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天帥
河南溫縣人民醫(yī)院骨外科 溫縣 454850
踝關節(jié)包括距骨滑車與脛腓骨下端關節(jié)面,是完成行走、跳躍等活動的重要關節(jié)。踝關節(jié)面積雖小但需承擔較大壓力,因此骨折發(fā)生率較高,常合并三角韌帶損傷,治療難度較大而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及生活質量,并給患者帶來較大經濟負擔[1-2]?;诖?,我們開展此項小樣本前瞻性研究,旨在比較錨釘修復聯合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與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踝關節(jié)骨折并三角韌帶損傷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2018-01—2020-01間于我院行手術治療的踝關節(jié)骨折合并三角韌帶損傷患者。納入標準:(1)均經CT檢查確診,無手術禁忌證[3]。(2)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資料完整。(3)無意識障礙或精神疾病。排除標準:(1)病理性骨折。(2)有酗酒或藥物依賴史。(3)近2個月內服用過抗凝藥物。根據不同術式分為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組(對照組)和錨釘修復聯合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組(觀察組)。
1.2 方法對照組:腰硬聯合麻醉,取健側臥位,墊高患肢。置充氣止血帶止血,充氣時間<90 min。逐層切開暴露外踝并行骨折復位。于腓骨外側取合適腓骨遠端鋼板固定,可采用克氏針鉆取通道以盡量保留骨量。行弧形切口暴露內踝,探查內踝狀況,清理軟組織,復位踝關節(jié)。于骨折線垂直方向采用克氏針固定。應用可吸收線修補三角韌帶。C型臂X線機透視檢查脛腓穩(wěn)定性,不穩(wěn)定則用復位鉗緊收下脛腓聯合,并用螺釘貫穿1層脛骨和2層腓骨皮質,以固定外踝脛腓前聯合和韌帶脛矩關節(jié)面,縫合切口。以石膏托固定患肢,并行消腫處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錨釘修復。三角韌帶修復改為:淺層韌帶斷裂,以可吸收線直接修補;內踝附著點撕脫,置入帶線錨釘并縫合固定三角韌帶;體部或距骨附著點斷裂,距骨內置帶線錨釘,內踝尖鉆骨孔,1對釘尾縫線用于韌帶修補,另1對穿出內踝骨孔用于固定。術后處理同對照組。
1.3 評價指標(1)患者的基線資料。(2)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3)分別于術后1、6個月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評價患者疼痛程度(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痛)。根據踝關節(jié)Baird-Jackson評分標準[5]評估踝關節(jié)功能(包含跑步、活動范圍、疼痛、穩(wěn)定性等項目,滿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強)。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數據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基線資料共納入92例患者,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2.2 手術時間等指標2組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比對照組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手術時間等指標比較(±s)
表2 2組手術時間等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骨折愈合時間(周)觀察組 46 105.34±10.38 60.10±8.76 14.27±1.83 12.05±0.89對照組 46 108.25±10.20 58.67±8.83 18.24±2.26 14.12±1.13 t值1.356 0.780 9.259 9.760 P值0.178 0.438 0.000 0.000
2.3 VAS、Baird-Jackson評分術后1個月時,觀察組患者VAS評分比對照組低,Baird-Jackson評分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時,2組患者Baird-Jackson評分比第1個月高,且觀察組比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2組V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術后2組患者VAS、Baird-Jackson評分比較(±s,分)
表3 術后2組患者VAS、Baird-Jackson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術后1個月比較,*P<0.05
評分術后1個月 觀察組時間 組別 例數 VAS評分 Baird-Jackson 46 5.31±1.20 62.36±8.32對照組 46 6.64±1.35 52.10±6.30 t值4.994 6.668 P值 0.000 0.000術后6個月 觀察組 46 2.47±0.56* 86.84±5.38*對照組 46 2.55±0.42* 74.52±5.35*t值0.775 11.013 P值0.440 0.000
踝關節(jié)主要包括脛骨遠端、腓骨遠端與距骨,是維持人體平衡與提供負重能力的重要關節(jié)。踝關節(jié)穩(wěn)定性由所有結構共同維持,因此較為脆弱,任何損傷均會影響穩(wěn)定性[6]。三角韌帶為踝關節(jié)內側韌帶結構,對穩(wěn)定性的維持起重要作用,同時也是較易受損部位。其主要由淺、深兩層組成。淺層作用為維持踝關節(jié)與距骨的穩(wěn)定性,防止踝關節(jié)外旋外翻,主要包括脛矩韌帶與脛舟韌帶;深層由前后脛矩韌帶組成,主要維持關節(jié)動態(tài)穩(wěn)定性,亦可防止距骨外側偏移[7-8]。
三角韌帶解剖結構及其與周圍關系十分復雜,部分學者曾認為,踝關節(jié)骨折術后形成的瘢痕組織可促使三角韌帶自行修復,術中無須修補。而近年來大量臨床研究證實,術中未行三角韌帶修復,術后患者易出現站立與步行不穩(wěn)、踝關節(jié)疼痛等癥狀[9]。三角韌帶損傷最明顯的臨床表現是踝關節(jié)活動度降低。目前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已廣泛應用于治療踝關節(jié)骨折并三角韌帶損傷。在C型臂X線機引導下可有效復位骨折端,并通過可吸收線對三角韌帶進行修補。但傳統(tǒng)的縫線固定修補法操作復雜、創(chuàng)傷較大,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10];帶線錨釘修復法是一種操作簡便的新型修補方式。本研究探討了錨釘修復聯合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的臨床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與骨折愈合時間比對照組短,術后1個月時的VAS評分比對照組低,術后1個月、6個月時的Baird-Jackson評分比對照組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包毅敏[12]的研究報告也指出,錨釘修復聯合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治療踝關節(jié)骨折合并三角韌帶損傷的應用價值較高,可有效減輕早期疼痛癥狀,促進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分析其中原因在于:(1)帶線錨釘采用高低螺紋設計,釘尾帶有縫線,用于三角韌帶修復時,其釘尾縫線分別用于修補與固定,操作簡單。(2)錨體可植入骨組織,因此創(chuàng)傷較小,不影響韌帶愈合,患者術后早期可行康復訓練,進而促進關節(jié)恢復[11]。
綜上所述,錨釘修復聯合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踝關節(jié)骨折合并三角韌帶損傷,能有效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改善患者疼痛癥狀和增強踝關節(jié)功能,臨床效果顯著。但仍需更大樣本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予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