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木 陳玲
[摘 要]影視作品是大眾了解科學家最重要的渠道之一,研究如何通過影視更好地塑造公眾眼中的科學家形象是有必要的。文章以豆瓣評分9.3的高分作品《山海情》為例,基于B站相關視頻的評論文本,分析劇中凌一農(nóng)教授這一科學家形象,梳理觀眾喜愛的科學家形象的特點。首先,以人物原型為基礎塑造的科學家形象更具感染力;其次,通過藝術加工為人物填充豐富的細節(jié),可以塑造出豐滿的形象;再次,合理的情節(jié)可打破刻板印象,強化人物特點;最后,人物內核需要堅定的科學家精神來支撐。
[關鍵詞] 科學家形象 科學家精神 影視作品 《山海情》
[中圖分類號] J905 [文獻標識碼] A [ DOI ] 10.19957/j.cnki.kpczpl.2021.04.003
“科學家形象”指科學家在科學活動中所展示出的角色特征,作為科學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家形象連接著公眾、科學共同體、政府這三方科學傳播的參與者,是科學傳播中相當重要的議題[1]。然而,我國公眾接觸科學家群體的渠道非常有限,主要還是依賴大眾媒介,公眾對這一群體形象的認知和理解也非常有限,甚至許多針對學生群體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群體對科學家都存在著較強的刻板印象[2-6],長此以往不利于其保持對科學的興趣,也會影響其未來擇業(yè)。影視作品作為大眾媒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眾了解科學家的一個重要渠道,雖然我國有很多影視作品塑造了一些科學家形象,但缺少既能有效傳播,又能保持觀眾高評價的科學家形象。什么樣的科學家形象會受觀眾喜歡,影視作品應如何塑造更貼近實際且更積極的科學家形象,都是值得研究的議題。
電視劇《山海情》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的“理想照耀中國——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重點劇目之一,取材于閩寧鎮(zhèn)的真實事件,還原了20 世紀 90年代以來,在國家扶貧政策引導和福建對口幫扶下,寧夏西海固地區(qū)貧困群眾移民搬遷,探索脫貧發(fā)展的艱難歷程。2021年《山海情》一經(jīng)開播,就在網(wǎng)絡上引起了熱議,收獲無數(shù)好評。時至今日,該片在豆瓣網(wǎng)上獲得了9.3分的高分,共有30多萬人打分。劇中成功塑造了奮戰(zhàn)于科技扶貧一線的科學家形象——凌一農(nóng)教授(以下簡稱“凌教授”),深受觀眾喜愛。作為貫穿全劇的關鍵性人物之一,凌教授對劇情的推進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第4集首次出場,主要的技術推廣相關劇情集中在第8—16集,但人物產(chǎn)生的影響一直延續(xù)到第22集。
因此,本研究以《山海情》中“凌教授”為案例,結合觀眾的評論文本梳理和分析影視作品中科學家形象塑造的特點。研究結果可為影視作品中科學家形象的塑造提供借鑒和一定的指導意義。本研究所用評論文本來源于視頻網(wǎng)站“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中15條播放量過萬的相關視頻(見表 1),共提取評論文本1259條。
劇中凌教授主要依據(jù)的人物原型是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福建農(nóng)林大學教授林占熺。1986年,林占熺發(fā)明了菌草技術,不僅可以將菌草做成培養(yǎng)基,以草代木栽培香菇、木耳、靈芝等食藥用菌,還可以在沙漠化地區(qū)種植根系發(fā)達的草種用來防風固沙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1997年,菌草技術成為閩寧對口扶貧協(xié)作項目。經(jīng)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他不但把菌草技術推廣到全國31個省份、500多個縣,讓一大批農(nóng)民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還把菌草技術推廣到全球106個國家,該技術已被列入聯(lián)合國實現(xiàn)“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重要科技成果。除了科研成果,劇中更是將林占熺的工作經(jīng)歷,以及生活習慣和科學家精神內核融入其中。例如,他曾在工作中因車禍斷了兩根肋骨,劇中通過藝術加工以肢體沖突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成為本劇名場面。
