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教學有著跨時間和跨空間的優(yōu)勢,但也有教師主講、師生缺少互動、教學情況得不到即時充分反饋等學生主體性缺失的問題。以《〈論語〉選讀》中《為政以德》教學為例,運用“誦讀文本”“設計思維導圖”“寫作讀后感或小評論”“連麥交流探討”四種策略,有效提升學生的主體性。
關鍵詞:網絡教學; 學生主體性;思維導圖
隨著通訊技術和電子產品軟硬件的發(fā)展,開展大規(guī)模網絡授課已經成為可能。2020年因新冠疫情影響,中小學開展了網絡教學。網絡教學有著時間和空間的優(yōu)勢,但也有教師主講、師生缺少互動、教學情況得不到即時充分反饋等的問題。教師進行網絡教學,不僅要把傳統(tǒng)的授課搬到網絡上,而且應將網絡教學和傳統(tǒng)教學的優(yōu)勢整合起來,揚長避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從而確保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擬以《為政以德》教學為例闡述高中語文網絡教學凸顯學生主體性的策略。
一、誦讀文本
誦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誦讀可以深入文本,加強理解,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文言語感。在高中語文網絡課堂中,往往是由教師主講,學生誦讀的機會較少。教師忽略誦讀的原因如下:一是教師認為誦讀費時而沒有實效,高中學生更應側重理解和領悟;二是網課中學生各自坐在電腦前,誦讀活動不好開展,不像線下課堂可以開展多樣化的誦讀活動。
在《為政以德》的第一課時教學中,備課組教師有著充分的準備,立足文本,旁征博引,把孔子的政治思想分析得非常透徹,但是從課后的作業(yè)反饋來看,很多學生連“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政”兩句中的通假字都不知道,對句意也沒有完全理解。究其原因,是由于學生讀得太少,不熟悉文本。
《論語》教學要兼顧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內涵的滲透兩個層次,其中語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礎。《論語》從語言上來說是古代漢語,雖然語錄體是以人物的對話為主,但畢竟是先秦的語言,對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傳統(tǒng)的《論語》教學通常是以誦讀帶動理解。所以,網絡課堂也應留出時間,讓學生誦讀原文,使其深入到語言文字之中去體會文意。認識到這一點之后,教師調整了教學設計,放慢節(jié)奏,增加了誦讀的環(huán)節(jié),既給出充分的誦讀時間,又作誦讀的指導,領著學生探討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比如,“季氏富于周公”章,孔子對于冉求助紂為虐的行為是非常憤慨的,他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這句話帶著失望和痛心的情感,不能讀成情緒高漲的號召語氣,而要讀得既決絕又沉痛。學生如果能夠讀出人物的語氣、情態(tài)來,那么其就不難理解人物的心情和思想態(tài)度了。誦讀,實質上是把課堂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強的課堂參與感,成為學習的主人。
除了在課堂上的誦讀,教師還在課后布置誦讀作業(yè),明確提出讀的要求,包括讀得通順、讀出人物的語氣等等,并且讓學生上傳誦讀視頻。學生對著鏡頭朗讀背誦,往往會準備得更加充分,力爭準確流暢。很多學生沒有在鏡頭前誦讀表達的經驗,一開始覺得很害羞,慢慢習慣了就變得從容自信了,這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鍛煉。
二、設計思維導圖
單純的灌輸式的學習是單調寡味的,久而久之,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設計思維導圖是個性化的活動,也是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能給單調的學習生活帶來不少樂趣。通過設計思維導圖,學生整理和內化了知識,形成了自己的知識體系。當一幅幅清晰生動的思維導圖呈在現紙上時,學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論語》是由一則則短小的對話片段組成的,并不是系統(tǒng)的理論論述。雖然教材的編者按照主題把相關的章節(jié)集中在一課,但是學生對孔子思想的認識還是很零散的,不能形成體系。教師可從第一課開始就要求學生設計思維導圖,根據書上的章節(jié)和聽課筆記把全課的內容作一個系統(tǒng)的梳理?!稙檎缘隆诽接懣鬃拥恼沃鲝?,各章內容都統(tǒng)一在“德政思想”這個主題上,可以歸為三大類:效果、德政措施、對統(tǒng)治者的要求。以這三類為主干,對應文中具體章節(jié),可延伸出很多內容。從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很多學生都能把思維導圖做得比較清晰、詳盡,有一些學生還追求美觀,設計得別具特色。
利用釘釘家校本的平臺,展示優(yōu)秀思維導圖,學生可以互相分享,這比線下以板書或者投影的方式來展示更加便捷,清晰度也更高。分享交流是生生互動的一種方式,學生之間能產生思維碰撞進而獲得靈感,從而達到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良好效果。
