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倫
解脲脲原體(UU)、沙眼衣原體(CT)、淋球菌(NG)感染均為臨床上常見的性傳播疾病,近年來的感染率呈上升趨勢。既往研究表明,NG感染性疾病屬于乙類傳染病,而UU、CT是引起肺淋球菌性尿道炎的重要病原菌,亦是國家其他法定管理與重點監(jiān)測的傳染病[1]。國內(nèi)學者研究表明,UU、CT、NG危害性較大,持續(xù)的感染能引起男性尿道炎、附睪炎、前列腺炎,而引起女性宮頸炎、子宮內(nèi)膜炎及盆腔炎等,嚴重者將會引起不孕不育,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及健康[2]。多數(shù)患者由于泌尿生殖道感染癥狀而就診,且患者感染與疾病的確診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但是,UU、CT、NG感染的流行情況存在地區(qū)差異性,且不同感染之間是否存在協(xié)同感染、陽性感染情況與疾病的關系研究較少[3]。本研究分析泌尿生殖系統(tǒng)感染患者UU、CT、NG感染特點及相關性分析,總結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4月-2021年5月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收治的疑似泌尿生殖系統(tǒng)感染患者18 435例,其中男8 935例,女9 500例,年齡19~76(56.39±6.71)歲;體質(zhì)指數(shù)(BMI)18~29(23.49±3.23)kg/m2;初步診斷:陰道炎3 436例,盆腔炎4 341例,子宮頸炎3 295例,女性不孕235例,月經(jīng)紊亂7 128例;合并癥:高血壓143例,糖尿病215例,高脂血癥385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4]納入標準:(1)均為疑似泌尿生殖系統(tǒng)感染患者;(2)均完成UU、CT、NG測定,且患者均可耐受;(3)均能根據(jù)要求完成標本采集,臨床多表現(xiàn)為尿頻、尿痛及尿道刺癢及分泌物增多癥狀。排除標準:(1)精神異常、器質(zhì)性疾病或伴有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2)凝血功能異常,檢查前均未服用抗生素治療。
1.3 方法
1.3.1 標本采集:患者入院后均采集尿液或分泌物標本,對于男性患者,采用無菌棉拭子插入尿道口,輕輕轉(zhuǎn)動取尿道分泌物;女性采用無菌棉簽擦拭宮頸分泌物,采用無菌棉拭子插入宮頸內(nèi),停留數(shù)秒后旋轉(zhuǎn)棉拭,取出;尿液標本采集清晨初次尿或長時間(至少1 h)不排尿后首段尿,將采集獲得的標本立即送檢。
1.3.2 檢測方法:(1)測定方法:取上述采集標本,采用實時熒光核酸恒溫擴增技術(儀器型號:7500自動熒光PCR儀,購自于美國ABI公司)測定患者UU、CT、NG,試劑盒均購自于上海仁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操作嚴格遵循儀器說明書完成;(2)判定標準:結果判定在陰陽對照CT值滿足質(zhì)量控制情況下,對于dt≤35的標本視為陽性(dt為標本曲線與閾值線交點橫坐標擴增循環(huán)值)[5],分析患者UU、CT、NG感染及單一感染及混合感染檢出情況,比較不同年齡段(即:<20歲、20~29歲、30~39歲、40~49歲、50~59歲及≥60歲)UU、CT、NG檢出率。
1.3.3 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軟件對UU、CT、NG患者陽性率與泌尿生殖系統(tǒng)感染發(fā)生率進行相關性分析。
2.1 NG、CT、UU陽性患者單一及混合感染檢測結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標本采集,并完成NG、CT、UU病原菌檢測,結果顯示18 435患者中共采集尿液標本12 145例,分泌物標本6 290例;NG陽性患者382例(檢出率2.07%),CT陽性標本2 552例(檢出率13.84%),UU陽性標本8 856例(檢出率48.04%)。見表1。
表1 NG、CT、UU陽性患者單一及混合感染檢測結果 [例(%)]
2.2 不同年齡段患者UU、CT、NG檢出率 NG陽性主要集中在<20歲、20~29歲,分別占16.28%和50.00%;CT陽性主要集中在20~29歲和30~39歲,分別占24.85%、23.95%;UU陽性主要集中在20~29歲和30~39歲,分別占41.53%、32.96%;不同年齡段UU、CT、NG檢出率具有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年齡段患者UU、CT、NG檢出率比較 [例(%)]
