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行
摘 要:文藝復興的早期人文主義者開始關注人性,愛情自然進入他們探討的視野之中。但是由于無法擺脫宗教思維的影響,他們演化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愛情觀,即“精神之愛”和“肉欲之愛”。前者試圖在宗教的框架里確立愛情的正當性依據(jù),后者則試圖從對抗宗教的角度闡釋愛情本質。最后兩者殊途同歸,都沒有能夠觸及愛情的本質,一方在萬般糾結中回歸宗教,一方因為宗教和社會所不容而改弦易轍。但是,這兩種愛情觀都代表著對中世紀禁欲主義的挑戰(zhàn),提出了愛情正當性這一重要命題,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者對人性的思考。
關鍵詞:文藝復興;早期人文主義;愛情;精神之愛;肉欲之愛
中圖分類號:K54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634(2021)01-0133-(11)
DOI:10.13852/J.CNKI.JSHNU.2021.01.014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重要內容就是彰顯人性,正如布克哈特所言,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開始從睡眠和半醒狀態(tài)蘇醒過來,扯掉了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見織成的那層紗幕,“對于國家和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做客觀的處理和考慮成為可能的了。同時,主觀方面也相應地強調表現(xiàn)了它自己;人成了精神的個體,并且也這樣認識自己”。 當這個精神的個體有興趣認識自身的時候,人性也就有了具體的內容。人文主義者開始把本能的幸福感覺和正當性聯(lián)系在一起。就本文所要剖析的愛情而言,也是人性具體化的重要一環(huán),在人文主義者看來,既然它是人們所熱衷追求的,那么也必然具有正當性。正因如此,愛情才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尤其是早期人文主義時期文學家、藝術家集中描繪的對象,成為承載人文主義思想的內容之一。但丁的《新生》、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談》等文學作品無一例外都以愛情為主題。
與普羅大眾不同的是,人文主義者作為知識分子,并沒有將世俗的愛情停留在模糊的感覺層面,而是試圖將其納入理性的認知框架,將其正當性建立在牢固的理論基礎上。但是,這種認識和論證的過程并不如我們想象得那樣簡單。一方面,這些早期人文主義者,雖然正在走出或已經(jīng)走出中世紀的迷霧,但仍然背負著宗教信仰所積淀的傳統(tǒng)包袱,他們在認識事物時無法完全擺脫傳統(tǒng)的知識和認知結構;另一方面,愛情長期以來是一個可以上達上帝之愛、下迄罪惡肉欲的存在,既關涉世俗的態(tài)度也聯(lián)系著宗教的教導,本身就有內在的矛盾和張力,很難在理性的基礎上達成平衡。因此,我們看到,早期人文主義者對愛情似乎并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而是明顯分化成了兩種相對的愛情觀,分別表現(xiàn)為“精神之愛”和“肉欲之愛”。不同的人文主義者各自選取了不同的角度,致力于從理性上構建什么是愛情,但無論是片面強調愛情的精神性還是強調其肉體性,都沒有真正觸及愛情的本質,為其找到恰當?shù)奈恢茫罱K都變成了一種虛幻的愛情意象。這種意象盡管無法真正體現(xiàn)愛情的真諦,卻反映了人文主義者的理性思考和人文主義的特征。
一、以“信”為范的愛情闡釋
愛情是什么?剛剛覺醒了的早期人文主義者,特別是作為代表人物的但丁和彼特拉克,已經(jīng)認識到愛情源于人的本能的沖動,這是人性中不可壓抑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僅僅承認愛情是自然人性的體現(xiàn),而且是一種美好的感情,就足以使人文主義者與神本主義者區(qū)別開來。但是,遺憾的是,限于當時的知識結構和社會氛圍,人文主義者并沒有或無法脫離以信仰框架解釋世界的模式,當他們試圖利用已有的信仰模式為自然的感情沖動尋找合理位置,并試圖將愛情和信仰在目的論的基礎上進行調和時,愛情不得不被扭曲,并渲染上一層比較奇怪的色彩。扭曲的表現(xiàn)之一,是早期人文主義者首先演化出一幅從自然沖動到精神之愛并最終回歸信仰的愛情意象。
精神之愛的愛情觀是從但丁開始,并由彼特拉克所倡導的,盡管兩者對愛情的理解有細微的差別,但是他們所構建的整體愛情意象卻大致相同。這一愛情意象的構建和他們親身經(jīng)歷的大致相同的愛情故事融合在一起。關于他們的愛情經(jīng)歷,兩人在自己的著作中都親自描繪過,并為后人不斷傳誦。但出于闡釋所需,我們還是有必要進行簡單的描繪。據(jù)說,但丁九歲時,偶遇一位小姑娘貝雅特麗齊,心中油然萌發(fā)出一種異樣的情感,那是一種愛慕之情。他說:“在那一瞬間,潛藏在我內心深處的生命的精靈開始激烈地震顫,連身上最小的脈管也可怕地悸動起來?!??而且,“從那時起,愛神就統(tǒng)治了我的靈魂,我的靈魂立即和她結下了不解之緣。她憑我的想象力賦予她的力量牢牢地、盛氣凌人地控制著我,我不得不萬事聽她擺布?!?9年以后,但丁在佛羅倫薩街頭再遇貝雅特麗齊。他的心再次劇烈地跳動,感情再次受到猛烈沖擊。他說:“在第九年后的最后一天,那位楚楚動人的女郎又在我眼前出現(xiàn),她身穿一件雪白的衣服,走在年紀稍大的兩位淑女之間。她經(jīng)過一條街時,盈盈秋波轉向我惶悚不安地站著的地方,她懷著無比的深情向我致禮,使我似乎看到幸福就近在身邊?!碑斈俏慌上虻柡驎r,他寫道:“我真是欣喜若狂,就如醉如癡地離開了人群,回到我房間里寂靜的所在,思念起這個尤物來?!?/p>
