但是沒有發(fā)現(xiàn)“出乎”帶賓語的語料,所以“出乎爭”不應該指“出爭”。而“出于”則重點在于“出”,說明離開了,例如:
(67)有虞氏其猶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莊子·應帝王》)
“出于非人”與“入于非人”相對,強調(diào)“出”和“入”,“出于”強調(diào)“出”的動作和結(jié)果,表達離開了原有的“非人”狀態(tài),但“非人”并不是重點,如換成“出乎非人”,那么就強調(diào)源頭是“非人”,而不是“人”或其他。
(68)出怒不怒,則怒出于不怒矣;出為無為,則為出于無為矣。(《莊子·庚桑楚》)
(69)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莊子·齊物論》)
(70)故圣人觀于天而不助,成于德而不累,出于道而不謀。(《莊子·在宥》)
以上3 處“出于”指“于之生出”,換成“出乎”也是可以的。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出于”“出乎”用法相似,但是強調(diào)的部分不同。
2.本乎/本于
(71)是故夫禮,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禮記·禮運》)
(72)是故夫禮,必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zhuǎn)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禮記·禮運》)
以上2 處說到禮以天、大一為根本,但強調(diào)的是“本”而不是“天”。
(73)夫禮始于冠,本于昏,重于喪祭,尊于朝聘。(《禮記·昏義》)
此處說到禮以婚禮為根本,但強調(diào)的是“本”而不是“昏”。
以上3 處都說到“禮”之“本”,但“本”卻有2 個,在操作層面以婚禮為根本,在理性層面,以天為根本。
(74)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禮記·郊特牲》)
此處“乎”義為指向。人的根本是指向祖宗的,而不是國君或其他。
(75)天在內(nèi),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莊子·秋水》)
此處說到修道人要以天為本,強調(diào)根本的是“天”而不是大地或其他。
(76)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禮記·郊特牲》)
以上3 處說到萬物以天為本,人以祖宗為本,強調(diào)根本的是“天”和“祖”,而不是大地或其他。
可以看出,“本于天”“本乎天”的用法都正確,“本于”“本乎”意義近似,但強調(diào)的部分不同。
3.長乎/長于
(77)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長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保ā肚f子·達生》)
此句中同時有“長于”和“長乎”。“長乎性”強調(diào)的是成長是因為本性,而不是后天的習慣或者其他因素,而“長于水”則指在水邊成長,因此安于水邊,強調(diào)的是成長而不是出生或者其他。如果換成“長乎水”,意思就變成了強調(diào)在水邊長大,而不是在陸地或者其他。文中說的“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表達的重點在于,是“故”“性”“命”決定了一個山民的出色游泳能力,而不是主觀人為的努力決定的,這是符合莊子的無為思想的,這是“乎”字起到的強調(diào)效果,如果改用“于”字,變成“始于故,長于性,成于命”,焦點就變成了“始”“長”“成”,而出生、成長、成就這三個階段是表達不了什么莊子思想的。
從以上“出乎/出于”“本乎/本于”“長乎/長于”3 對詞的分析可以得出結(jié)論,“乎”跟“于”的用法是近似的,只是強調(diào)部分不同。
