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建,羅春華,程曉娟,潘 微,李 娜,孫福萍
(黑龍江農墾二九一農場,黑龍江 雙鴨山 155923)
開展插前寄秧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起現插的方法出現的問題,尤其是插秧時段勞力緊張,人工價格高、人難雇;插秧不及時易出現超齡秧;現起現插缺穴率高,人工補苗成本高。通過近幾年試驗和推廣插前寄秧的方法,上述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插前寄秧的方法是在插前4~5 d 把秧苗放在水池里寄養(yǎng),插后緩苗快;通過降播量、增加盤數,可以提高秧苗素質和每穴株數均勻度; 寄秧是在3.1~3.5 葉進行,可有效避免超齡秧。 避開了插秧時勞力緊張,可節(jié)省人工費。
寄秧后秧片浸透水分, 在插秧機上很順滑,取秧均勻,用盤量有所增加,大致可增加秧盤8%~10%左右,因此可以降播量,適當增加育苗面積和秧盤數量,實現壯苗下地,以健壯個體構建高產群體。
寄秧只有壯苗時才會表現出早返青早分蘗,產量高,如果苗弱則只表現為減少起苗、運苗和補苗的人工費, 增加早生分蘗和增產效果沒有壯苗明顯。
現將試驗及示范情況總結如下。
二九一分公司。 試驗地點分別設在分公司試驗站和四個管理區(qū),草甸土,試驗的處理和對照設在同一格田內,品種為龍粳31。 示范區(qū)設在分公司的四個管理區(qū),面積為800 hm2,示范區(qū)所用插前寄秧方法和品種與試驗站相同, 即寄秧是在插前4~5 d 把3.1~3.5 葉的秧苗寄放在水田里,使其恢復植傷,然后插秧,對照區(qū)為常規(guī)的現起苗現插秧的方法。
處理用秧苗:健壯的3.1~3.5 葉期秧苗,在插前擺放在水里寄養(yǎng)。
對照區(qū)秧苗: 采用一個育秧棚內的相同的秧苗,插秧同時起苗運到地里。
采取大區(qū)對比的方式,不設重復。
(1) 播種時播量控制在125 g 芽種/盤,3~4粒/cm2。 保證底土厚度為2 cm,防止插秧時每穴株數不均勻。 寄秧后被浸透的秧盤在插秧時用盤數量會有所增加,按照龍粳31 品種5~7 株/穴,按30 cm×12 cm 的規(guī)格插秧,深度2 cm,建議稀播秧苗650 盤/hm2左右,在稀播的情況下,比常規(guī)育苗約多育8%~10%的盤數,實現稀播育壯秧,以健壯個體構建高產群體。
(2) 育苗期間的水分管理,在2.5 葉以前苗床澆水要堅持少澆勤澆的原則, 防止苗床過濕影響根量,造成盤根不良或病害多發(fā)。 2.5 葉以后根據放風量要增加澆水量,防止干旱。
(3) 秧齡3.1~3.5 葉的壯苗,按每個池田所需盤數擺放,推薦平盤運輸,卷盤運輸會加重植傷。寄秧的水層要求“不沒心、不露根”,防低溫和藥害。
(4) 在水田封閉除草用藥7~10 d 之后,插秧前的4~5 d 進行寄秧作業(yè), 把秧苗擺放到水池里寄養(yǎng)。 除草劑含有西草凈、撲草凈、乙氧氟草醚的要間隔10 d 以上,含有丙炔惡草酮、丁草胺、莎稗啉、丙草胺、吡嘧、惡草酮的要間隔7 d 以上,水層為3~5 cm,防止出現藥害。
通過調查得出結論: 分5 月15 日、16 日、17日、18 日四個批次寄秧處理, 寄秧處理的秧苗和對照均在5 月19 日插秧, 同步進行秧苗素質調查。 插秧前4 d 寄秧可使水稻秧齡減少5.1%,株高增加5.9%(表1)。
寄秧與現起苗現插秧的方法對比, 二九一分公司第三管理區(qū)第三作業(yè)站的示范區(qū)12 hm2水田,采用寄秧方法7 hm2,現起苗現插秧5 hm2,對比結果為:使用寄秧秧苗用量42.2 盤/667 m2,對照田用秧量38.5 盤/667 m2, 寄秧用盤量增加9.6%。 寄秧后秧片已經浸透水,插秧時順滑,因此取秧量增加,很少有空穴現象,這是寄秧可以降播量育壯苗、增盤數不丟穴的原因。