從但丁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但丁對貝雅特麗齊一見鐘情,但遺憾的是,但丁似乎并沒有對這位小姑娘直接表達愛慕之情,而是把這種感情停留在心靈的震撼和孤獨的思念層面。按照薄伽丘所寫的《但丁傳》的描述,“這段愛情是純潔的。在愛人和被愛的人之間,沒有任何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信息,是帶有一絲情欲的”。 也正如結果所昭示的,貝雅特麗齊后來嫁了人,不久就在1290年去世。但丁感到非常悲哀,以后的很長時間里,但丁不能靜下心來讀書和寫作,但后來他終于明白,這樣的消沉和他對貝雅特麗齊的愛不相稱。于是他決定開始認真寫作,把對貝雅特麗齊的思念化作創(chuàng)作的動力。
巧合的是,被稱為“人文主義之父”的彼特拉克,也有一段和但丁大致相同的經(jīng)歷。史載,彼特拉克23歲那年(1327年)的耶穌受難節(jié),在法國阿維農(nóng)楓丹小鎮(zhèn)的教堂演出中,他偶遇一個19歲的美麗女子勞拉,于是心生愛慕。但勞拉當時已經(jīng)嫁為人婦,彼特拉克自此陷入了長達20年的暗戀中。在不斷的思念和對愛情的演繹中,他將勞拉不斷神圣化,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了欣喜而又痛苦的心路歷程。在這個愛情故事中,兩人似乎從沒有主動見過面,如同但丁一樣,彼特拉克只是孤獨地在他的作品中傾注全部愛意,一直到她不幸去世。
從但丁或者彼特拉克個人角度來看,這似乎是他們各自人生中的一大奇遇。但是,如果大致一樣的奇遇同時發(fā)生在兩位人文主義先驅身上,而且情節(jié)如此相似,則令人不禁疑竇叢生。在這兩段故事中,兩人都是偶遇了一位年輕美麗的女子,從此對這位女子魂牽夢縈;兩人都沒有真正大膽地追求這美麗的女子,而是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孤獨地日思夜想;兩位美麗的女子都基本上不知道這兩位思念者,或者只是隱隱地知道,但并沒有放在心上;這兩位女子都嫁給了別人,沒有同他們有任何實質性的戀愛經(jīng)歷;這兩位女子最終都不幸年紀輕輕就離開人世,一度令但丁和彼特拉克悲痛欲絕。這兩人經(jīng)歷了如此雷同的愛情經(jīng)歷,不禁讓我們懷疑事情的真實性,所以有后人懷疑他們所遇到的女子其實都是虛構出來的,“有的作者認為她是寓意性的存在;有的作者發(fā)現(xiàn)她是某種類型的圣母瑪利亞;有的認為她喻指詩歌和悔罪”。 ?無論如何,我們至少值得提出這樣的問題:到底是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如此雷同,還是他們對愛情的認知如此雷同?是這種可遇而不可求的經(jīng)歷讓他們形成了某種愛情觀,還是他們的愛情觀需要這樣的奇遇?如果是前者,那么這種奇遇就是偶然;如果是后者,他們的奇遇就是必然。
兩人對愛情的追求其實都沒有表現(xiàn)在真實的生活里,而是發(fā)泄在詩歌里。但丁把對貝雅特麗齊的思念寫在自己的詩集《新生》和《神曲》里;尤其是《新生》,那是但丁專門為貝雅特麗齊所創(chuàng)作的。而彼特拉克將思念寫在自己的詩集《歌集》里。
首先,在但丁和彼特拉克的詩集中都表達了對愛情的肯定,他們都認為愛情是人不可阻擋的情感,誰遇到愛情都會被俘虜。在但丁詩歌的描繪中,產(chǎn)生愛情的是自然、是欲念、是女人的美艷。這和普通人的感情沒有什么區(qū)別。他在詩歌中吟唱道:
戀愛是自然的賜與,天經(jīng)地義,
……
明哲的女人有的是美艷的姿容,
她勾人魂魄,又那么賞心悅目,
因為心房里升起了歡愉的欲念,
這種欲念在心房里不斷地躍動,
把沉睡著的愛之精靈喚醒,
才子就此把情愫傳到佳人身邊。
彼特拉克在詩歌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情感,他也提到了欲念、欲望和愛情的關系,強調了愛的欲望不可壓制。他在詩歌中吟唱道:
我那迷途的欲念執(zhí)著而又瘋狂
正在追逐她那飄忽不定的形象,
她輕盈自如而又無拘無束,
不停地在我躑躅的腳步前跳蕩。
我勸告我的欲望不要互追亂撞,
但它不聽我的勸阻,一味任性倔犟,
看來規(guī)勸是徒勞無益的,
因為愛神的本性向來富有反抗。
從上面所引用的詩歌內容來看,他們是從正面的角度論述欲念和愛情的關系。但是他們對愛情的描繪也僅僅停留在詩歌所反映的思念和贊美上,停留在愛情對內心的折磨上。在詩歌中愛情被他們表達得轟轟烈烈,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沒有同樣轟轟烈烈的追求,也沒有真實的男歡女愛。愛情從欲念開始,但最終女性在他們的筆下成了精神層面的存在。在詩歌的演繹下,他們所追求的女性被抬得越來越高,最終變成了神一般的形象,愛情也因此從欲念開始,又最終歸于神圣。正如有的學者所說,但丁和彼特拉克一樣,都通過贊美的方式,將他們喜愛的女性抬升到“崇高的、半神圣的人性高度,并將其夸贊到極致”。 所以,人們把但丁和彼特拉克所演繹出的愛情稱作柏拉圖式的愛情,其特點是單相思式的,沒有肉體的,不以婚姻為目的的,往往把所追求的女性美化為神。
但丁后來把貝雅特麗齊放到了天堂里,讓這段無望的精神愛戀駛入了神圣的港灣,認識到?jīng)]有神圣目的指引的肉欲的愛情,無非是一種迷茫和錯誤。在《神曲》中,當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帶領他游歷了地獄和煉獄后,在天堂里等待他的是貝雅特麗齊,正是她帶領但丁游歷了天堂,而且,貝雅特麗齊被但丁幻化為從錯誤和迷霧中擺脫出來、重新走向真理的領路人。所以,在但丁的愛情設計里,愛情因人的外貌的激發(fā)而起,最終以心靈的圣化而結束,從而完成了他對人間之愛的糾結,完全沉入了信仰。在《神曲》中,但丁安排貝雅特麗齊回顧了這場愛戀所經(jīng)歷的三個階段,在這期間她是如何以引導的形象出現(xiàn),而但丁如何陷入了錯誤,最后貝雅特麗齊又是如何拯救他的:
但是撒上不良種子而未加耕耘的園地會變得愈加繁茂而污穢,
如果那里的土質愈是良好而肥沃。
我以我的容顏支持了他一個時期;
我把我青春的眼睛顯露給他看,
帶他同我一起望正直的目標走去。
一等到我踏上我的生命的第二個時期的門限,離開人間時,
他拋棄了我,把自己委身于其他。
當我擺脫了肉體上登靈界,
我的美色和美德都有增進的時候,
我在他看來就不怎么可貴可喜了;
他竟把自己的腳步轉向他處,
走上一條不正的道路,追逐著令他得不償失的浮世的繁華。
這樣,但丁為之魂牽夢縈的貝雅特麗齊成了信仰的化身,整個愛情故事也幻化成一場上帝導演的引導但丁從迷霧進入信仰的經(jīng)歷。其實以貝雅特麗齊為中心的這一經(jīng)歷也恰好描繪了但丁對愛的理解:“他認為,所有的事物都顯示著上帝的榮耀,上帝通過事物對人宣講,也存在于事物中。創(chuàng)造和愛肩并肩,兩者都不是罪或缺陷的結果。” 正因為秉持著這樣的信念,他認為自己對貝雅特麗齊的迷戀和最終走向對上帝的愛,都是自己一生朝圣之旅的一部分。
但丁對愛情的理解比較直白,對從愛情到信仰的道路比較堅定,也比較符合他一腳跨進新時代門檻、一腳還留在中世紀的身份定位。但丁接受從柏拉圖到阿奎那關于愛的解釋,但是與他們不同的是,但丁認為人間之愛是導向熱愛上帝的一個階段,人間之愛在這種意義上具有正當性,因此,“本質的自然之愛的沖動是無辜的,一個人不會因自然沖動而犯罪。然而,我們擁有判斷的能力,可以通過同意或否定的方式規(guī)勸自然愿望的沖動”。
但是彼特拉克卻陷入了無盡的糾結之中,他不愿意像但丁那樣讓重新燃起的愛情之火熄滅在傳統(tǒng)的神學海洋中,作為“人文主義之父”,他試圖在愛情和信仰之中找到一種平衡。他一方面承認愛情的正當性,但是又認同追求肉體之愛的污濁;他一方面維護信仰,但又試圖認可純真的人間之愛的偉大。也就是說他想在盡量不違背信仰的前提下為純真之愛在人間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為此他專門與代表信仰的拉丁教父奧古斯丁進行了一場“對話”,試圖說服奧古斯丁認可自己所構建的愛情觀的正當性,并因此和奧古斯丁產(chǎn)生了激烈的爭論。這種糾結和爭論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秘密》之中。當然,奧古斯丁是不可能和他對話的,因為奧古斯丁是羅馬時期的人,而彼特拉克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兩者相隔千年。其實這部對話體的作品是彼特拉克的內心獨白,他試圖厘清肉欲、純真的愛情和禁欲之間的關系,試圖把它們協(xié)調起來,從而從理性的角度消除內心的矛盾。但是,從他愿意將自己的心扉向奧古斯丁敞開,就可以看出彼特拉克仍然堅持在神學的框架里解讀自己的內心。正如特倫考斯所評價的,以彼特拉克為代表的早期人文主義者,“發(fā)現(xiàn)離開與上帝性質的關系,離開上帝對塵世的影響和干涉,幾乎不可能界定和討論人”。
在《秘密》這本書中,彼特拉克由真理女神引導和奧古斯丁相見,閑話了一番之后,開始進入正題。首先,當奧古斯丁詢問彼特拉克是否受到肉欲的影響時,彼特拉克承認:“相當強烈,以致有時我會遺憾自己為何不生來無情。我寧愿做那些無動于衷的石頭,也不想為這個身體的沖動所困擾?!?奧古斯丁的回答是典型的基督教的學說:“那么這就是特別令你偏離神圣的東西。沒什么比柏拉圖那精湛的學說更為人信服:靈魂必須保護自己免受肉欲的影響,并根除由此帶來的幻想,使它能純潔地上升至神圣奧秘的沉思,思量著自己生命的有限?!?/p>
奧古斯丁認為,彼特拉克的痛苦就在于有兩種鎖鏈束縛住了他,他陷入了愛情和榮譽的漩渦中不能自拔,從而離開真理走入了迷途。彼特拉克不以為然,反而認為這是人類所追求的兩個美好的理想。在這一點上兩者發(fā)生了分歧。彼特拉克不承認自己對愛情的追求有什么過錯,認為應該在愛情中進行區(qū)分,一種是高尚的愛情,一種是污濁的愛情,前者應該得到肯定,后者應該拋棄,而不應該像奧古斯丁所認為的那樣,放棄對一切愛情的追求。這時充分表明愛情的正當性已經(jīng)占據(jù)了彼特拉克的心,而且決定在這個問題上不聽從奧古斯丁的意見:“我堅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而我認為那些持相反觀點的人定是瘋了。”
奧古斯丁對彼特拉克的愛情兩分法進行了批駁,認為無論是肉體之愛還是精神之愛都是一樣的,兩者無法區(qū)分,都會將他帶入絕境,使他最終脫離神圣的道路而陷入迷霧之中。彼特拉克順著奧古斯丁的思路說,其實他對勞拉的愛并沒有偏離神圣的道路,反而增加了對上帝的愛,也就是說,從愛一個美德之人開始,最終會加深對上帝的愛。他愛勞拉正是因為愛她的靈魂,而不是她的肉體。這種靈魂之愛和愛上帝是相通的,所以,他想通過和奧古斯丁相反的邏輯證明愛情的正當性。奧古斯丁認為愛一個人是啟示和引導人們去愛上帝,而彼特拉克認為,因為愛上帝和愛一個人的靈魂是一致的,所以應該承認愛一個人的正當性。但是針對這一點,奧古斯丁直接就否定了彼特拉克的狡辯,他說只要留戀世間的愛,就不可能只愛靈魂不愛肉體:“你只是說說罷了。如果是只能愛著出現(xiàn)在你眼前的事物,那么你所愛的正是她的肉體;盡管我不否認是她的靈魂和品行點燃你的愛火,因為單單提到她的名字就讓你激動,而在靈魂的所有情感中,特別是愛情這一種里,小小火花常能燃起熊熊烈焰?!?/p>
經(jīng)過一番爭論之后,彼特拉克敗下陣來,他沒有用理性消除自己對愛情的糾結,反而更加迷惑了。他用一首詩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喔,可恥的行徑!
