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慶
(湖州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我國王玉樑、李德順、李秀林、袁貴仁、李連科等價值論研究的代表學者雖然對價值概念、內涵等的理解各有不同,但他們在價值的功用上皆認為,價值是客體對主體需要、欲望的滿足。王玉樑認為:“價值是客體對主體的效應,主要是對主體的發(fā)展、完善的效應,從根本上說是對社會主體發(fā)展完善的效應?!盵1]王玉樑所定義的價值,簡言之就是效用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情感和理性的辯證統(tǒng)一為基礎,以批判性思維為方法,以理想信念為最高價值追求,以社會政治倫理為目標的生活實踐教育[2]。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極具目的性,即通過學習、教育與引導,使受教育者在政治認同的基礎上形成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其預設了受教育者需要提升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教育前提。即教育主導者設計和選擇的教育內容,高于受教育者的原生思想,并具有其合理性,因而需要通過教育手段等工具性媒介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代表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對受教育者的思想施加影響的交互性活動,其效用性(即價值實現與否)與教育傳播的成效密切相關。本文將基于教育傳播學中極具影響力的SMCR模型,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生成與實現問題。
傳播學是關于信息傳遞、交換、加工的理論。在信息傳播上,目前普遍應用于教育教學領域的是美國傳播學者貝羅的SMCR模型。SMCR模型是以信源(source)、信息(message)、通道(channel)、受傳者(receiver)為四大環(huán)節(jié)的傳播模型,簡稱為SMCR。通常認為,SMCR模型中的每一環(huán)節(jié)是相對獨立的部分,各環(huán)節(jié)有自身的構成要素。與其他模型相比,SMCR模型最大的優(yōu)點是把傳播視為四大環(huán)節(jié)整體作用的結果。SMCR模型表明,影響信息傳播過程和傳播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且各制約和影響因素的作用具有綜合性[3]。通常認為SMCR模型更具完整性,更能體現信息傳播的綜合性(具體關系見圖1)。
圖1 SMCR模型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具有多面性、復雜性和綜合性。參考SMCR模型[3],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節(jié)、要素和影響因素概述于表1。
表1 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節(jié)、要素情況
如表1所示,我們在SMCR模型基礎上,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的要求,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節(jié)、要素進行了變更。把SMCR模型中“通道”的“視、聽、觸、嗅、味”,變通為“看到、聽到、接觸到、意識到、預見到”。這樣做的依據是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視思想或觀念的習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環(huán)節(jié)與要素之間的共識、諧振、選擇、匹配的程度會綜合影響教育價值的實現程度。特定階級、政黨、社會群體設定的教育內容與受教育者思想的互動主要體現為直觀經驗與適度抽象的間接概念性認識的互動,而經驗性認識最為直接、直觀。參照SMCR模型,依據表中的關系,結合現實教育經驗,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生成與實現的路徑概括如下(見圖2)。
圖2 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生成與實現路徑
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內容很多,為方便討論,在參考張耀燦、陳萬柏的《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基礎上,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取大去小,存主刪次的方式歸納為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道德觀、法制觀五大方面,其主要思想、價值生成難點、關鍵影響因素如表2所示。
表2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思想、價值生成難點、關鍵影響因素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中國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偉大歷史使命的新時代背景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所進行的全民性的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素養(yǎng)的教育。依據SMCR模型的四環(huán)節(jié),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生成與實現的難點分析如下。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源(教育主導者)是中國共產黨。在操作層面上,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選擇的主要教育表達及傳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權威性方式;在教育導向上,其情感、認知、行為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知識內容上,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建構教育內容;在教育方式上,基于中國社會現實,結合近代中國革命及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詮釋和選擇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馬克思主義“猶如壯麗的日出,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guī)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4]75。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成功就是因為這一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它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的檢驗?!拔覀円粩鄨远R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4]75。當前,全球化、網絡化及自媒體背景下的信仰自由和多元化思潮,成為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最大影響因素。因此,在對受教育者的教育引導中,必須強化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識和學習動力,在經驗的真實性、合理性認同的形成中,還必須符合科學邏輯推理的思維辨識的要求。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導者切實增強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且要著眼于更長遠的發(fā)展,增強理論素養(yǎng),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用中國的語言,講好中國的故事。