寄秧的方法用苗量增加,插秧均勻,很少出現空穴,只要秧盤內植株分布均勻,盤土厚度達到2 cm 以上,穴間株數差異很小。
空穴極少田間不用補苗, 解決了傳統(tǒng)插秧方法空穴多、人工補苗費用高的大難題,一些種植戶補苗只補地邊地角,減少補苗用工量70%~90%以上,池田規(guī)整且插秧標準高的地塊甚至不用補苗。按照每個人工每日150 元計算, 插前寄秧的方法節(jié)省人工補苗費500 元/hm2左右。
表1 水稻秧苗素質調查(試驗區(qū))
插秧后4 d(5 月23 日)進行水稻根系生長調查,由表2 可見,在寄秧1~4 d 時間范圍內,寄秧天數與水稻新生根數量、長度均呈正相關,水稻寄秧促進根系的生長,為加快水稻的返青、分蘗奠定良好基礎。
表2 水稻返青期根系調查(試驗區(qū))
由表3 可見,在寄秧1~4 d 時間范圍內,隨著水稻寄秧天數的增加,水稻分蘗速度加快,為保證平方米收獲穗數和穗粒數提供良好條件。
壯苗在寄秧1~4 d 時間范圍內, 水稻寄秧分蘗期較常規(guī)對照提早1~2 d, 對水稻的抽穗和成熟沒有明顯影響(表4)。 但生產中發(fā)現如果苗弱,緩苗雖然比對照的要快,但早生分蘗率并不高,原因是弱苗葉鞘里儲存的營養(yǎng)少。
產量調查分析(表5):從試驗田和生產田的觀察可以看出, 這種方法只要是健壯的秧苗通過寄秧恢復植傷, 提前適應外界生態(tài)環(huán)境就能表現出緩苗快、分蘗早,提高產量和出米率。 插秧時現起苗的秧苗因為起苗的植傷與插秧的植傷疊加,緩苗要慢一些。 弱苗寄秧只是解決了農時緊張時人工費昂貴的問題,解決的僅是降成本,并未體現出寄秧可以降播量、育壯秧、高產高效的效果。
(1) 健壯的秧苗在插秧前4~5 d 寄養(yǎng)在水池內,使起苗時造成的植傷得到恢復,插后緩苗快、分蘗早,可利用低節(jié)位分蘗形成大穗,高產穩(wěn)產。在示范田中寄秧時間超過6 d 的會出現新根增多,插秧時傷根情況較重的問題,推薦寄秧時間在4 d 左右為宜。
表3 水稻分蘗動態(tài) (試驗區(qū)) 單位:個
表4 試驗區(qū)生育期調查情況(月·日)
表5 2018 年~2019 年水稻寄秧技術產量性狀調查(試驗區(qū))
(2) 在3.5 葉前寄秧,讓秧苗及時下地,可以解決生產中常出現的超齡秧、脫水秧、徒長秧等問題。
(3) 插前把苗運到田間,下雨天也不影響插秧作業(yè)進度,有利于搶農時。
(4) 寄秧后插秧時田間缺穴率明顯減少,補苗只補地邊地角, 減少補苗用工量70%~90%以上,甚至可以不補苗,節(jié)省人工補苗費500 元/hm2左右。
(5) 減少人工集中作業(yè),緩解勞力緊張,避免了插秧階段雇工難和人工費過高的情況, 地少的種植戶自己家里人把苗運到地里,不用雇人,節(jié)省成本。
(6) 壯苗寄秧恢復植傷快,促進水稻根系發(fā)育,緩苗快,營養(yǎng)生長期能夠延長,分蘗早,能增加平方米收獲穗數。
(1) 秧片在水中泡透后用秧量會增加,應控制播量125 g 芽種/盤(3~4 芽粒/cm2),降播量育壯苗,這是寄秧的關鍵技術。
(2) 秧齡要達到3.1~3.5 葉,過早或過晚都不是健壯秧苗,避免缺齡秧和超齡秧。
(3) 秧盤距池埂0.5 m 左右以防鼠害。 田間水層“不沒心、不露根”,防藥害和凍害。
(4) 起苗后平擺運輸,不要卷盤,防止傷葉片和葉鞘。
(5) 寄秧時要距封閉除草7~10 d,尤其是用過乙氧氟草醚或西草凈、 撲草凈的水田更要留足安全期防藥害。
(6) 寄秧時間不宜超過6 d,否則也會出現根系過長,插秧時大量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