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強
2021年初春,年僅44歲的張麗,接棒臨西縣第一小學校長,開始執(zhí)掌臨西縣歷史最為悠久的縣直小學。作為從農(nóng)村小學走出來的年輕校長,她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張麗1998年師范畢業(yè)后,被分配到臨西縣最邊遠的鄉(xiāng)鎮(zhèn)中學——搖鞍鎮(zhèn)中學任教。
搖鞍鎮(zhèn)地處臨西縣西南邊陲,被稱為“臨西縣的西藏”,地方偏僻,經(jīng)濟發(fā)展相對滯后。搖鞍鎮(zhèn)中學承載著整個鄉(xiāng)鎮(zhèn)教育的厚望,張麗從走進學校的那天起,就深深理解這份期盼,過去,自己用學習改變了命運;今天,她要為和她一樣的農(nóng)村孩子點亮希望。
心有夢想,行有動力。雖然初為人師,張麗的工作卻做得風生水起。短短幾年,她的業(yè)務能力得到突飛猛進的提升,從普通的語文教師,到嶄露頭角的班主任,再到負責學校的政教工作,她像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照亮了偏僻鄉(xiāng)鎮(zhèn)中學的教育天空。
2011年,張麗被任命為搖鞍鎮(zhèn)校區(qū)副校長兼中心小學校長,開始獨當一面。
“剛上任,就面臨一場硬仗?!被貞浧饋恚瑥堺愡@樣說。
中心小學輻射周邊六七個村莊,服務人口近萬人,但是學生卻不足200人。老師們都說:“這股擇校風,誰也扭轉不了?!?/p>
“扭轉不了也得扭!”張麗就認這個理:一所學校,教學是中心,教師是根本,只要扎扎實實地把教學質量搞上去,不信家長們非要舍近求遠。
上任伊始,張麗就把孩子托付給親戚,送進了寄宿制學校,自己卷吧卷吧被褥,直接住進了學校的單身宿舍。她像一個大家長,對學生傾注了無盡的愛,哪個學生家庭有困難,熱心幫助;哪個學生在紀律上有不良表現(xiàn),耐心教育。有幾名學生家庭困難,她了解情況后,主動給孩子們申請了困難補助,為家長解決了燃眉之急。
學校里有兩個特殊的姐弟,父親車禍身亡,母親常年打工不在家,他們只能與年邁的奶奶相依為命。但奶奶年紀大,疏于管教,弟弟性格很倔強,常常不交作業(yè),行為習慣也差。張麗看在眼里,心疼在心里。她把兩個孩子叫到一起,每天和她一起吃飯,課余時間給兩個孩子輔導作業(yè),生活上也處處關心,衣服開線了她給縫補,過年時還給兩個孩子買新衣服。有時候周末兩個孩子也不回家,她就和孩子一起留在學?!瓬嘏诨藞员坝望}不進”的兩個孩子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臉上的笑容多了,學習上也越來越知道上進了,他們終于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還親昵地稱呼張麗“張媽媽”。
默默的行動,便是最有效的引領。在張麗以身作則的影響下,學校的老師們對待學生也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都盡其所能地為孩子們著想,大家勁兒往一處使,共同把學校經(jīng)營出了家的溫暖。
心在哪里,就會希望哪里更好。全體師生的精神面貌改觀了,如何改善簡陋的校舍,又成為擺在張麗面前的難題,這也是家長們對學校最不滿意的地方:地面坑洼不平,起風黃土滿天,下雨泥漿遍地,窗戶少扇缺欞……這根本不是一個規(guī)范小學應該有的樣子!
張麗打報告,寫申請,跑政府,力陳學校發(fā)展的困難,描繪農(nóng)村學校發(fā)展的愿景,她的真心打動了主管部門,主管部門從緊張的經(jīng)費中撥出??睿С种行男W的發(fā)展。四年間,學校修建了教學樓、宿舍樓、實驗樓,鋪設了水泥路面,新建了籃球場、排球場,整理了操場、花壇,增添了綠植,中心小學成為搖鞍鎮(zhèn)最美的地方。
就這樣,短短幾年,學校學生人數(shù)實現(xiàn)了翻番,由不滿200人上升到近600人,教學質量在鄉(xiāng)鎮(zhèn)小學中實現(xiàn)了大跨越。2013年,中心小學順利通過了邢臺市標準化小學驗收。
由此,搖鞍鎮(zhèn)的父老鄉(xiāng)親也徹底改變了對中心小學乃至農(nóng)村學校的固有看法,“家門口就可以上優(yōu)質學?!背蔀榇蠹业墓沧R。張麗用自己的行動,為農(nóng)村教育撐開了一片天空。
2014年7月,縣教育局任命張麗為龍旺小學校長。
搖鞍鎮(zhèn)中心小學的很多同事、朋友都勸張麗:“你辛辛苦苦奮斗了幾年,才有了現(xiàn)在的成果,現(xiàn)在到了摘果子的時候了,這時候你怎么能走呢?”因為大家都知道,龍旺小學作為一所村屬小學,地處縣城東郊,屬城鄉(xiāng)結合部,主要招收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這所學校的生源復雜,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管理難度比較大。張麗想,當初搖鞍鎮(zhèn)中心小學生源嚴重流失都能干好,龍旺小學不愁生源,還管理不好嗎?調令一出,她準時到任。
龍旺小學學生共有700多人,其中住校生400余人,生源范圍涉及幾乎全縣的所有鄉(xiāng)鎮(zhèn)。因為好多學生的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隔輩撫養(yǎng)率達到60%。