現(xiàn)在我知道自己多么不幸,
我因愛情精疲力竭,然而熊熊烈火還在將我灼燒,
我睜大眼睛用盡所有天賦,
我還是迷失了;我不知道如何是好。
彼特拉克的這場個人內心獨白,充分說明兩種非常沖突的觀點在他內心相互糾結和矛盾,令他非常迷惑。但丁非常痛快地承認了自己對人間之愛的迷戀是一種錯誤,最終要從錯誤中走出來,而彼特拉克并不認為這是錯誤,希望能在基督教的理論體系中找到人間之愛的位置。但最后他迷失了。在他晚年所寫的《致后代》的信中,他這樣回顧自己的這段感情:“我曾經(jīng)因年輕的烈火和熱情的性情而失去控制,但我從心靈深處始終厭惡這種罪惡。當我到40歲時,盡管我力量不減,熱情不衰,我不僅斷然拋棄了我的壞習慣,甚至都不愿回憶,就像我從來沒有正眼看過女人。”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愛的沖動和肉欲的罪惡之間的糾結伴隨他的一生。
至此,我們可以來嘗試總結一下文藝復興時期這種基于“信”的愛情觀。首先,他們肯定這種愛情觀是基于人性而激發(fā)的,從他們第一眼看到一位女子就內心被深深俘虜來看,愛情源于人的感情的沖動,這種沖動是人的自然本性。但是感情的沖動更多來自肉欲,而在但丁和彼特拉克的思想中,無論如何,基于肉欲的愛情是無法具有正當性的。但丁最終從這種矛盾中走向了信仰,把自己的愛情沖動歸結為迷誤,最終在這位女子的引導下走向信仰。彼特拉克經(jīng)歷了和但丁大致同樣的心路歷程,但是他不愿意放棄人間愛情的正當性,在肉欲和禁欲之間糾結萬分,最后想通過一種中間狀態(tài),即通過區(qū)分出人間的純真愛情來為愛情找到正當性??墒侨碎g的純真愛情如何與肉欲隔離,人間的精神之愛又如何與禁欲的教導相容,變成了一個難題。他們試圖在基督教的框架里找到愛情正當性的依據(jù),但最后不是被信仰所說服,就是陷入了難以自拔的內心矛盾之中。
二、以“欲”為本的愛情解讀
文藝復興早期第二種完全不同的愛情觀念是薄伽丘所倡導的。從年齡角度來看,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前后相繼,但丁算是長輩,而彼特拉克和薄伽丘處于同一個時代,彼特拉克稍年長。而且,三者有著非常不一般的關系。薄伽丘非常崇拜但丁,還寫過但丁的傳記。彼特拉克和薄伽丘關系非常好,兩者之間留下不少的通信。但是在愛情問題上,薄伽丘并沒有承繼但丁和彼特拉克所演繹的精神之愛的路徑,而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不但拋棄了愛情和神圣事物的關系,也拋棄了愛情和社會的關系,將對愛情的解讀純粹建立在本能的欲望基礎上,將愛情等同于欲望,從另一個極端扭曲了愛情。所以,薄伽丘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所演繹的是一種純粹肉欲的愛情,或者稱本能的愛情、通奸式的愛情。這種愛情觀集中反映在薄伽丘的《愛情十三問》以及《十日談》等著作之中。這種愛情的立論基礎是,愛情來源于人的本能沖動,本能沖動是合理的、無法壓抑的,源自欲望的愛情無所顧忌,可以沖破世間的一切藩籬。
薄伽丘涉足愛情主題伊始就偏離了但丁和彼特拉克所開創(chuàng)的道路,在他的筆下,女性并不是想象中的精神存在,也和神圣之愛沒有任何關系,男女的愛情也不是單相思式的幸福和痛苦,而是真實地建立在世俗男歡女愛的基礎上。他對世俗愛情的演繹明顯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社會規(guī)范認可的限度內探討愛情,這典型地體現(xiàn)在他的《愛情十三問》之中。這部可以被視為《十日談》序篇的故事集,以男女面臨愛情的難題時如何選擇為主線,探討了在追求愛情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兩難。面對兩個共同喜歡自己的男人,女人該如何選擇?面對分別具有慷慨、聰明、英勇品質的三個男人,少女應該如何選擇?兩個少女愛上了同一個男人,男人該如何選擇?面對地位高低不同但同時愛他的女子,他應該如何抉擇?處女、已婚女子和寡婦哪個更好?這些幾乎都是正常的愛情追求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對它們的探討可以為戀愛中的男女答疑解惑。而且,在探討這些問題時,薄伽丘還有意無意將愛情問題和社會所關注的財富、地位、善、惡、慷慨等品質聯(lián)系起來,把愛情和某種價值觀結合起來,從而為自己探討愛情找到某種恰當?shù)睦碛?。這說明他在這個階段仍然把愛情的探討建立在社會規(guī)范和倫理所認可的范圍之內。正如他在本書的“致讀者”中所說的:
我講述愛帶來的煩惱,
愛情的歡樂與雷霆風暴。
講述最能表明愛情的做法,
及無論優(yōu)劣、何種選擇最佳。
做一番比較,革除陋弊,
找出真正的佳良之舉。
讀者會從中將快樂找到,
去滿足他們向善的頭腦。
但即使在這樣的故事中,我們也能夠發(fā)現(xiàn)日后《十日談》中欲望愛情觀的端倪。比如在第四問中他講述了丈夫、情人和魔法師的故事:情人表示愿意為這位有夫之婦做一切事情,滿足她的愿望;女人提出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并以此作為條件答應接受這位情人的愛;魔法師最終幫助這位情人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女子本意是通過設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拒絕這位追求者,但最終卻面臨著履行諾言的困境,以致在履行承諾和忠誠于丈夫之間陷入糾結。而結局竟然是丈夫慷慨地鼓勵妻子去履行承諾:“悄悄去兌現(xiàn)你的諾言吧,不要顧慮,到培格爾弗那里去做你許諾過的那件事情吧。他吃盡了千辛萬苦,有權得到你許諾的東西。”而且,最終還認為那位“舍棄了自己的榮譽的丈夫最為慷慨”。 ?在這個故事中薄伽丘令婚姻的道德和倫理讓位于虛妄的慷慨,其實已經(jīng)悄然地讓愛情脫離了社會和愛情的本質。