在全部評論文本中,共有22條提到了人物原型,部分評論如表2所示。有的觀眾對人物原型進行了詳細介紹,有的觀眾分享自己與林占熺的故事,更多的是表達對科學家的贊美和感謝。因此,對于影視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來說,“立足真人真事,才能有真情流露”①,人物原型可以為角色塑造提供扎實的創(chuàng)作基礎。因此,塑造科學家形象首先要考慮所參考的人物原型的選擇,然后就是其經(jīng)歷的挖掘,在這個過程中,人物訪談、傳記和相關的紀錄片等都值得參考。
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了9條含“科學家”的評論文本,都在表達對科學家群體的正面情緒。不僅如此,還有觀眾提到了其所知的其他科學家,比如視頻4中有評論介紹何家慶的事跡,視頻10中提到了林毅夫和鐘南山。由此發(fā)現(xiàn),對觀眾而言的確可以通過電視劇認識科學家。我們應重視影視作品中科學家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對于傳播較廣、播放量較大的影視作品,其科學家形象具有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劇中凌教授展現(xiàn)出大量的外部細節(jié),如服飾、飲食習慣、口音等。整體來看,凌教授身材勻稱,皮膚黝黑,戴著眼鏡,簡單的發(fā)型顯得非常精干。他常常戴著草帽,身穿洗舊的襯衫,騎著自行車穿梭于鄉(xiāng)間。在飲食上,凌教授并不挑剔,常常與本地村民一起吃飯,唯獨在吃到家鄉(xiāng)特色——沙茶醬時展現(xiàn)出了喜愛之情,觀眾也在評論中給出了反饋,有的表示“沙茶醬加牛肉人間絕味”,也有觀眾說“看了劇我真想知道沙茶醬是什么味道”。一口福建腔的普通話更是讓觀眾印象深刻(見表3),一些評論文本展現(xiàn)了觀眾對口音的調侃。本劇有更貼近普通話的配音版,可通過口音和一些方言詞匯區(qū)分福建人和本地人。還有泛西北方言和福建腔普通話組合的原聲版,被網(wǎng)友稱為“方言版”,雖然個別詞句有些晦澀,但配合劇情和生動的肢體語言仍可以理解。兩個版本中都能找到口音產(chǎn)生的笑點。
除了外部細節(jié),劇中還為人物形象鋪墊了許多細膩的情節(jié)細節(jié)。例如,在指導第一位菇農(nóng)建棚養(yǎng)菇的過程中,凌教授親力親為,與菇民共同分擔體力活(如組圖2-1、2-2)。菌草發(fā)酵時需要混入糞肥等輔料,菇棚內不僅悶熱,氣味還很臭,所以扶貧干部陳金山帶他見扶貧領導吳月娟前,懇求他至少洗洗頭時,他竟形容自己“天天出汗當洗澡,干凈得很”,最后洗出一盆污水(如組圖2-3、2-4)。凌教授在搬運蘑菇時無意間顛出來一顆,被菇民撿起來扔回筐里(如組圖2-5),整個過程非常自然,一個小細節(jié)瞬間讓整個場景變得活靈活現(xiàn),通過彈幕可以感受到觀眾對于這處細節(jié)的關注。
由此可見,只有在細節(jié)上下足功夫,通過藝術加工為科學家原型賦能,才能塑造出豐滿的科學家形象,獲得觀眾的認可。有些影視作品之所以受到觀眾詬病,很多時候是因為創(chuàng)作者缺乏對角色所從事行業(yè)真實情況的深入了解,因此無法設計出合理的情節(jié),就只能在情感糾葛等情節(jié)上下功夫。反觀《山海情》,整部劇非常注重細節(jié),對凌教授從事的科研和扶貧工作有較為完整和細致的展現(xiàn),甚至影片中的蘑菇都不是模型道具,而是劇組在技術人員指導下種出的蘑菇。
另外,演員創(chuàng)造角色,沒有演員的演繹就沒有熒屏上的人物形象。塑造角色要自然、真實,這樣觀眾才會感覺自己看到的是一位真正的科學家。反觀一些差評較多的影視作品,即使擁有優(yōu)秀的演員或頂流明星,仍讓觀眾詬病有“出戲”的感受。所以,對于影視作品的制作者來說,在充分考慮人物原型的基礎上,綜合演員的外形、年齡、職業(yè)素養(yǎng)和從業(yè)經(jīng)驗等方面的情況,選擇出合適的演員,也是科學家形象塑造的必要條件。
