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敏,韋月瓊
(玉林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廣西 玉林 537000)
隨著臨床醫(yī)療水平的發(fā)展,鼻負壓置換治療方式在小兒呼吸疾病中的應用逐漸廣泛,現(xiàn)已成為最主流的小兒呼吸疾病治療方式之一[1]。但因兒童認知能力有限,臨床依從性較低,因此很容易在多種客觀因素的影響下,造成治療效果不佳[2]。因此,本次研究旨在探究鼻負壓置換治療小兒呼吸系統(tǒng)疾病過程中配合健康教育與護理指導對治療依從性的影響,特抽取35例患兒展開針對性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抽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間收治的35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兒為臨床研究對象,通過電腦抽簽的方式對其進行分組,對照組18例,給予常規(guī)護理方式,其中男性患兒10例,女性8例,年齡1~10歲,平均(4.53±2.62)歲,慢性鼻竇11例、支氣管鏡檢查術前鼻腔的清潔1例、支氣管肺炎6例;觀察組17例,給予健康教育與護理指導措施,其中男性患兒10例,女性7例,年齡1~11歲,平均(4.86±2.79)歲,包括慢性鼻竇炎10例、支氣管鏡檢查術前鼻腔的清潔2例、支氣管肺炎5例;兩組患兒均符合相關呼吸系統(tǒng)疾病診斷標準,且均接受鼻負壓置換治療方式,患兒家屬已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急性鼻竇炎或慢性鼻竇炎急性發(fā)作期、鼻出血、鼻息肉、鼻部手術后傷口未愈、高血壓、鼻前庭炎、鼻前庭癤、鼻部腫瘤、有全身或局部出血傾向者;兩組患兒年齡等基礎資料對比未見明顯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對比意義。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guī)護理方式,觀察組患兒給予健康教育與護理指導措施,具體內容如下。
(1)所有患兒入院后,均進行統(tǒng)一的健康宣教,講解呼吸系統(tǒng)疾病種類、病理性質、疾病風險、相關注意事項等,積極主動與患兒及家屬建立溝通,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進行講解,充分取得患兒信任;同時告知患兒及家屬鼻負壓置換治療的臨床有效性,提醒患兒家屬注重對患兒情緒的引導,促使其能夠積極主動配合臨床治療[3];(2)針對不同患兒,制訂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健康教育,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注重健康教育的連續(xù)性,介紹主治醫(yī)師、責任護士等,消除其陌生感,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健康宣教,包括視頻、圖片等,耐心解答患兒及家屬的疑問,以一對一宣教的形式,采用生動、形象的講述方式,充分照顧兒童的認知能力[4];(3)針對患兒做好行為干預,深入開展呼吸系統(tǒng)疾病危害性的普及,加強宣教預防呼吸系統(tǒng)相關疾病及其并發(fā)癥的相關知識,鼓勵患兒家屬帶動患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確保早睡早起;同時為患兒定制科學的飲食搭配,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及相關膨化食品,聯(lián)合患兒家屬進行監(jiān)督[5];(4)為患兒提供整潔的住院環(huán)境,確保室內溫濕度適宜,確保室內通風、光照充分,在執(zhí)行鼻負壓置換治療前,確保其無相關禁忌癥,監(jiān)督其按時、按量用藥,預約復診時間,在不同時期需重點了解患兒疾病癥狀改善情況及依從性,從而確保臨床護理的有序展開。
觀察兩組患兒護理依從性,通過自制依從性調查表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調查表滿分100分,90分以上為完全依從、60~89分為部分依從、60分以下為不依從,(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總例數(shù)×100.00%=護理依從率。
觀察兩組患兒護理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鼻粘膜損傷、出血或感染擴散、進食過飽、禁食時間過短導致的反射性嘔吐、頭暈、頭痛。
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處理數(shù)據,“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護理依從率為94.12%,對照組為72.22%,組間對比,觀察組患兒護理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觀察組患兒護理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1.76%,對照組為33.33%,組間對比,觀察組患兒護理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2。
小兒呼吸系統(tǒng)疾病在臨床上十分常見,主要類型包括肺炎、支氣管炎、呼吸道感染等類型,因此其病癥的不同,其臨床表現(xiàn)也差異巨大[6]。小兒呼吸疾病在四季均可發(fā)病,多以冬春季為主,如治療不徹底易反復發(fā)作,影響兒童發(fā)育。
表1 兩組患兒護理依從率對比[n,%]
表2 兩組患兒護理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小兒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主要病變在氣管、支氣管、肺部及胸腔部位,因此除原發(fā)疾病外,因患兒身體機能較差,免疫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成熟,因此很容易造成咳嗽、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7]。值得注意的是,兒童的鼻道損傷風險較高,因此目前臨床上多采用鼻負壓置換治療方式,其原理是通過間歇性吸引將鼻竇內的空氣吸出,從而在鼻竇腔內形成負壓,并經鼻腔滴入藥物,從而有效改善患兒病情[8]。但鼻負壓置換治療方式有一定幾率造成惡心嘔吐、呼吸道梗阻、肺不張等不良反應,嚴重情況下甚至可導致肺炎,因此選擇一種有效的臨床護理措施,加強健康宣教十分重要[9]。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針對接受鼻負壓置換治療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患兒給予健康教育與護理指導效果顯著,其能夠結合患兒的認知能力,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健康宣教措施,同時結合不同年齡患兒的心理特點,給予目標性的心理干預,全面了解患兒情況,指導患兒及家屬掌握鼻負壓置換治療的特性,充分取得患兒信任,詳細介紹相關臨床護理指導措施的內容,消除其不良情緒,緩解患兒心理壓力,從而達到提升護理依從性的目的[10]。同時通過完善的臨床護理指導,加強對于相關并發(fā)癥的早期預防,提升環(huán)境控制效果,做好患兒的生活指導,有效降低相關不良反應風險。
綜上所述,鼻負壓置換治療小兒呼吸系統(tǒng)疾病過程中配合健康教育與護理指導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提升護理依從性,安全性高,值得進一步推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