如果說,《愛情十三問》還有所顧忌,努力將愛情置入一種社會規(guī)范中去解讀,但他隨后創(chuàng)作的《十日談》,則直接把宗教的約束、社會的倫理規(guī)范以及婚姻的道德本質統(tǒng)統(tǒng)拋棄掉了。在《十日談》所搜集的100個故事中有73個是講述愛情的,在這些形形色色的故事中,他將源自欲望的愛情沖動當作了愛情本身,將愛情和肉欲混為一談,用本能取代了理性,標志著他以“欲”為本的愛情觀的形成。
首先,薄伽丘認為,男歡女愛是人的本能,本能不可能壓抑。在《十日談》中他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腓力·巴杜奇的人結婚生子后決定拋棄紅塵,于是帶著一歲的兒子在山中修行,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不但通過修行棄絕自己的所有欲望,而且通過讓兒子與塵世隔離,無從了解世俗之事,達到消滅本能欲望的結果。但隨著他年紀變老,行動不便,長大成年的兒子要求與父親一同下山走走,以便日后接替父親承擔購買生活用品的任務。就在第一次下山在城里見到女性的時候,這位男孩還是本能地產(chǎn)生了對女性的喜愛。于是這位男子深深地感到自己的一切努力都付之東流。對此,薄伽丘發(fā)表了這樣的議論:“要說從前我發(fā)誓要把自己的力量全部貢獻給你們,為你們的歡樂而效勞,那么我現(xiàn)在這份意志就格外堅決了;因為凡是有理性的人都會說:我愛你們,就跟別的男人愛你們一樣,是出之于天性。誰要是想阻擋人類的天性,那可得好好拿點本事出來呢。如果你非要跟它作對不可,那只怕不但枉費心機,到頭來還要弄得頭破血流呢。” ? 薄伽丘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愛慕異性、向往愛情的本能無論如何是無法被壓抑、消滅的,決心戰(zhàn)勝本能只是人的一廂情愿,在向往異性的本能面前,辛苦筑起的看似牢固的堤壩都會瞬間消失于無形。
其次,薄伽丘在談論愛情時,始終貫徹這樣一個重要觀點:欲是愛的根源,愛是欲的產(chǎn)物,所以愛情就是肉欲。在《十日談》第四天“菲亞美達的故事”中,他描述一位年輕寡婦綺思夢達和一個人通過家中的暗道偷情,在被父親識破后遭到指責,這位寡婦不但沒有感到自己行事不得體,對父親表示歉意,反而振振有詞反過來指責父親。她向父親說了如下的一段話:“你既然自己是血肉之軀,你應該知道你養(yǎng)出來的女兒,她的心也是血肉做成的,并非鐵石心腸。你現(xiàn)在年老力衰了,但是應該還記得那青春的規(guī)律,以及它對青年人具有多大的支配力量?!沂悄闵B(yǎng)的,是個血肉之軀,在這世界上又沒度過多少年頭,還很年輕,那么怎怪得我青春蕩漾呢?況且我已結過婚,嘗過其中的滋味,這種欲念就格外迫切了。我按捺不住這片青春烈火,我年輕,又是個女人,我情不自禁,私下愛上了一個男人?!??在這個故事里,薄伽丘通過這位偷情寡婦的言辭告訴我們,情欲是無法抗拒的力量,滿足情欲是最正當?shù)囊?,是一種支配青春的自然法則,而滿足這種情欲的形式無關緊要。這樣,情欲的滿足就成為高高在上的東西,它似乎可以高于任何的社會規(guī)范和社會倫理。
第三,薄伽丘所謂的肉欲的愛情往往表現(xiàn)為通奸式的愛情,當滿足欲望具有毋庸置疑的正當性的時候,偷情和通奸也便具有了充分的理由。關于偷情和通奸的故事在《十日談》中比比皆是。其中,第六天的故事便把這種不顧社會規(guī)范和婚姻倫理的觀念發(fā)揮到極致。他寫到從前在一個地方有一條法律:凡是婦女與情人通奸被丈夫發(fā)覺的,一律活焚。就在實行這條嚴酷的法律時,一位美貌多情的太太因和情人歡會而被其丈夫發(fā)覺,訴訟到了法庭。但這位太太在法庭上不僅坦然承認了自己所做的一切,而且勇敢地對這條不公平的法律提出了申訴:“法律對于男女,應該一律看待,而法律的制定,也必須得到奉行法律的人的同意。不過拿這一條法律來說,可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因為這條法律是完全對付我們可憐的女人的;其實女人的能耐比男人強,一個女人可以滿足好多男人呢。再說,當時定下這條法律,女人并不曾同意過,而且也并沒征求過我們女人的意見。所以這條法律可以說是一點也不公平的?!苯又洲q解說:“法官大人,假使他(丈夫)已經(jīng)在我身上盡量滿足了他的胃口,而我卻供過于求,那叫我怎么辦呢?難道把它扔給狗去吃嗎?與其眼看它白白糟蹋掉,倒不如拿來送給愛我如命的紳士去享受,豈不是好得多嗎?” ?由于她的指摘,這條殘酷的法律從此做了修改。這位女士的一番慷慨陳詞證明了自己作為有夫之婦偷情的合理性,其理論基礎就是自己有旺盛的精力和無盡的欲望,這種無盡的欲望可以盡情地嘲笑法律,法律也在欲望面前敗下陣來。
不僅如此,這種欲望的沖動也為本應禁欲的修女們的奸情找到了理由。第九天“愛麗莎的故事”描述了一個女修道院長抓著了一個犯了奸情的修女,正要依據(jù)院規(guī)對她嚴加懲戒時,但未料想修女們指出這位院長頭上戴的不是頭巾,而是一條男人的短褲。這樣女修道院長在眾目睽睽之下暴露了自己的丑事,也無法再以正人君子的形象示人,于是一改修道院長的嚴肅,而用溫和的口氣對修女們說:“不過硬要一個人抑制肉欲的沖動,卻是比登天還難的事,所以只要大家注意保守秘密,不妨各自去尋歡作樂吧?!??這種關于肉欲沖動的理論,從女修道院長口里說出來,似乎特別具有說服力。所以,薄伽丘認為,決定人的本性的并非理性,而是自然的欲望和需求,這是人性的更為“深奧的本質”,任何人,包括修行的宗教人士,都不可能泯滅這種人性。