科學家常常是媒體和公眾關注的重點,公眾通過電影、電視節(jié)目、書籍等間接的渠道了解科學家群體,難免產(chǎn)生種種幻想或誤解。有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公眾對科學家形象的認知存在著刻板印象[2-6]??偟膩碚f,公眾認可科學家群體對社會的貢獻,因此“非個人”的科學家形象通常是正向的,甚至被“神化”,不僅學識淵博、認真嚴謹,還要大公無私,是道德模范[3]。而公眾對于“個人”的科學家形象的認知卻常常是負向的,例如,外貌上不修邊幅,戴著厚厚的眼鏡,頭發(fā)稀少;人格特質上古板嚴肅,行事孤僻;生活中比較清貧,缺少趣味,常常加班等[3, 6]?!渡胶G椤吠ㄟ^合理的劇情,尤其是利用藝術加工制造沖突打破刻板印象重塑科學家形象,打造出一個接地氣的“個人”的科學家形象。接下來以四處有代表性的情節(jié)為例具體說明。
第一處是在菌草養(yǎng)菇技術的推廣階段,凌教授的暗自心虛。這個階段人物角色展現(xiàn)出很多正面特征,不僅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還有許多接地氣的個性特點。產(chǎn)出第一茬菇時,他親自去市場幫忙叫賣,出售一空后如釋重負,原來看起來自信滿滿的教授一直暗自心虛,擔心賣不出去。隨后村民們對凌教授的態(tài)度從一開始的懷疑快速過渡到盲目信任和崇拜。這時的凌教授雖然在村民們面前表現(xiàn)得非常自信,不僅承諾要幫助種蘑菇,還會幫助賣蘑菇,但時不時會露出忐忑和擔憂的情緒??梢娦g業(yè)有專攻,科學家的知識通常是針對特定領域,并非全能,這樣的劇情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科學家被神化的刻板印象。
第二處是在劇中凌教授與熟悉的年輕菇農(nóng)邊吃邊聊(見圖3-1),不僅八卦自己學生們的戀情,還會關心年輕菇農(nóng)的感情生活,一句“你有沒有對象啊?”瞬間拉近了觀眾。這份八卦心,突破了科學家古板嚴肅、行事孤僻、缺乏趣味的刻板形象。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山海情》在打破科學家性別刻板印象中做了一定的嘗試,凌教授團隊中至少有三位女性科研工作者(見組圖3-2)。女性在從事科研方面一直面臨很多的困境,《2020全球性別差距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高校終身教授中女性占比只有26%,英國、瑞典、韓國和中國分別為25%、28%、19%和20%[7]。劇中,小妍作為凌教授的女研究生繼承了自己老師的優(yōu)秀品質,展現(xiàn)出了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個人魅力(見圖3-3、3-4)。她幫扶的家庭中有名叫曉燕的小女孩(圖3-5),同音不同調的名字可能是在暗示著脫貧后生活越來越好,原本只能等待嫁人的女孩也能受教育,擁有光明的前途。期待未來有更多的作品重視女性科學家形象的塑造。
第三處是蘑菇出現(xiàn)滯銷時,村民們充滿怨氣,最后凌教授自己墊了4萬余元,試圖解決問題。他對妻子撒謊說:“呃,老婆,再給我轉三萬,就三萬。我保證最后一次了。哎喲,你也知道,這科研經(jīng)費批起來很麻煩的嘛。我每次都墊啊,但是我每次墊出去,不都批回來了嗎。哎呀,老婆你就相信我,這事情太復雜了,我在電話里面解釋不清楚啊。啊行!行!行!我發(fā)誓!我發(fā)誓!就三萬!最后一次!”同時,他對學生小黃坦言“自己吹過的牛,就要買單”,并要求小黃面對村民要假裝出“豐收的喜悅”。這個善意的謊言經(jīng)過藝術創(chuàng)作,起到了非常正向的效果,這段劇情成為觀眾調侃的名場面,原來科學家也需要老婆“批款”,打破了科學家生活清貧、缺少人情味的刻板印象。
第四處是凌教授為維護菇民的利益與低價收菇的商販發(fā)生沖突,不僅打破了觀眾對于科學家的刻板印象,還賦予了人物更突出的性格特點。商販當眾揭穿凌教授貼本收蘑菇時,他嘴硬不肯承認,最后三人被打得鼻青臉腫(如組圖4-1)。然而,凌教授因為骨裂住院之后,依然要說“我年輕的時候打架很厲害的,就是幾十年沒打,拳頭生銹了”(如組圖4-2)。恰當?shù)乃囆g加工賦予了沖突過程中凌教授的“可愛”表現(xiàn)。人物原型林占熺教授確實因工作中遭遇車禍造成肋骨骨折,但劇中以戲劇性的方式巧妙地將原型的經(jīng)歷作為素材用到故事情節(jié)中,成為受觀眾喜愛的名場面之一。
