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子,陳樹濤,王長水,孫常勝,田學東,高武長
(山東省淄博市第七人民醫(yī)院足踝外科,山東 淄博 255000)
跟骨形狀不規(guī)則,在人體站立及行走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跟骨骨折在臨床較常見,跟骨關節(jié)內骨折占跟骨骨折的3/4左右[1-2]。跟骨骨折處理不當后期易遺留疼痛與畸形。其治療包括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又包括著傳統(tǒng)切開復位內固定、微創(chuàng)手術、距下關節(jié)融合術等[3]。復雜跟骨骨折一直是臨床醫(yī)生面臨的難題。隨著科技進步,計算機輔助手術、3D打印技術在臨床應用日趨廣泛,并取得了不錯的臨床療效[4-5]。我院開展3D打印輔助治療復雜跟骨骨折,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1)新鮮Sanders Ⅲ型和Sanders Ⅳ型單側復雜跟骨骨折;(2)跟骨閉合性骨折;(3)19~70歲;(4)無足跟部手術史,無血管疾病等合并癥;(5)隨訪完善。同組醫(yī)生完成手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均簽署了手術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跟骨開放性骨折;(2)雙側跟骨骨折;(3)跟骨陳舊性骨折;(4)病理骨折等;(5)失訪。
納入66例Sanders Ⅲ型和Sanders Ⅳ型復雜跟骨骨折患者,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3D打印組34例和傳統(tǒng)組3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行抬高患肢、甘露醇消腫等措施。傳統(tǒng)組行患足X線及CT檢查。3D打印組行側位、軸位X線檢查,并行雙足CT薄層平掃,將Dicom格式數(shù)據導入計算機軟件,建立患足模型及健足鏡像模型,利用3D打印等比例打印實物模型。利用計算機三維規(guī)劃系統(tǒng)明確骨折特征,規(guī)劃手術方案,明確Sanders分型,術前模擬復位,明確關鍵骨折塊復位順序及復位方式,從而指導實際手術操作。選取合適尺寸鋼板利用健足鏡像3D打印模型進行預塑形,并進行體外預手術,提高操作熟練度,記錄鋼板、螺釘型號。將鋼板、螺釘及3D打印模型消毒備用。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3D打印組:全身麻醉或腰硬聯(lián)合麻醉,取健側臥位,行患足L型切口,No-touch技術暴露骨折端,根據術前模擬復位及3D實物模型采用撬撥、牽引、擠壓等方式復位關節(jié)面,并復位跟骨寬高、B?hler角、Gissane角等,克氏針臨時固定,選取已塑形消毒備用的鋼板及螺釘,根據術前規(guī)劃在C臂機透視下置入鋼板及螺釘,Allgower-Donati縫合法逐層縫合切口。
傳統(tǒng)組:全身麻醉或腰硬聯(lián)合麻醉,取健側臥位,行患足“L”形切口,No-touch技術暴露骨折端,應用撬撥復位、軸向牽引、錘擊方法恢復跟骨寬高、B?hler角、Gissane角及負重軸線等,克氏針臨時固定,選取合適的鋼板進行塑形,并在C臂機透視下置入,Allgower-Donati縫合法逐層縫合切口。
術后均預防性應用抗生素1~2 d左右,根據引流情況適時拆除引流管,隔日換藥1次,每月復查1次,根據復查結果決定負重時機。
1.3 評價指標 記錄手術前后跟骨影像學指標變化,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透視次數(shù)、骨折復位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對比術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Maryland足功能評分。
表2 兩組手術前后數(shù)據比較
66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為16~50個月,平均(30.5±6.1)個月。兩組患者跟骨B?hler角、Gissane角等解剖指標均得到恢復,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兩組術后4 d內的VAS及術后Marylan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4)。
3D打印組術后有2例發(fā)生皮緣壞死,1例切口淺表感染;傳統(tǒng)組術后3例發(fā)生皮緣壞死,1例切口淺表感染,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皮緣壞死通過換藥、烤燈照射等治療,淺表感染通過換藥、抗生素使用,皆取得良好效果。
