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摘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人們對教育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如近些年來我國對德育的要求逐步從課堂教育轉向實踐教育、養(yǎng)成教育以及體驗式教育。如何實施有效的德育教育,是當今需要解決的教育問題之一。而體驗式德育作為一種新形式的德育改變了學生以往被動接受德育教育的模式,給予學生更加真實的德育體驗與實踐,從而努力解決當今德育教育行知脫節(jié)的現象。如何將體驗式德育與初中課程相融合,來增強初中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是當前初中德育研究的一個新視點,筆者所在的學校于2020年成功申報市級課題“初中體驗式德育課程建設研究”,接下來結合自己的工作,談一談體驗式德育的理解。
關鍵詞:德育;初中德育;體驗式德育;課程實施
一、體驗式德育實施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自己,是學生通過一些列實踐活動獲取相關的經驗,并認為知識并不是脫離具體的活動而直接傳授的,學習知識應該與情景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相融合。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知識必須存在于具體的、情景性、可感知的實踐活動中;人們的學習應該與社會實踐活動相融合,學習者通過具體的實踐活動掌握相關的社會規(guī)則、工具、程序等;學習與理解的關鍵是形成對具體情景中的“所限”與“所給”調試,學習者可以在社會互動與實踐活動中所在的關系,從而對自己的活動過程與結果作出預期。
而王慧在《有效德育:基于實踐的探索》一書中指出德育必須生活化。德育生活化是指教育者進行德育時應該從教育者的實際生活出發(fā),關注受教育者的現實生命的需要;讓受教育者通過生活感受道德的現實價值;切實提高其社會生活力,德育生活化意味著德育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德育生活化意味著德育模式在時間和空間上從封閉走向開放,使用生活本身來教育學生。[1]
所以在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我們應該采取體驗式德育教育,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活動獲取相關的經驗,從中獲取最真實的感知,從而獲得相關的德育教育。
二、初中體驗式德育實施的原則
(一)以學生為主體
初中體驗式德育課程必須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因為在德育的過程初中生不是被動的德育對象,他們有著自身道德判斷以及一定的明辨是非能力。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引導學生從身邊實例中獲知最真實的感受,讓他們自己去思考、明辨、感知從而獲得最真實的道德體驗,要讓學校教育與學生的自我教育相融合,發(fā)揮出最大的能量。
(二)德育內容要回歸生活,接近學生的德育最近發(fā)展區(qū)
當今學校實效性不強的一大原因就是德育教育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而德育教育的內容必須來源于生活才能獲取學生的共鳴,我們必須以生活為依托,從學生常見的、易接受的德育問題為切入點來生成我們的德育主題,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我們要避免創(chuàng)造的德育場景過于抽象化從而脫離實際,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個體,每個階段的學生都有自身的道德教育發(fā)展區(qū),只有當我們開展學生易接受的德育實踐活動,才能增強德育的實效性。
(三)德育過程必須與體驗實踐相結合
哲學家狄爾泰說,人們生活在體驗中,并通過體驗而生活。我們也常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道德知識的內化必須依賴于實踐。因為比起書本上的條條文文,通過親身經歷與體驗獲取的感受更為真實、易接受,更能容易獲取真實的道德情感,從而轉化為一種道德信念。一個人的體驗源于生活,經歷的生活越豐富,從而獲取的體驗就越深刻。
三、初中體驗式德育實施的著力點
(一)更新一種理念,樹立德育為先的教育思想
理念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它彰顯著學校的個性與品質。而德育工作是學校的重中之重,一個學校只有將德育工作做好,才能保證其他工作的開展。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是對學生進行道德的教育”。所以一個學校一定要樹立德育為先的教育思想。 《中國校長的秘密武器》一書中介紹了南京濱江中學鄧可清校長的教育觀,他說到:別人教書育人,我們育人教書。育人是根本,教書只是育人的一個方面,通過知識來育人。[2]
(二)創(chuàng)設一種氛圍,培養(yǎng)適合德育滋生的土壤
校園環(huán)境建設在構建和諧校園中起著重要作用,陽光、勵志的校園文化氛圍,能發(fā)揮寓教于景、寓教于樂、潤物無聲的作用。學校在實施體驗式德育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學校文化建設,要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成為德育教育的資源。其次要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主題活動,可以是每月一次,如開學第一個月是感恩主題教育:感謝師恩、感謝父母恩等,下一個月可以是勵志主題教育:看勵志影片、聽勵志報告會等一系列活動。
(三)構建一種系列,建設完整的初中體驗式德育課程
我校的體驗式德育課程,建構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體驗式校本德育課程體系。
人與自然的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生態(tài)意識。通過該課程教育學生熱愛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具有綠色生活方式;牢固樹立科學發(fā)展觀,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和行動等。如學校正在開發(fā)以及打算開發(fā)的課程:“揚州科技史話”“槐泗農業(yè)發(fā)展(或花卉)”“農作物栽培初步”“楊氏獼猴桃的秘密”等。
人與社會的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與合作擔當的意識,增強學生有個體處理與他人(家庭)、集體、社會、自然關系等方面的能力,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具有團隊合作精神;對自我和他人負責;自覺履行公民義務,正確行使公民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如學校正在開發(fā)以及打算開發(fā)的課程:“槐泗工業(yè)發(fā)展概況”“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槐泗城鎮(zhèn)變遷”“邗溝與槐泗”等人與自我的課程旨在培養(yǎng)學生誠信友善、自尊自律、誠實守信的意識;教育學生文明禮貌,寬厚待人;孝親敬長,有感恩之心;熱心公益和志愿服務等。如學校正在開發(fā)以及打算開發(fā)的課程:“文明禮儀與我們”“初中生心理健康”“珍愛生命”“與父輩對話”“誠信的重要性”等。
結語:
學校德育是一個學校管理的重中之重,華東師大教育學院的周彬院長曾說過:一個學校的德育管理很先進,它的學科教學成績必是斐然的。而體驗式德育是一種有效提高學校德育教育的實效性的教育方式。中國十幾年的教改、課改不應該只針對于學生的智育培養(yǎng),更應該致力于學生的德育培養(yǎng)。如何在新形式下,著眼于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如何對學校德育方式進行改革,培養(yǎng)學生出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這是每一個教育管理者,教育實踐者應當關注的事。
參考文獻:
[1]王慧.學校文化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焦祖卿.中國校長的秘密武器[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