2.3 UU、CT、NG陽性率與泌尿生殖系統(tǒng)感染發(fā)生率相關性 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泌尿生殖系統(tǒng)感染發(fā)生率與UU、CT、NG陽性率均呈正相關性(P<0.05)。見表3。
表3 UU、CT、NG陽性率與泌尿生殖系統(tǒng)感染發(fā)生率相關性
NG、CT、UU病原菌均為泌尿生殖道感染中常見的病原體,且持續(xù)的感染能引起患者不孕不育,亦增加女性早產(chǎn)發(fā)生率[6]。既往研究表明,隨著人們性思想及觀念的進一步開放,導致性傳播疾病病原體感染率呈上升趨勢[7]。UU是泌尿生殖道常見的寄生菌之一,能在特定的條件下致病,可引起泌尿系統(tǒng)感染和不孕癥。臨床上,將UU分為生物1群與生物2群兩種,合計包含血清型14個,且不同的血清型UU致病性存在明顯的差異性。既往研究表明,UU是介于細胞與病毒之間的最小原核生物,主要寄居在泌尿生殖道,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成為性傳播疾病的重要病原體之一,不僅能引起陰道、宮頸等生殖器感染,亦與流產(chǎn)、不育和胎兒宮內(nèi)發(fā)育遲緩密切相關[8]。本研究中,18 435患者中共采集尿液標本12 145例,分泌物標本6 290例;NG陽性患者382例(檢出率2.07%),CT陽性標本2 552例(檢出率13.84%),UU陽性標本8 856例(檢出率48.04%),從本研究結果看出,UU在疑似泌尿生殖系統(tǒng)感染患者中檢出率最高,加強UU篩查能指導臨床診療。
CT屬于是一種微生物,且當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其具有血清型15個,且不同的血清型能引起不同的疾病。既往研究表明,CT有2種不同的形態(tài),在細胞外是孢子樣具有高度的傳染性的原體;而在細胞內(nèi)為具有復制功能的始體[9]。CT是一種具有DNA與RNA的病原體,能通過過濾器在細胞內(nèi)寄生,并引起致病。CT引起的泌尿系感染主要是由D~K血清型引起,主要引起尿道炎、宮頸炎及輸卵管炎等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但是,由于CT感染相對隱匿,常采用實驗室檢查。本研究中,CT的陽性率僅為13.84%,略高于其他研究,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采用實時熒光PCR方法測定有關,大大提高檢測靈敏度。本研究中,NG陽性主要集中在20~29歲、<20歲,分別占50.00%和16.28%;CT陽性主要集中在20~29歲和30~39歲,分別占24.85%、23.95%;UU陽性主要集中在20~29歲和30~39歲,分別占41.53%、32.96%;不同年齡段UU、CT、NG檢出率具有統(tǒng)計意義,從結果看出,CT在疑似泌尿生殖系統(tǒng)感染中,主要集中在20~39歲,可能由于該年齡段患者性生活較為頻繁有關。NG可引起泌尿生殖系統(tǒng)的化膿性感染,屬于常見的性傳播疾病。對于NG感染患者多以尿道炎、宮頸炎為主,表現(xiàn)為排尿困難、尿頻、尿痛及有膿性分泌物流出等,且患者如果治療不徹底,能擴散到內(nèi)生殖系統(tǒng)。此外,胎兒能經(jīng)產(chǎn)道感染引起新生兒淋病性急性結膜炎。樓揚鋒等[10]研究表明,23.42%的患者中,存在2種及以上病原體感染,且UU+CT較為常見,與既往研究結果相符。為了進一步分析疑似泌尿生殖系統(tǒng)感染發(fā)生率與UU、CT、NG檢出率的關系,本研究中對其進行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泌尿生殖系統(tǒng)感染發(fā)生率與UU、CT、NG陽性率均呈正相關性,從結果看出,UU、CT、NG檢出率與泌尿生殖系統(tǒng)感染發(fā)生率存在強相關性。故臨床上對于疑似泌尿生殖系統(tǒng)感染患者,應加強UU、CT、NG病原菌測定,對于檢測陽性患者,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治療,促進患者恢復。
綜上所述,泌尿生殖系感染患者較多,多發(fā)于20~39歲人群,且UU具有較高的檢出率,而混合感染以UU+CT較為常見,與疾病發(fā)生存在相關性,可指導臨床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