“乎”表示強調(diào),強調(diào)說明選擇了這個,而不是其他。這個選擇可以是時間,如“生乎今之世”;也可以是地點,如“浴乎沂”;也可以是賓語對象,如“是故君子先慎乎德”;也可以是其他聯(lián)系,原則上“乎”是可以換為“于”的,但是區(qū)別在于,“乎”表示其后的是強調(diào)部分,是焦點,而“于”沒有強調(diào)義,“于”連接的只是副詞,是背景。如“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戰(zhàn)國策·燕策》),此句就表示了強烈的對比義,由幕僚之低位,而提拔到高于大臣,而換用“于”就弱化了這個對比義。
一個句子常規(guī)強調(diào)的是謂語,而不是“于”字結(jié)構(gòu)。而用了“乎”字結(jié)構(gòu)之后,強調(diào)的部分就由謂語轉(zhuǎn)為“乎”結(jié)構(gòu)。強調(diào)位置的改變自然也可能會造成語義的改變,進而可能會影響謂語的意義。譬如,“出乎眾”強調(diào)的是“眾”,意指追求眾人的認可,而“出于眾”,強調(diào)的是“出”,意指離開。由于強調(diào)位置的改變,句子結(jié)構(gòu)就會改變,句義自然會不同。
“乎”能用于比較,如“以吾一日長乎爾”,這也源于其本義有選擇和強調(diào)意味,表示選擇這個去比較,而不是那個,比較也自然成了句子的焦點??傮w來說,“乎”表示的是與主語相對的另一個主體,兩者相對,關(guān)聯(lián)對方,強調(diào)對方,“于”則只是交代一下主體的背景位置,強調(diào)的是謂語。
“乎”可以用于句尾疑問語氣詞和句中感嘆語氣詞,作疑問語氣詞表達“是這個”還是“不是這個”的選擇;作感嘆語氣詞時,強調(diào)是“這個”而不是“別個”。兩者都反映出“乎”的選擇和強調(diào)義,使得“乎”結(jié)構(gòu)成了語義強調(diào)的焦點。而“乎”作語氣詞表現(xiàn)的選擇和強調(diào),與“乎”做補語時的作用是一致的,可以視作“乎”字本義在疑問和感嘆場景中的隱喻?!昂酢弊帜茏稣Z氣詞,也印證了其本義在選擇和強調(diào)方面與“于”字的區(qū)別。
認知語言學的本義和概括理論可以支持由“乎”字語料概括出選擇和強調(diào)本義,可以說明其本義能貫穿在各種應用環(huán)境、用于語氣詞、用于比較。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的釋義爭論了上千年,一在于“攻”字應該釋為攻打還是攻讀,二在于“也已”是語氣詞還是實詞[4]。先秦經(jīng)典中“也已”出現(xiàn)了49 例,基本上都可以確定為語氣詞,沒有一例可以確認為動詞的,而孫弈、康有為、劉寶楠、楊伯峻卻把“已”當實詞,釋為停止,這是違背先秦經(jīng)典用語習慣的,必然是錯誤的,首先應該排除之。
根據(jù)前文的研究,“于”和“乎”的用法是不同,假如是“攻于異端”,那么,強調(diào)的就是“攻”,說明精通于異端而非生疏,而“乎”結(jié)構(gòu)則表示選擇和強調(diào),“攻乎異端”說明“攻”的是異端,而非正統(tǒng),也就意味著“攻”“正統(tǒng)”也是可能的,而且不是“斯害也已”,變成有利了,如果再將“攻”釋為攻擊,意思就變成了,攻擊正統(tǒng)而有益,這豈非笑談?因此,可以推理出“攻”絕不可能指攻擊,只能指攻讀。
楊伯峻等人把“攻”釋為“攻擊”的其中一個理由是,《論語》中一共出現(xiàn)4 次“攻”字,另外3 次在“小子鳴鼓而攻之”(《論語·鄉(xiāng)黨》)、“攻其惡,無攻人之惡”(《論語·顏淵》)中都作“攻擊”講,“攻乎異端”也不當例外。但是,沒有研究《論語》外的其他先秦經(jīng)典的語料,而僅僅研究《論語》的3 個語料,作為歸納推理的樣本是遠遠不夠的。
古典語料中“攻于”的語料較多,而除了“攻乎異端”外,不存在另外的“攻乎”的語料,這造成了分析的困難,但是,與“攻乎”類似的,有暴力義的動詞連接“乎”字的情況,如“戰(zhàn)乎”“爭乎”“斗乎”“殺乎”等,這樣的語料也出現(xiàn)很少,推理,這是因為,這些暴力的動作已經(jīng)是焦點了,已經(jīng)夠了,無須再用“乎”去強調(diào)什么對象。那么,“攻”如果解釋為攻擊的話,也屬于暴力的動作,也應不與“乎”連接,但是,“攻”“乎”既然連接了,那么“攻”一般就不應該解釋為攻擊。