從上面的這些故事可以看出,與《愛情十三問》比較含蓄的風格相比,《十日談》對愛情的探討更加無所顧忌,薄伽丘徹底降低到人的感性層面去尋求愛情的正當性。這種愛情觀不但與基督教的禁欲主義格格不入,甚至與社會的法律、傳統(tǒng)和倫理也無法相容。因此,如果說但丁和彼特拉克所構建的愛情還有與基督教所倡導的精神溝通的可能性,那么薄伽丘的愛情觀毫無疑問會遭到教會的否認。而且,如果教會出面去反對薄伽丘的愛情觀,一定也會有相當?shù)娜罕娀A。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我們發(fā)現(xiàn),在創(chuàng)作完《十日談》后,薄伽丘的人生軌跡經(jīng)歷了突然的轉折,因為他所宣揚的觀點引起教會的注意,遭到教會人士的謾罵,由于缺少支持者,他無法頂住壓力而決定改弦易轍,開始走上全面否定自己愛情觀的道路,重新回歸正統(tǒng)。
在他此后的著作《西方名女》中,盡管也是描繪女人,但已經(jīng)不是充滿七情六欲的普通女子,夏娃、朱諾、維納斯、歐羅巴等圣經(jīng)和神話中的女性又重新進入他的視野,而且,愛夫至深的女人、守節(jié)不移的王后、守身如玉的女畫家、勇殺奸夫的烈女、以死殉夫的名人之女等又成為他贊頌的對象。在這本書中還處處可以看到他對淫欲的批評和攻擊。例如,他說:“淫欲是威脅我們的勁敵,關心自己的人應當非常懼怕它,擺脫它,并從漠然視之轉為奮起抵御。我們必須提高警惕,無比堅定地捍衛(wèi)自己的心靈。淫欲不會去影響那些不歡迎它的人。無論任何時期都必須抵御淫欲的襲擾,必須管住眼睛,以免看到那些虛幻的東西;必須管住耳朵,不聽那些甜言蜜語。我們必須不斷努力,克制情欲。” 在批評淫欲的同時,他還開始贊揚圣潔的生活。在描繪了克勞狄亞故事后他說:“人們必須按照圣潔的方式生活,按照圣潔的方式行動。這樣的人,上帝便絕不會允許被別人誤認為有缺點。上帝希望人們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拋棄自傲,發(fā)揚美德。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把自己置于上帝的監(jiān)護下正派地生活,這已足夠了,應當說這重于一切。只要我們行為正派,我們便不必在乎他人對我們有無好評。倘若我們的行為出現(xiàn)不端,我們應該立即改正?!??甚至在他的最后一部短篇小說《大鴉》中竟將愛情斥為“淫蕩的肉欲”,將女人詛咒為“邪惡的禍水”。這和過去謳歌愛情、宣揚情欲的薄伽丘相比判若兩人。
三、人文主義語境下的“殊途同歸”
通過上面的詳細闡述,兩種愛情觀之間的差異顯而易見。前一種愛情注重理性,注重精神,脫離現(xiàn)實,并尋求與基督教信仰的合一;后一種愛情則注重感性,注重肉體,超越倫理,與信仰漸行漸遠。關于他們愛情觀的內容無須進一步贅述,我們需要站在更寬廣的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的背景下去分析他們愛情觀的同與不同。
無論兩種愛情觀分別是什么,但是作為人文主義者,他們愛情觀的塑造都面對著同樣的意大利轉型的社會現(xiàn)實。社會形態(tài)往往決定著社會價值觀的內容,社會形態(tài)的變化自然會引發(fā)社會價值觀的重塑。正如克里斯特勒所言:“觀念產(chǎn)生時所面對的環(huán)境消失時,觀念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力量,正如一個全身倚靠在墻上的人,當墻被突然移開時他就會倒下—樣?!?? 那堵墻在中世紀曾經(jīng)頑強地屹立著,在文藝復興前夕盡管可能已經(jīng)朽壞,但也需要有人推它才會倒下;即使那堵墻倒塌了,在沒有新的觀念能夠抓住人們的心理之前,舊觀念也不會自行消失,甚至還會有頑強的生命力,更何況依靠那堵墻所確立的舊有社會價值觀內容豐富而富有張力,體系嚴密而具有說服力。那堵墻所代表的是信仰、迷信和偏見,代表的是禁欲和苦行。當然,重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舊的觀念不會立即消失,新的觀念也不會遽然確立,在雙方?jīng)_突和調和中形成新的平衡需要一個過程。
無論是但丁、彼特拉克還是薄伽丘,都不是想依靠這堵墻的人,而是想要推翻這堵墻。他們提出愛情這個主題并進行新的闡釋,都是加速這堵墻倒塌的努力之一。也就是說,盡管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和演繹的愛情內容不同,但是他們面對的敵人是一樣的,那就是中世紀教會的禁欲主義。因為在禁欲主義眼里,愛情本來就是一種需要嚴加提防的罪惡。面對禁欲主義,盡管兩種愛情觀呈現(xiàn)出很多不同,但是在針對禁欲主義方面又有很多統(tǒng)一性。首先,兩種愛情觀都認可基于人的本性沖動的愛情的正當性,都認為這種美好的感情不可抑制。無論是但丁見到貝雅特麗齊時的心跳、彼特拉克對勞拉的一見鐘情,還是薄伽丘對菲亞美達的贊美,都是承認世俗愛情美好的明證。他們只是在論證這種美好的路徑上產(chǎn)生了分歧而已。其次,無論是但丁讓貝雅特麗齊升入天堂,彼特拉克面對奧古斯丁據(jù)理力爭,還是薄伽丘將本能奉為神明,其實都是力求讓愛情從禁欲主義的壓抑下解放出來,力圖為它掙得一席之地。最后,我們看到,他們對愛情的闡釋最終都不可避免地和信仰本身產(chǎn)生了關系。但丁盡量和信仰達成和諧,彼特拉克和信仰產(chǎn)生了分歧,而薄伽丘拋棄了信仰又被迫改弦更張。這一切都說明,當他們闡釋愛情的時候,都繞不開禁欲主義這堵墻,但是如何理解這堵墻的性質,如何去瓦解這堵墻,不同的人文主義者具有不同的理解,他們采取的路徑也會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針對這堵墻,不同人文主義者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作為人文主義的先驅人物,盡管已經(jīng)開啟了新時代的大門,但是他們不可能和過去突然斷絕聯(lián)系,總是承載著過去的影子。