可能對于創(chuàng)作者而言,打破科學家固有形象需要足夠的勇氣,尤其是對于不符合常規(guī)道德觀的負面情節(jié)有所顧忌,可能會擔心觀眾對角色產(chǎn)生厭惡情緒,進而損害科學家形象。其實不然,本研究對表1 中15條視頻的1259條彈幕和評論文本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得到了觀眾對于凌教授的評價詞云圖(圖1),我們能從“哈哈”“好笑”“厲害”“真實”“慫”“可愛”等高頻詞中感受到觀眾對于人物的調侃和喜愛,也能從“哭”“心疼”“淚目”“心酸”“感動”等情感表達詞中發(fā)現(xiàn)觀眾對人物的共情和體諒。觀眾并沒有因為凌教授的不完美而討厭他,反而因為八卦、撒謊、打架等看似負面實則充滿喜劇效果的情節(jié)更加喜歡他??梢妼τ趧?chuàng)作者而言,打破刻板印象,塑造一個有人情味的、帶點“瑕疵”的科學家形象不僅不會損害科學家形象,還會讓科學家形象更貼近觀眾產(chǎn)生共鳴,進而增強其影響力和傳播力。
《山海情》中,凌教授因不忍看到以木養(yǎng)菇造成的亂砍濫伐和生態(tài)破壞,才開始菌草研究,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菌草不僅可以養(yǎng)菇,還可以用于生產(chǎn)食品、飼料和肥料,同時還有很好的防風固沙能力,對于治理黃河水土流失的問題有出人意料的作用。這種著眼于現(xiàn)實社會難題,開展科學研究的過程向觀眾展現(xiàn)了科學家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凌教授在開展科學研究以及推廣技術的過程中,親力親為,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展現(xiàn)了科學家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且這種精神即使在他離開后仍能影響這里的村民,第22集中村民看到別人為了利益用硫磺熏枸杞時,想到凌教授說過“只要質量好,不愁賣不上價錢”,堅持不熏硫磺。凌教授帶領團隊成員在扶貧過程中邊實踐邊摸索,遇到實際問題靈活應對,面對蘑菇滯銷問題,他們集智攻關、團結協(xié)作,不僅迅速組織建成冷庫,更是帶領科研團隊奔赴全國找銷路,遠遠超出了菌草技術人員的工作范圍,表1所列的視頻4中,觀眾更是給出了“種得了雙孢菇,建得了冷藏庫,斗得了惡商鋪,找得了新出路,酷!”的評語,體現(xiàn)了科學家集智攻關、團結協(xié)作的協(xié)同精神。凌教授指導村民種菇技術時,耐心教學,不斷進行夸贊和鼓勵,表現(xiàn)出了更多的包容和諒解;相比之下,對待學生要明顯更嚴格,帶領年輕科研工作者開展基層工作時他會直指問題,看似“嘴下不留情,損人不留面”,實際上都體現(xiàn)了科學家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菌草養(yǎng)菇作為本劇中關鍵的科技扶貧技術,其巨大的經(jīng)濟效益有目共睹,凌教授本可以憑借這個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發(fā)家致富,但他選擇了追尋理想,完成寧夏地區(qū)的工作后,往新疆繼續(xù)開展新工作,這份堅持向觀眾展現(xiàn)了科學家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奉獻精神。
2020年9月11日,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茖W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眲≈辛杞淌谠诮Y束了寧夏的扶貧工作后,前往新疆開展新一輪的研究和扶貧工作,他原本想悄悄離開,但村民們得知消息后自發(fā)為他送行(組圖 5),這一幕成為本劇的重要“淚點”之一。創(chuàng)新、求實、協(xié)同、育人、愛國和奉獻的科學家精神,支撐凌教授在科研和扶貧之路上堅定前進,使他在劇中收獲了村民的感激,在劇外收獲觀眾感動的淚水。因此,創(chuàng)作者應在挖掘人物原型的基礎上,重視科學家精神在人物身上的體現(xiàn),不僅從科學家角色本身入手,更要從受科學家影響的其他角色入手來展示和宣揚科學家精神??傊茖W家精神在影視作品中應得到重視,但需要警惕的是,不能為了體現(xiàn)科學家精神故意賣慘,不要陷入科學家需要犧牲自己和家人的利益,一生辛苦且清貧的刻板印象中。如果科研毫無樂趣,為什么會有一代又一代人持續(xù)追求科學夢想呢?