何晏、皇侃、邢昺、朱熹、康有為、焦循和錢穆等人都認為“攻”指“專治”,意思是攻讀研究,孫弈、劉寶楠、楊伯峻、李澤厚、傅佩榮等人則認為“攻”指攻擊,相比來講,解釋“攻”為“專治”最早的是何宴,三國時期人,而解釋為攻擊的最早的孫弈則是宋代人,相差近千年,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古人對經(jīng)典解釋正確的可能性更大。
另外,在定州漢墓竹簡《論語》中“攻乎異端”的“攻”字作“功”,“功”指功績、功業(yè),與“專治”近義,而與攻擊沒有什么關(guān)系。必須說明的是,定州漢墓竹簡《論語》中只有這一處“攻”字寫作“功”,《論語·先進》篇的“小子鳴鼓而攻之”中“攻”并沒有寫作“功”,這說明在此版本中“攻”“功”兩字的用法是不同的,既然寫作“功”,那么就不應是攻擊義。
同時,“攻”的對象是學問或技術(shù)時,表示攻讀,而不是攻擊。例如:孔子曰:“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故君子長人之才,小人抑人而取勝焉。”孔篾問行己之道......子曰:“攻其所不能,補其所不備。毋以其所不能疑人,毋以其所能驕人。終日言,無遺己之憂,終日行,不遺己患,唯智者有之”(《孔子家語·子路初見》),明確說到君子“行己”的辦法是,對于自己缺失的,要補充,對于自己不懂的,會很恐懼,所以要“攻”,這當然是要攻讀的意思,而不可能指攻擊,反之,普通人對自己不懂的事情則愚蠢地拒絕相信?!爱惗恕碑斎灰彩菍W問,所以對之的“攻”也應指攻讀。而且,“攻”的攻讀,是深入研究,而不是淺嘗輒止、概略瀏覽,如“是故辯于一言,察于一治,攻于一事者,可以曲說,而不可以廣舉”(《管子·宙合》)句中,“辨”表示了言語的極致,“察”表示了治理的極致,那么“攻”字與辨、察二字對應,必然也有極致的意思,表示花大力氣去研究了。
花大力氣去研究其他學說,必然會影響對正統(tǒng)學說的修習,甚至可能會被異端吸引,這自然是有害的。當然,孔子對異端的態(tài)度,總體上是包容的,同時期那些隱居者如接輿、長沮、桀溺等人明確表示不贊成孔子到處周游推行仁道的做法,按說屬于“異端”了,而孔子對之是尊重的?!墩撜Z·子張》中還說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但是,既然稱之為“異端”,那就說明孔子說話的對象是孔門弟子和修行君子,而不是一般人,對于這些人,孔子當然要強調(diào)專注于正統(tǒng),對異端稍微了解一下也許可以,而深入研究危害就大了,這與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也是沒有矛盾的。
綜上所述,根據(jù)“乎”“于”的用法區(qū)別,根據(jù)對“攻”的字義分析,根據(jù)出土文物的佐證,根據(jù)歷史的連續(xù)性,根據(jù)孔子的思想,可以得出結(jié)論,“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指攻讀異端是有害的。
現(xiàn)代漢語中“乎”“于”字基本可以通用,這是因為現(xiàn)代漢語的“于”字融合了“乎”字的用法,但是研究經(jīng)典時卻必須嚴格區(qū)分兩字。而且,由于語言的發(fā)展,現(xiàn)代漢語中的部分用法不同于古典用法,譬如“出乎意料”,按照古漢語用法應指相反的“緣于意料”的意思。但現(xiàn)代漢語還是體現(xiàn)著語言連續(xù)性的,如“關(guān)乎某某”指一個事情與某某相關(guān),而不是其他人,“關(guān)于某某”指只是簡單交代一下背景,是關(guān)于某某的事情,“在乎你”指其心在你身,而不是別人,“在于你”則表示指有關(guān)聯(lián)到你而不是無關(guān)。另外,也有些語料屬于強調(diào)用法,卻沒有用“乎”而用了“于”,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但是這并不能否認“乎”有強調(diào)義的結(jié)論。語言是復雜的現(xiàn)象,用什么詞語都是一個綜合考量的選擇,“乎”的強調(diào)義并不是唯一的考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