留守兒童最缺少的是家的溫暖。張麗想的是,首先要把龍旺小學建成留守兒童的家。學校準確摸排,建立留守兒童學生名冊,選配教師與他們結對,開展“1+n”活動,主動解決學生生活的問題,自習時間、課余時間主動了解他們學習上的問題,進行輔導;選配優(yōu)秀學生與留守兒童結對,開展“n+1”活動,讓留守兒童有更多的朋友,不再孤單;開通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每月與家長通一次電話,給家長寫一封書信,彌補這些孩子“親情上的缺失”;設立“愛心圖書室”“美術室”“手工制作室”等活動室,充實留守兒童的業(yè)余生活。2015年,學校還成立了心理咨詢室,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這所學校真正成為了留守兒童之家。
龍旺小學地處城郊,孩子們的父母為建設這座城市付出辛勞,他們的孩子應該享受到優(yōu)質的教育。這是張麗和老師們的共識。
優(yōu)質教育,從培養(yǎng)和“催生”自己的名師開始。張麗以課改為抓手,推行“課堂教學調研法”,教研組全體進課堂聽課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分工,有的關注教師的課堂提問,有的負責學生回答人次分布記錄,有的統(tǒng)計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所花的時間等等。課后,她帶領聽課教師對聽課情況進行匯總統(tǒng)計,最后對照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與授課教師一起交流、溝通,提出改進意見。
2015年,縣里要舉行語文優(yōu)質課大賽,按照“課堂教學調研法”,首先推選出了校內的種子選手王英華老師。隨著大賽臨近,張麗親自參與老師的教學設計,然后進行說課、聽課、磨課,還親自為老師上示范課,邀請縣教研室專家進行指導。功夫不負有心人,參賽老師取得了全縣第二名的好成績。王老師說,不是張校長后面推著我,我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得這么好!
優(yōu)質教育必須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負責。龍旺小學結構性缺編嚴重,缺少音體美等專任教師。怎么辦?
學校的劉方剛老師個子高大,愛好體育,喜歡踢球。張麗主動找到劉老師,給他做工作,安排參加體育培訓。劉老師不負眾望,每天早起晚走,領著孩子們進行體能、技能訓練。短短幾年,學校體育隊建立,籃球隊、足球隊等社團活動如火如荼開展起來。劉老師帶領孩子們多次在全縣各項體育比賽中獲得榮譽,尤其是足球還取得了全縣第一名的好成績。
學校沒有哪方面的人才就去聘。張麗通過多種渠道,請來太極老師、舞蹈老師、潭腿老師等,組建舞蹈、朗誦、趣味英語、花樣踢毽子、花樣跳繩、書法、美術、乒乓球、足球、排球、航模、象棋、折紙等十幾個社團。其中,學校的現(xiàn)代舞,多次代表學校參加縣里的教師節(jié)匯演,校園生活呈現(xiàn)出了生動活潑的局面。
六七年間,龍旺小學教師獲得國家級榮譽15項,省級榮譽20多項。學校學生規(guī)模達到2000余人,學校正式更名為縣第七小學,張麗2019年被河北省教育廳評選為“河北省骨干校長”。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龍旺小學在張麗任職期間順利完成了從鄉(xiāng)村小學到縣直小學的過渡,也取得了一系列成績。這些年,學校先后獲得全國“十三五”重點課題實驗基地校、“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京津冀教育協(xié)同發(fā)展校際聯(lián)盟成員單位”、“河北省書香校園”、“邢臺市標準化小學”、“邢臺市5A學校”等榮譽。
龍旺村支兩委對張麗校長說,振興學校是我們全村人的希望,是您讓我們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感謝您為我們龍旺村小學揚名了!
2021年2月,張麗調任縣第一小學任校長。和北京名校聯(lián)姻、舉行優(yōu)質課大賽、成立文學社、通過承辦現(xiàn)場會提升學校整體水平……一個接著一個的舉措,讓第一小學從原來的逐漸沉寂又重新回到了臨西縣第一方隊的行列。
“這是我人生中獲得的第一個獎杯!”從優(yōu)質課大賽領獎臺上下來的教師劉鳳香自豪地說。
“這個學期,我校學生在全國各類作文比賽中獲獎達到一百多人次!”啟智文學社指導教師張連河高興地說。
“張校長就像我們的知心大姐,有什么問題都可以給她說,和我們沒有一點距離!”年輕的陳燕老師由衷地說。
…………
一個多學期,在“學善品高,行美志遠”文化理念引領下的第一小學,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很大進步。這所臨西縣歷史最為悠久的縣直小學,在新任校長張麗的帶領下重新煥發(fā)了青春。
她,一直行走在農(nóng)村教育的耕耘之路上;如今,她又引領著一批同行者走向新的征途,走向前方亮麗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