讓學生自己動手整理思維導圖真正發(fā)揮了其主體作用。通過梳理,學生對每課的章節(jié)和每章的要義都了然于胸,對課上所學的內容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在整本書閱讀之后再做全書的導圖,把孔子的思想全面地梳理一遍,這樣學生心中就會構建起一個《論語》的框架體系,對以后的高考復習也是很有利的。另外,思維導圖的設計也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梳理思維脈絡,對學生的議論文寫作也是有幫助的。
三、寫作讀后感或小評論
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睂懽骰顒邮前阉鶎W知識加以內化并表達出來的一個過程,寫作活動需要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表達,讓學生真正處于主體地位,能彌補網絡教學課堂對話不夠充分的缺憾?!丁凑撜Z〉選讀》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解讀和批判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能力,在教學中開展讀后感或小評論的寫作對實現這個目標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讀寫結合可以讓學生結合現實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以強化對《論語》思想的正確解讀、批判繼承。在《為政以德》所有章節(jié)都學完之后可要求學生寫一篇小作文:“你認為治國應以‘德為重還是以‘法為重?請結合本課內容,寫一篇300字以上的小論文,有理有據地闡述你的看法。”
對于學生提交的作文,教師可以用語音的形式進行評價,提出修改意見,這是線上批改的優(yōu)勢。以前線下批改作文時教師通常寫幾句評語,難以有效地和學生進行交流,而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教師又不能大面積地進行面批。線上語音點評可以說得比較詳盡,指導得更加到位,學生接收后,也可以和教師開展進一步的對話,這樣就達到了面批的效果。其次,學生交上作文后,教師及時批改,第一時間反饋給學生,學生再根據教師的意見對作文加以潤色、修改,這個周期比線下的作文批改講評要短得多,這對保持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提升其寫作能力是非常有益的。關于“德” 治、“法”治問題的探討,學生都表達出了自己的見解,教師在辯證思考、理性表達、論據分析等方面加以指導后,大部分學生都提交了修改稿,有些學生甚至改了三稿,學生的作文水平提升明顯。
師生通過寫作活動進行充分的互動,借助網絡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甚至讓語言代替文字進行大容量交流,踐行因材施教的理念,學生樂寫樂學,主體性得以體現。
四、連麥交流探討
因為網絡延時、操作滯后等原因,課堂連麥比較費時,但卻很有必要,這是體現學生課堂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手段。連麥可以拉近師生、生生之間的距離,可以讓學生完整闡述對一個問題的看法,可以促進學生間進行交流?;用姘褰涣鞔嬖诰窒扌?,依靠打字很難給出較長、較復雜的答案,而很多學生只是聽講,卻不愿意主動發(fā)言,這些沉默的學生到底是如何思考的呢,教師可以用連麥的方式刺激他們發(fā)言,甚至可以要求某一位學生連麥回答,以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避免信息反饋的選擇性偏差。至于連麥費時這個問題,教師可以換一種角度思考,這其實也是提供時間讓學生思考。沒有連麥的學生可以在互動面板上先進行討論,這也不失為課堂節(jié)奏調控的一種方式。當然,連麥要避免隨意性,教師在備課時要作好精心的安排,設計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供學生探討。
在《為政以德》的教學中,教師安排了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后連麥交流:“孔子一方面主張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寧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沒有矛盾?孔子說‘均無貧和歷史上農民起義的口號‘等貴賤,均貧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這兩個問題是理解課文的重難點,這樣的問題不能由教師直接給出答案,學生必須有思考交流討論才會有深刻的認識。
無論是什么形式的教學,學生的主體性是不能缺失的。網絡教學中教師應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既要利用網絡教學的優(yōu)勢,又要想方設法突破網絡教學的限制,根據語文學科的特性,設計課堂 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各類活動,凸顯學生的主體性。當然,我們也期待5G通信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的發(fā)展,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課堂體驗,從而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主體性。
作者簡介:祝佳歡 (1980— ),女,浙江省臺州市黃巖第二高級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