3D打印組手術時間、透視次數(shù)、骨折復位時間、出血量均少于傳統(tǒng)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3 兩組術后VAS比較分)
表4 兩組術后Maryland評分比較
表5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表6 兩組手術數(shù)據比較
典型病例為一46歲男性患者,因“高墜傷致右足疼痛功能障礙12 h”入院,診斷:跟骨閉合性骨折(Sanders分型:Ⅳ型)。于傷后第7天皮膚褶皺試驗陽性,行3D打印患側模型及健側鏡像模型,進一步明確骨折特點,消毒備用指導術中復位。利用3D打印模型進行鋼板預塑形。No-touch技術暴露骨折端,利用“開關門”手術技巧及軟組織鉸鏈掀起外側壁進行復位。術后X線片見復位滿意,跟骨寬高、B?hler角、Gissane角、負重軸線已恢復,鋼板較貼合,跟骨結節(jié)生理性內翻角已恢復。手術前后影像學資料見圖1~3。
圖1 術前X線片及CT示B?hler減小,關節(jié)面粉碎骨折
圖2 利用3D打印模型進行鋼板預塑形 圖3 術后X線片示復位滿意
跟骨具有特殊解剖外形,呈不規(guī)則長方體,周圍韌帶較多,功能重要[6-7]。跟骨大部分是由松質骨構成的,表層是皮質骨,骨密度分布不均勻,跟骨內、上、后部密度較大,外、下、前部密度較小,這是由解剖因素和功能特點共同決定的。跟骨后關節(jié)面大約占整個關節(jié)面的80%,是主要活動區(qū),也是最易發(fā)生骨折的部位[8]。關節(jié)內有移位的跟骨骨折是臨床治療的難點,如何做到解剖復位、恢復關節(jié)面平整是手術治療的關鍵[9-11]。臨床多采用傳統(tǒng)的外側L型入路治療,該入路可以提供良好的暴露,可以直視下進行骨折復位固定等手術操作,具有操作靈活、視野好等優(yōu)點,尤其適用于跟骨復雜骨折、粉碎性骨折[12]。但缺點是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并發(fā)癥多,包括切口感染、骨髓炎等[13-15]。
隨著計算機輔助手術、3D打印技術在臨床的應用,醫(yī)學正在發(fā)生著重大變革[16]。3D打印是一個新興的技術[17],其在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早期一般用于口腔頜面重建,應用較局限,現(xiàn)已應用于骨科各領域,特別是較復雜、對精準度要求較高的手術,比如脊柱、骨盆、腹腔、跟骨手術等[18-19]。3D打印技術能夠把傳統(tǒng)二維數(shù)字化數(shù)據轉變?yōu)槿S立體模型,更加直觀的認識,彌補了傳統(tǒng)術前二維閱片的缺點,使得術前規(guī)劃更加完善和詳實。在我們的研究中,術前利用計算機系統(tǒng)建立患足模型及健足鏡像模型,重塑患足受傷前后形態(tài),運用3D打印技術1︰1等比例打印,以3D打印實物模型為模板進行復位,從而指導實際手術復位,提高復位效率與成功率,縮短骨折復位時間,進一步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透視次數(shù),減少醫(yī)患輻射暴露。本研究中,3D打印組和傳統(tǒng)組通過手術均能獲得良好的手術效果,跟骨寬高、B?hler角、Gissane角都得到了有效恢復,但是3D打印組手術時間為(49.15±5.78)min,骨折復位時間為(6.45±3.56)min,透視次數(shù)為(23.47±5.26)次,遠少于傳統(tǒng)組的(74.59±6.22)min、(13.71±4.27)min和(35.36±6.37)次,優(yōu)勢明顯。根據3D打印模型選取合適尺寸鋼板及螺釘,進行鋼板預塑形,進行體外模擬復位、體外模擬手術等操作,并消毒備用。由于術前鋼板預塑形,使得3D打印組術中鋼板貼合度更好、更精準,這與何藻鵬[20]、楊晶[21]等的研究結果一致。3D打印模型對年輕醫(yī)師而言更為直觀、更易理解,在骨折特征把握及精準復位方面對上級醫(yī)師也能提供幫助[22]。術前談話時,運用常規(guī)談話技巧配合3D打印模型講解,使患者們能夠更加直觀的理解,提高依從性,減少溝通不暢的發(fā)生。傳統(tǒng)組因為缺少術前三維設計、模擬復位及體外模擬手術,操作熟練度遠不如3D打印組。當然打印技術及打印材料也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運用3D打印輔助治療Sanders Ⅲ型和Sanders Ⅳ型復雜跟骨骨折的優(yōu)勢是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骨折復位時間短、術中透視次數(shù)少,是個性化治療復雜跟骨骨折療效可靠的治療方案。但由于本研究患者數(shù)量較少、隨訪時間較短,仍需要較大數(shù)量病例和較長時間隨訪的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