影視作品作為大眾獲取科學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在影視作品中樹立良好的科學家形象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早在1960年,阿蘭·沃特曼(Alan Waterman)就已經(jīng)意識到,“科學的進步在相當大程度上取決于公眾的理解和對持續(xù)不斷的科學教育和研究計劃的支持”[8]。因此,我們必須考慮公眾眼中的“科學家形象”,需要對其進行塑造。本文以《山海情》中凌教授為例,梳理了受觀眾喜愛的科學家形象的四方面特點,也是進行科學家形象塑造時需要考慮的重點:首先,以人物原型為基礎塑造的科學家形象更具感染力;其次,在人物原型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不斷豐富人物細節(jié);再次,利用合理的沖突情節(jié)打破刻板印象,強化人物特點,迎合觀眾喜好;最后,科學家形象需要堅定的科學家精神來支撐,愛國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求實精神、協(xié)同精神、育人精神和奉獻精神一個都不能少。通過評論文本,我們可以看到觀眾對于科學家的正面情感表達,所以我們不僅要重視,更要合理利用科學家形象對于觀眾的影響力,為促進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助力。
參考文獻
[1]詹琰, 胡宇齊, 郝君婷. 科學家形象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動態(tài)分析[J].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4, 36(5):93-100.
[2]伍新春, 季嬌, 尚修芹, 等. 初中生的科學家形象刻板印象及科技場館學習經(jīng)歷對其的影響[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5):58-64.
[3]MEAD M,METRAUX R.Image of the Scientist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A Pilot Study[J]. Science, 1957, 126(3270):84-390.
[4]SCHIBECI R.Student Images of Scientists: What are They? Do They Matter?[J]. Teaching Science, 2006, 52(2):12-16.
[5]BEARDSLEE D C,DONALD D O.The College-student Image of the Scientist[J]. Science New Series, 1961, 133(3457):997-1001.
[6]張積家, 張倩秋. 大學生科學家人格特征內隱觀的研究[J]. 心理科學, 2003, 26(5):906-907.
[7]CROTTI R, GEIGER T, RATCHEVA V, et al. 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2020[R].Geneva:World Economic Forum, 2020:1-391.
[8]WATERMAN A T.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A Ten-Year Resume[J]. Science, 1960, 131(3410):1341-1354.
(編輯 / 齊 鈺)
Analyzing the Scientist’s Image through the Commentary Texts of Minning Town on Bilibili
Zhang Xinmu Chen Ling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Beijing 100081)
Abstract: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dia for the public to get to know some scientists,making it necessary for an analysis on the mechanisms of scientists’image shaping in the media. Our study takes the high Douban score TV show Minning Town(scoring 9.3)as an example,studies the image of the scientist—Professor Ling Yinong—in the show,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why the audience love the scientist character. We find that firstly,a scientist character based on real-life person is more appealing; secondly, in order to create a complex character,it is necessary to enrich the character with many details through artistic modification;thirdly,reasonable plot arrangement could be used to break the stereotype of a scientist to endow the character with strong personality;lastly,the essence of the character still lies in his or her unbending spirit as a scientist.
Keywords: the image of the scientist;spirit of the scientist; television shows;Minning Town
CLC Numbers:J905 Document Code:A DOI:10.19957/j.cnki.kpczpl.2021.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