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晴
(徐州礦務集團第二醫(yī)院,江蘇 徐州)
慢性腦供血不足(CCCI)指患者大腦的血液供應減少,導致患者出現(xiàn)腦功能障礙。CCCI 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頭暈、頭痛、記憶力減退等[1]。該病的發(fā)病人群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據(jù)相關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60 歲以上人群中約有70%為CCCI 患者。若患者在患病后并未引起重視,容易使病情發(fā)展至癡呆或腦梗死,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2]。為了探究更加有效的治療方式,本研究為患者實施補陽還五湯加減結(jié)合針灸進行治療,對其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于2017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80 例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研究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并使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將這80 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 例。觀察組患者中,女性17 例,男性23 例,年齡51~78 歲,平均(62.37±4.59)歲;對照組患者中,女性19 例,男性21 例,年齡49~78 歲,平均(62.37±4.61)歲?;颊呒{入標準為:①患者未患有精神疾病,治療依從性好;②經(jīng)診斷符合CCCI 診斷標準;③心、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正常的患者。患者排除標準:①在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女性患者;②頭顱CT 掃描結(jié)果出現(xiàn)異常的患者;③拒絕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用鹽酸氟桂利嗪膠囊(西比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5 mg×20 粒×10 件,國藥準字H10930003)進行治療,每日口服2 次,一次劑量為5 mg。
為觀察組患者實施補陽還五湯結(jié)合針灸治療。補陽還五湯的藥方組成為:黃芪30~60 g、紅花6 g、赤芍15 g、當歸15 g、地龍20 g、桃仁6 g、川芎15 g。使患者將藥加入水中煎制,每日服用1 劑,分為2 次服用。體質(zhì)偏寒的患者可在藥方中加入熟附與肉桂;脾胃不好的患者可加茯苓、白術等健脾類藥物[3];體內(nèi)有虛火的患者可加梔子、丹皮。依據(jù)患者的體質(zhì)不同增減藥物與藥方劑量。針灸取百會與風池穴,采用平補平瀉的針灸手法進行治療,在患者百會得氣,使針在穴位處停留30 min,每日為患者的進行1 次針灸治療[4]。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為患者的臨床癥狀,如頭痛、頭暈等癥狀消失;有效為患者的癥狀有所減輕,但依然存在;無效為患者的臨床癥狀與治療前差異不明顯,甚至還有加重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5]。對比兩組患者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的變化情況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13.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n(%)]
治療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中,除血漿黏度的差異不明顯,P>0.05,其余各項指標均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2。
對照組患者中,患者出現(xiàn)嗜睡的為2 例、無力3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2.5%,觀察組患者中無不良反應的出現(xiàn),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干預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s)
表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干預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s)
組別 例數(shù) 低切(mPa·s) 高切(mPa·s) 血漿黏度(mPa·s) 血細胞比容(%) 纖維蛋白原(g/L)觀察組 40 9.32±1.36 4.57±0.37 1.33±0.21 43.36±0.52 3.01±0.52對照組 40 11.03±2.31 5.76±0.72 1.26±0.27 47.92±1.26 3.86±0.75 t 2.885 9.297 1.294 21.158 2.080 P 0.001 0.000 0.199 0.000 0.025
CCCI 是老年人群的常見疾病,引發(fā)該病的病因主要包括:患者頸部關節(jié)錯位、微血栓的形成、血液黏度增高等。CCCI 屬于腦供血不足的一種,在臨床上,人們普遍更加關注急性腦缺血,而缺少對CCCI 的注意,導致疾病對患者產(chǎn)生長期危害,致使病情愈發(fā)嚴重,難以治療。患者在臨床上的癥狀表現(xiàn)主要為精神不振、常感疲憊、產(chǎn)生運動神經(jīng)功能障礙、感覺功能障礙等。西藥的治療方式常會對患者產(chǎn)生較大的副作用,為了提升治療療效,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現(xiàn)常采用補陽還五湯進行治療。CCCI 在中醫(yī)中屬于“頭疼”“頭暈”等范疇,在中醫(yī)中,有“無痰不作?!薄盁o風不作?!钡日f法[6]。老年患者本身就存在機體免疫力低下、器官功能衰退的情況,多為正氣虛虧,氣通則血行,而氣虛則血瘀,血液不流通,則容易導致腦供血不足,從而產(chǎn)生眩暈。
在補陽還五湯中,采用大量的黃芪目的為補血益氣、疏經(jīng)通絡,為藥方組成中的主藥。當歸用于活血化瘀,作為臣藥;地龍能在患者的全身發(fā)揮藥效,使患者經(jīng)脈通暢;赤芍、川芎、紅花、桃仁輔助當歸的藥效,使患者活血化瘀。在本次的藥方組成中,藥量最大的為補氣藥,老年患者本身就正氣較弱,因此補氣十分關鍵,再配上藥量較少的活血藥,使患者能氣行血走,在補氣的同時,化瘀活血,且不損及患者的正氣。而藥物治療與針灸治療相結(jié)合,能明顯提升治療療效。取穴風池與百會穴,這兩穴均為治療頭暈的關鍵穴位,對其進行針灸,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腦供血,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起到輔助補陽還五湯的治療作用。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P<0.05;在治療干預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可發(fā)現(xiàn),除血漿黏度外,其余指標均差異明顯,且觀察組患者的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干預后,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補陽還五湯結(jié)合針灸治療CCCI 患者,療效顯著,用藥安全性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