丹尼斯·哈伊說:“我完全不想說在文藝復興期間一切都變了。過去并不是一場圣誕節(jié)鬧劇,歷史從不會像神跡戲劇那樣突變?!?同時,在沒有一個現(xiàn)成的新范式擺在他們面前的時候,對舊時代留戀和對新時代創(chuàng)新,在他們身上表現(xiàn)不一,呈現(xiàn)出千差萬別的色彩,從而使他們對同一問題的認識也會有巨大的偏差。所以,在思想理論方面,人文主義者也未表現(xiàn)出有組織團體的特征,他們相互之間的理論出入很大,甚至在某些問題上相互對立,他們之間的相互攻擊也是司空見慣的。有學者說,人文主義者“是一群爭論不休,脾氣暴躁,動輒生氣,性好妒忌的人,總是不斷地互相寫信,指摘和挑剔對方”。 ?從薄伽丘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薄伽丘能夠下沉到市井民眾中去,挖掘他們的思想、講述他們的故事。相對而言,彼特拉克更喜歡表現(xiàn)出高高在上、脫離民眾的知識分子形象。正因為如此,他從不認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民眾的喜好以及民眾的認同與否有什么關系。他在信中非常直接地說出了自己的這種看法:“我恭喜自己,我不但一點也不渴望得到公眾的認同,相反,我追隨維吉爾和荷馬,我遠離這一點,因為我充分認識到無教養(yǎng)的民眾的喝彩對學者而言一錢不值?!?這充分說明彼特拉克無法理解民眾在這股新的潮流中到底能夠扮演什么角色和起什么作用。同時,在對待教會的態(tài)度上,薄伽丘可以完全站在對立面對教會進行諷刺、挖苦,無所顧忌,彼特拉克則相對比較矛盾。丹尼斯·哈伊這樣評價彼特拉克:“佩脫拉克(原文譯名)在他的文章中所提出的看法,也并非都是新的:對不少問題的看法不僅是傳統(tǒng)的觀點,而且在表達上也是混亂的。但是他有時表現(xiàn)出的這種不一致性,倒使人們覺得他的思維方法更合情合理,和更樂意接受。他有時認為宗教的形式所產(chǎn)生的影響是消極的和陰暗的,但有時又贊揚僧侶。認為愛情是神圣的和純潔的,但也是肉欲的和丑惡的。勞拉使他激發(fā)詩的靈感,但他的情人或是情人們又為他生了許多兒子。他是一個教士,并且尖銳地抨擊淫亂的丑行,但同時他又貪圖俸祿,是一個真正的游蕩之士?!?/p>
為了消解這堵墻,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選擇了不同的路徑,這典型地反映在兩種愛情觀所選擇的不同文學體裁上。文學體裁雖然只是反映思想的工具,但是這個工具本身的傳統(tǒng)和性質也影響著所要表達的內容。但丁和彼特拉克所采用的是不同階段的十四行詩的形式,而十四行詩又發(fā)端于中世紀吟游詩人的典雅愛情詩。一般認為,十四行詩從起源到成熟大致經(jīng)歷了幾個階段,分別是中世紀吟游詩人的愛情詩、西西里詩派、托斯卡納的“溫柔新體”和彼特拉克體四個階段。無論是哪個階段,這一詩體的發(fā)展都是圍繞著一個共同的主題:愛情。它們的共通之處都在于宣揚一種精神之愛,或者說脫離肉欲的愛情。正如斯凱格里奧尼斯總結的:“我們所了解的中世紀的‘典雅愛情是一種理想化愛情的體現(xiàn)。無論是自愿的還是被迫的,它充滿了亞瑟王傳奇、吟游詩人的傳奇、后來彼特拉克的抒情詩,以及此后融入文藝復興時期的柏拉圖之愛的現(xiàn)象中?!?吟游詩人的詩歌歌頌的是帶有效忠色彩的騎士宮廷愛情,但丁和彼特拉克歌頌的也是與婚姻無關的純潔的愛戀。與吟游詩人的詩歌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十四行詩遠離了封建宮廷的場景和騎士貴族的世界,而將愛戀的舞臺搬到了普通的城市,女性也從貴婦人變成了普通的鄰家女孩,這樣,愛情主題也從畸形的不平等愛情變成了民眾樸素情感中的愛情。但是,這一詩歌傳統(tǒng)中所詠唱的精神之愛的主題卻被但丁和彼特拉克繼承下來。不僅如此,這種愛情范式甚至對后來都產(chǎn)生了很重要的影響。有學者比較了喬伊斯《阿拉比》(Araby)中的主角同曼根的妹妹(Mangans sister)的相遇,與但丁遇到貝雅特麗齊如出一轍:“這些包括一見鐘情,男孩對女孩的崇敬,不斷重復所愛的人的名字,走在街道上男孩無法接近女孩或與之交談,回到自己的房間思念女孩?!??后人往往把彼特拉克的情詩十四行詩稱為“彼特拉克風格”(Petrarchism),認為“彼特拉克風格包括對待愛情的新柏拉圖主義態(tài)度,在彼特拉克1374年死后影響抒情詩達兩個多世紀。彼特拉克十四行詩特別重要之處,既在于其創(chuàng)新的結構,也在于其描繪女性之美和強烈道德性的生動想象力”。
薄伽丘所采用的小說體裁并不像十四行詩那般復雜,它實質上是中世紀以來故事集形式的延續(xù)。在中古時期,當意大利城市文學獲得發(fā)展的時候,便出現(xiàn)了一些敘事傳奇作品。其形式主要是故事集。這樣的散文故事,到13世紀已經(jīng)成為一種很流行的文學體裁。它們以民間流傳的故事,或法國騎士傳奇,或東方故事為素材,由佚名作者改編,在流傳過程中,為了適應市民的趣味,經(jīng)過不斷的再創(chuàng)作,逐漸具有了比較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吸引公眾的藝術形式。文藝復興時期的短篇小說繼承了故事集的形式,只不過在架構上進行了變形,也就是用一個敘事框架把零散的故事整合起來,把各種不同來源的故事都搬到了意大利的舞臺,呈現(xiàn)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場景。薄伽丘在選擇這種文學體裁的時候,當然也同時繼承了故事集那種更加接近普通百姓生活的素材和內容。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他們作為人文主義者,在闡釋愛情方面有著共同的目標,就是通過為愛情正名而瓦解宗教所維持的禁欲主義。但在具體的闡釋過程和闡釋方式上又產(chǎn)生了分歧。一種愛情觀借助十四行詩的體裁將愛情中的精神成分推向極致,一種愛情觀借助小說的體裁將肉欲的成分向相反的方向推向極端。但是,從現(xiàn)代的眼光來看,兩者似乎都從不同的角度偏離了愛情的本義,彼特拉克所追求的純精神的愛情談不上真正的愛情,薄伽丘所說的肉欲的愛情也談不上真正的愛情,兩者都未能將愛情建立在真正堅實的社會基礎上,最終都變成了一種虛幻的意象。
