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朗央西
摘要:部分語文教師寫教案時抄寫上一屆的教學筆記,且不寫教學總結(jié)筆記,部分教師的備課筆記太簡單,有的滯后于教學進度。有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把學生放在主要位置上,只是一味地在臺上講,沒有抓住學生的關(guān)注點,學生沒有跟上老師的思路,老師講自己的,學生學自己的。
關(guān)鍵詞:西藏;小學語文;教學優(yōu)化路徑
根據(jù)西藏地區(qū)的現(xiàn)實情況,極力構(gòu)造一種寬松、活潑的學習環(huán)境,把好的學習方法教授給學生,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要“他”學變?yōu)椤八币獙W,教師通過這樣的教學引導,讓學生的心、腦、思想走進課堂,深入到課堂,走進生活,用眼去看語文,用心去感受語文,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是提高學生熱愛語文的重要途徑。
1、抓好課堂紀律
西藏偏遠山區(qū)人口稀少,交通不便,西藏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差,學習習慣也不好,大部分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學習的環(huán)境也不好,在校老師拼命教普通話,下課說地方方言,回到家里家長說方言。西藏有些家長文化程度不高,對孩子的學習不夠重視,尤其對孩子的輔導就更不能耐心完成了,甚至有的家長認為,家長能輔導了孩子,那就不需要學校和老師了,殊不知,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有社會義務和家庭義務來監(jiān)督、引導孩子學習、做人、做事,家長就是孩子的榜樣,孩子的成長要德、智、體、美、勞多個方面發(fā)展,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課堂紀律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基本保障,這里說的課堂紀律,不是說要學生端正坐姿、不交頭接耳,而是要學生把心思用在課堂上。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在40分鐘左右,甚至有的學生僅僅能堅持20分鐘,所以老師在講課時必須要深入到學生中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讓學生的思想跟著老師轉(zhuǎn)。發(fā)現(xiàn)孩子思想不集中了,有交頭接耳的,搞小動作的,這時候馬上換一種講課方式,比如,對課堂知識立即進行一個提問,這時開小差的學生馬上會緊張起來,擔心老師會提問自己;或者讓學生進行幾分鐘的小討論;或者老師走下講臺,和學生小小的互動一下。
2、驅(qū)動引導預習
調(diào)查顯示,西藏中有90%的學生不會課前預習,剩下的學生雖然預習了課程內(nèi)容,但由于沒有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效果也并不如意。在西藏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預習任務。
例如,在《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一課前,教師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其一,查閱資料了解作者,了解雙龍洞。其二,自主拼讀生字,在第二日課程開始前,能正確認讀文中生字并能夠組詞,開課后不定時抽查。其三,教師指定詞語,如“擁擠”“仰臥”等詞語讓學生解釋具體含義,學生預習后要在教材或作業(yè)上標注。其四,閱讀課文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將課文意義講述出來。通過如此方法,教師從詞語到課文內(nèi)容對學生一步一步引導,帶入預習任務,日積月累形成習慣后,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切記,此類活動務必長期堅持,逐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預習的習慣。
3、結(jié)合日常生活
生活是語文的根須,語文是生活的果實,兩緊密的聯(lián)系地聯(lián)系。對于西藏低年級學生來說,生活是他們建構(gòu)認知、提高能力的源泉。學生對語文的認知是從熟悉的生活開始的,所以學好語文的前提是要和生活的點滴保持溝通,以生活為素材,創(chuàng)設真實的課堂情景。
例如,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時,教師就可以掙脫課堂的牢籠將語文教學搬到廣闊的生活中,帶領孩子們到田野里觀察,看著隨風飄舞的蒲公英、帶著硬刺的蒼耳,學生對于“乘風紛紛出發(fā)”“給孩子穿上帶刺的鎧甲”這些語言有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體會到句子的表達特點。在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說一說的生活情境中,“植物媽媽”的形象鮮活起來、立體起來、飽滿起來,不僅如此,他們還張開想象的翅膀,憑借對植物的觀察理解,仿照課文寫出許多簡短的兒童詩。如“葡萄媽媽更膽大,給孩子穿上紫衣服,小鳥吃掉它,它就在鳥肚子里旅游一圈,哪里好玩到哪里”“芝麻媽媽更聰明,它帶領孩子們在陽光下跳舞,跳著跳著,啪的一聲殼打開了,小芝麻們跳了出來”。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們表達得多精彩、多豐富,西藏廣闊的景象成為他們筆下動人的詩歌。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寫作能力、想象能力都在生活情境中得到培養(yǎng),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創(chuàng)造的樂趣、生活的樂趣,激發(fā)起強大的學習動力。
4、開展豐富活動
西藏語文教學與城鎮(zhèn)語文教學的差異之一在于西藏語文教師比較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述,而城鎮(zhèn)教師則注重培養(yǎng)小學生的素質(zhì)能力,開展的語文教學活動更豐富,更具有趣味。因此西藏教師也要積極向城鎮(zhèn)教師看齊,要多開展一些趣味活動,以活動來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全面發(fā)展。
例如,在《父愛之舟》這篇課文中,課文借夢境來回憶往事,以時間為序,圍繞父親送“我”報考學校與上學這一求學主題,記錄了許多看似平淡無奇的瑣碎小事,寫出了父親濃濃的父愛,抒發(fā)了作者對父親的懷念和對父愛的深深感激之情。教師可以重現(xiàn)課文中敘述的故事情境,比如利用多媒體播放盛大的廟會視頻,給學生具備毽子,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踢毽子比賽;或是給學生觀看一些小舟的圖片,對此進行拓展延伸,讓學生談一談自己是否有坐船的經(jīng)驗,再與課文敘述的場景進行對比。在講述課文時,教師還要進行合理的德育化教育,讓學生知道感恩,使學生具備家國情懷。這樣一來,西藏小學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就能得到提升。
總之,要想切實提高西藏小學語文的教學質(zhì)量,教師就要不斷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立足西藏小學的教學現(xiàn)狀,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成分,給課堂教學帶來生機,使語文教學成為具有魅力、有趣而有意義的活動,為西藏小學生呈現(xiàn)一場盛大的語文浩宴。
參考文獻:
[1]李純,徐曉園,李佳駒,李智慧.農(nóng)村小學語文第二課堂教學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研究——以寧鄉(xiāng)市農(nóng)村小學為例[J].小學生(下旬刊),2021(12):104-105.
[2]楊麗娟.小學語文課內(nèi)外閱讀有效銜接的探索[J].新課程,2021(46):59.
[3]馬國梅.農(nóng)村小學語文課堂互助式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新課程,2021(4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