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知識層次、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市場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使人們更關注現實。實際、實效、實用、實惠等成為大眾的主要關注內容,理想信念教育遭遇了現實的冷場。在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下,人們強調個人自由權、選擇權,宣揚個人主義,反對權威,厭惡對個人權利的過多干涉。有些人對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抗拒,主張尊重個體,強調個人的選擇自由,淡化意識形態(tài)觀念。因此,必須著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在人生觀的教育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尤其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生活常識和認知習慣上,人們對“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12個詞并不反感,但是不排除有些人存在對其極具意識形態(tài)性的定語產生抵觸情緒的情況。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要處理好群體性、系統(tǒng)性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與個體性、選擇性的價值觀教育之間的關系。正如習近平在許多場合提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問題,他說:“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fā)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堅持全民行動、干部帶頭,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盵5]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若要實現其價值,關鍵是要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況,從其現實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知識層次、情感態(tài)度上尋找教育對接的有效方法,如從家庭的角度出發(fā)、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載體。
近代以來,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是中國人民不懈追求、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解決了中國站起來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解決了中國富起來的問題;進入新時代,要解決中國強起來的問題。黨和國家圍繞著百年來矢志追求的中國夢,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在黨的建設、國防、外交等方面都有新的具體方略。其中,最核心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在當下最現實的表達是實現“中國夢”。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關鍵是讓人民認同中國夢的奮斗目標,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主線把目標、重大戰(zhàn)略布局、各項決策等構成統(tǒng)一的整體,這樣才可以讓受教育者提高思想認識,從而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投身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習近平說:“要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6]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豐富、具體、多樣,又復雜、動態(tài)、多變,但是,以“中國夢”為最終目標統(tǒng)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可以使教育主導者、受教育者明確教育內容的架構,構建明確的教育行動體系。在這個問題上的難點主要是西方道路和自由化思潮的沖擊。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夯實理論研究,理論聯系實際,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使理論與實踐相互印證,增強說服力。
讓別人接受新的思想,是世界上最難的事之一。人們之所以愿意接受新的思想,無非是因為用于置換原生思想的新思想更具合理性、正義性。受教育者能否接受教育主導者傳遞的思想,關鍵在于受教育者憑直覺感受到思想的有用性,以及受教育者憑理性認識、預見到思想的合理性、正義性。比如,我們一直強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原因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與實踐證明,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黨。人民只有自己切實地感受、體驗、認識到這一點,才會真正從內心產生認同感。實踐是最好的證明,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以來引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績單,尤其是人民具體福利的增長就成為重要的依據。反之,近年來,影響執(zhí)政黨形象,影響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自信的最大的問題就是黨員干部的腐敗問題。習近平特別強調民心、民意,強調黨員干部的引領作用,強調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他說,廣大黨員干部“要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wěn)思想之舵,堅守真理、堅守正道、堅守原則、堅守規(guī)矩,明大德、嚴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養(yǎng)心性,做到以信念、人格、實干立身”[7]?!叭h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8],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特色,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基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生成與實現的關鍵。 人民可以“看到、聽到、接觸到、意識到、預見到”的具體福利的增長,有助于促使人民形成對教育內容合理性的綜合認識和判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提升思想交互有效性的關鍵是建構思想的共識點。共識點是雙方思想中有意義或者可以產生意義聯結的點,以共識點為前提的教育內容在選擇、組合與傳遞的過程中,將會更有效、更實用。人們對共同性利益的需要是最具共識效應的節(jié)點。人所奮斗和爭取的一切莫不與利益相關。國家和政府所倡導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數與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相關??鬃咏痰茏右浴叭省?,是因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9]。秦漢之際,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教導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因為當時多年征戰(zhàn),百姓渴望太平,帝王期盼安定。