他們所闡述的愛情無法在社會基礎上落地生根,并不僅僅因為他們作為文學家熱衷于虛構,而且也是因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已經(jīng)不是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在黑死病的沖擊下,在意大利內部四分五裂的政治傾軋下,在教會的權威日益衰落的情況下,整個社會已經(jīng)不是建立在法律和道德的基礎上,功利、算計成為社會和政治的主流,生存的壓力模糊了美德與惡行的界限。正如布克哈特所總結的:“美德與惡行在十五世紀的意大利諸國家中奇怪地結合在一起了。統(tǒng)治者的個性是如此地得到了高度的發(fā)展,它往往具有如此深刻的意義并代表著那一時代的情況和需要,因此要對它作出一個恰當?shù)牡赖屡袛嗖⒉皇且患菀椎氖虑??!??不僅暴君專制的國家如此,就是共和國同樣將政治變成了一種策略:“因為大多數(shù)的意大利城市國家在內部構成上是一種策略的產(chǎn)物,是深思熟慮精心設計的結果,所以它們彼此之間的和對外國的關系也是一種策略的產(chǎn)物。幾乎所有這些國家都是新近從篡奪產(chǎn)生的這一個事實,對于它們的內外政策同樣有著嚴重的影響?!??在沒有共同確認的道德而只是以利益和效果作為評判標準的情況下,任何手段都變成了合理的,所以“陰謀、武裝、聯(lián)盟、行賄和背叛構成這一時期意大利的表面歷史”。 ?也正因為如此,在一個正常的社會倫理和價值觀遭到?jīng)_擊的社會中,愛情也將無所依托。缺乏了社會基礎的兩種愛情觀其實最終殊途同歸,一個從理論意義上回歸了上帝,一個從徹底否定和拋棄自己的角度重新回歸上帝。
無論如何,他們所提出的關于愛情的觀點和相關爭論是非常有價值的。其意義首先在于提出了愛情正當性的問題,提出了愛情理性和感性兩重性的問題。應該說,當時人們已經(jīng)認識到人的主體性,但是人們不可能放棄宗教性,所以還不具備完全以人為唯一基礎來構建愛情的基礎;當他們強調愛情的精神性的時候,試圖與基督教對愛情的看法妥協(xié),最終必然走向上帝;當他們以遠離上帝的方式放棄愛情的精神性的時候,又必然滑向了本能的肉欲。只有當近代社會到來,宗教對社會的影響進一步削弱,人們能夠完全基于人性來探討愛情的時候,才能夠把愛情的感性和理性合為一體。當把愛情的個人性與社會性結合考慮的時候,才產(chǎn)生出我們現(xiàn)代人的愛情觀。
Faith and Desire: The Earlier Humanists Images of Love
in the Renaissance
ZHAO Lihang
Abstract: The earlier humanists of the Renaissance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human nature, and love naturally came into their category of study. However, because of their inability to avoid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us thinking, they evolved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views on love, namely “platonic love” and “carnal love”. The former tried to establish the legitimate basis within the religious frame, while the later tried to elucidate the essence of love opposed to the religion. In the end, the two have reached the same destination by different routes, and neither can touch the essence of love. One returns to religion in all kinds of conflicts, and the other changes its course because of the intolerance by neither religion nor society. However, these two views of love both represent a challenge to medieval asceticism, and put forward the important proposition of the legitimacy of love, which reflects the humanist thinking about human nature.
Key words: Renaissance, earlier humanists, love, platonic love, carnal love
(責任編輯:中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