近代以來,倡導新思想,提倡新民教育,與舊勢力抗爭,都同國民的覺醒相聯系。馬克思說:“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10]基于教育各方共同利益需要的思想共識點是教育得以發(fā)生、生長并具有成效的基礎。只有滿足民眾所需,才有被其接受的可能。新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共識點是“中國夢”。黨的十九大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盵5]“中國夢”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共同的利益需要,其他的教育內容都是圍繞這一共識、并根據具體的工作而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為了實現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是為人民謀福利的。再如,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青年的教育問題時說:“我們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導青年,做青年群眾的引路人。青年要順利成長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該培土時就要培土,該澆水時就要澆水,該施肥時就要施肥,該打藥時就要打藥,該整枝時就要整枝”[11]7。關心青年的成長,就必須要把青年的利益與國家、民族的利益結合起來。
直接有效的思想交互要有思想諧振點,即思想的頻率相同或相近。受教育者對思想交互的認識與接受的程度與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選擇的背景相關。思想決定行動,行動反映本質。思想的本質必然體現為時代精神,一致的時代精神定位是思想交互得以產生諧振的前提。習近平提出“新時代”的定義,把深化改革開放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作為思想的諧振點。習近平說:“我們黨靠什么來振奮民心、統(tǒng)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么來激發(fā)全體人民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活力?靠什么來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在與資本主義競爭中贏得比較優(yōu)勢?靠的就是改革開放。”[11]86改革開放的一系列行動及成果,使人民群眾有更強的政治認同感,更能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選擇和制度設計,從而產生更自覺、更強烈的公共參與意識與精神。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急劇變革,深切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各種網絡信息,尤其是一些虛假信息,使人們在思想上從眾性與唯我性并存,由于缺乏正確的獨立認識與判斷,自我膨脹與自我否定并存。要避免這些負面的因素,就要立足時代,勇于改革,銳意創(chuàng)新,用改革開放的精神與大眾諧振。所以,習近平強調,要在實踐中豐富和發(fā)展思想政治工作,“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11]155。宣傳思想工作要努力在理念、手段、載體上創(chuàng)新。針對互聯網時代大數據的背景,“運用網絡傳播規(guī)律,弘揚主旋律,激發(fā)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11]198。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涉及面廣,創(chuàng)新性強,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等理論要有新的時代解讀,許多新思想、新理念、新教育方式及手段也要創(chuàng)新性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如隨著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推進,“生態(tài)素養(yǎng)”教育逐漸被納入思想政治教育[12]。關注教育主導者與受教育者的思想諧振點,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使之更有效、更深入,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感召力、公信力和引領力。
人們是基于自身生存發(fā)展的需要而做出選擇的,人們體驗到、感受到的現實成果是思想教育得以實現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最關鍵的體驗點是民生幸福。習近平說:“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是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盵11]28“我們黨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氣,是因為我們黨除了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不謀私利才能謀根本、謀大利,才能從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出發(fā),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fā),檢視自己。”[13]“我們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盵11]97“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的位置?!盵11]154民生幸福的觀念不只表現在國內,還表現在我國對外關系上?!跋嗷プ鹬?、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國與國交往新路,讓世界更加和平安寧,讓人類生活更加幸福美好”[14],成為最具影響力的中國外交價值取向,成就了大國擔當、負責任的大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成就了“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秉承和平與發(fā)展、包容普惠的理念,以造福各國人民的真誠合作的姿態(tài),贏得了世界人民的認同。中國的“真、實、親、誠”的大國外交尤其得到了非洲人民的認可。我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黨的建設、國防、外交皆以民生幸福為歸宿,這是最大的民心和民意,因而民生幸福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體驗點,也是落腳點。
教育主導者與受教育者、教育內容與教育路徑各有特性,各成體系,他們在交互的過程中最終要有終極價值,即教育的目標點。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在于解決人的立場問題,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最終功能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2019年3月18日,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4]328習近平的講話道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所在。
以上四點的相互關系可概括于圖3:
圖3 共識點、諧振點、體驗點、目標點的相互關系
立足于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對國內外形勢進行科學判斷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識融于中國夢,激發(fā)于改革開放中,落實于民生幸福中,最終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