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峰鵬 林興坤
摘 ? ?要:金皇早818(原代號甘玉804)玉米新品種是以自選系GZ106為母本、GZ29為父本育成的極早熟玉米雜交種。在2019—2020年甘肅省旱聯體極早熟組玉米品種區(qū)試中,金皇早818平均產量737.4 kg/667 m2,比對照德美亞2號平均增產6.3%。金皇早818玉米含蛋白質104 g/kg、粗脂肪60.8 g/kg、粗淀粉713.1 g/kg、賴氨酸3.0 g/kg、容重775 g/L,屬優(yōu)質玉米,抗莖腐病、穗腐病和絲黑穗病,可在甘肅省極早熟春玉米區(qū)及全國同一生態(tài)區(qū)推廣種植。
關鍵詞:玉米;新品種;金皇早818;選育
文章編號:1005-2690(2021)24-0021-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513 ? ? ? 文獻標志碼:B
1 ? 育種單位
育種單位為甘肅種業(yè)有限公司。
2 ? 選育方法、過程
2014年,以自育系GZ106為母本、自育系GZ29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2015年,參加品種鑒定比較試驗。
2016—2018年,連續(xù)3年參加多點試驗。
2019—2020年,參加甘肅省旱聯體玉米雜交種極早熟組區(qū)域試驗。
2020年,參加甘肅省旱聯體玉米雜交種極早熟組生產試驗。
2019—2020年,經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接種鑒定,抗禾谷鐮孢莖腐?。≧,病株率為6.4%),中抗絲黑穗病(MR,病株率為6.9%),中抗輪枝鐮孢穗腐?。∕R,平均病情級別為4.8),感大斑?。∕S,病級7)。
2020年,經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測試中心檢驗,籽粒含粗蛋白10.4%、粗脂肪6.08%、粗淀粉71.31%、賴氨酸0.30%、容重775 g/L。
3 ? 特征特性
3.1 ? 種子性狀
種子為橙紅色,硬粒型,百粒重38.3 g。
3.2 ? 植株性狀
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葉緣淺紫色。株型半緊湊,株高為250.2 cm,穗位高89.1 cm,成株葉片數為17.1片。
莖基紫色,花藥黃色,穎殼紫色,花絲黃綠色,頂土力強,早發(fā)性好。
3.3 ? 果穗性狀
果穗錐型,穗長為19.4 cm,穗行數為15.5行,穗軸紅色,結實性好,品質好,果穗外觀好。
3.4 ? 籽粒性狀
籽粒橙黃色,硬粒型,百粒重38.3 g,容重775 g/L。
3.5 ? 生育期
出苗至成熟140 d左右,比對照德美亞2號晚2 d,需有效積溫2 150 ℃。屬極早熟品種。
4 ? 母本選育方法、過程及特征特性
母本GZ106是甘肅種業(yè)有限公司以利瑪28母本×加拿大早熟群體雜交組成基礎材料,用系譜法選擇,連續(xù)經過8代自交選育,于2013年育成的優(yōu)良自交系。
2008年引進國外自交系與加拿大早熟群體進行雜交,用作選育自交系基礎材料。2009年開始在甘肅省涇川縣和海南省經過8個生長季選擇自交,于2013年育成穩(wěn)定自交系S8,其中,系譜為GZ10—6—6—2—1—1—1—1—1,定名為GZ106[1]。
4.1 ? 系譜及選育程序
年份世代自交系選育和產量試驗過程如下。
2008年,搜集國外選系材料法國/加拿大。
2008年冬,F1完成F1加代,取得F2。
2009年,S0-F2種植1 200株套袋,選性狀優(yōu)良株自交。
2009年冬,S1系譜法,選擇優(yōu)良行自交。
2010年,S2系譜法,選擇優(yōu)良行自交。
2010年冬,S3系譜法,選擇優(yōu)良行自交。
2011年,S4選擇優(yōu)良家系和穗行自交。
2011年冬,S5加代自交。
2012年,S6加代自交,一年產量比較試驗。
2012年冬,S7加代并用GZ29、GZ137等自交系測配。
2013年,S8繁殖自交系,品比試驗,GZ10—6—6—2—1—2—1—1—1家系穩(wěn)定,定名為GZ106。
2014年,穩(wěn)定復制自交組合,繁殖原原種。
2015—2017年,穩(wěn)定多點試驗。
2018年,穩(wěn)定示范試驗。
2019—2020年,穩(wěn)定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繁殖原種。
2021年,雜交種生產[2]。
4.2 ? GZ106特征特性
GZ106自交系株高205 cm,穗位98 cm,穗長19.0 cm,穗粗4.3 cm,穗行數平均15行,行粒數28粒,錐形穗,硬粒型,橙黃粒,穗軸紅色??沽龊诜鄄 ⑶o基腐病等。
第一,種子性狀。橙黃色、硬粒型,百粒重29 g。
第二,植株性狀。幼苗葉梢紫色,葉色綠色,株高205 cm,穗位98 cm。全株18~19片葉,雄穗分枝中等,花藥黃色,花粉量較大,花絲紅色。
第三,果穗性狀。果穗錐形,穗長17~20 cm,穗粗4.3 cm,粒行數14~16行,單穗粒重130 g,穗軸紅色。
第四,生育期。出苗至成熟為112 d,所需有效積溫2 380 ℃。
第五,抗逆性??褂衩状蟀卟?、絲黑穗病和莖腐病,中抗玉米螟。
第六,產量。一般產量為433 kg/667 m2。
5 ? 父本選育方法、過程及特征特性
父本GZ29是以歐洲早熟硬?!罬o17為基礎材料,系譜法選擇,經過8代自交選育,于2013年育成的優(yōu)良自交系。
2008年引進國外材料進行雜交,作為選育自交系基礎材料,2009年開始經過甘肅省涇川縣和海南省8個生長季節(jié)選擇自交,于2013年育成穩(wěn)定自交系S8,其中,系譜為GZ2—9—1—2—1—1—1—1—1,定名為GZ29。
5.1 ? 系譜及選育程序
年份世代自交系選育和產量試驗過程如下。
2008年,搜集國外選系材料美國/歐洲。
2008年冬,F1完成F1加代,取得F2。
2009年,S0-F2種植1 200株套袋,選優(yōu)良株自交。
2009年冬,S1系譜法,選擇優(yōu)良行自交。
2010年,S2系譜法,選擇優(yōu)良行自交。
2010年冬,S3系譜法,選擇優(yōu)良行自交。
2011年,S4選擇優(yōu)良家系和穗行自交。
2011年冬,S5加代自交。
2012年,S6加代自交,一年產量比較試驗。
2012年冬,S7加代并用GZ106、GZ17等自交系測配。
2013年,S8繁殖自交系,品比試驗,GZ2—9—1—2—1—1—1—1—1家系穩(wěn)定,定名為GZ29。
2014年,鑒定。
2015年,品比試驗復制自交組合,繁殖原原種。
2016—2018年,多點試驗示范試驗。
2019—2020年,穩(wěn)定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繁殖原種。
2021年,雜交種生產。
5.2 ? GZ29特征特性
GZ29自交系株高173 cm,穗位65 cm,穗長14.5 cm,穗粗3.8 cm,穗行數12~14行,行粒數26粒,果穗筒形,籽粒硬粒型,黃色,穗軸白色。抗玉米大斑病、莖基腐病等。
第一,種子性狀。籽粒黃色、硬粒型,百粒重22 g。
第二,植株性狀。幼苗葉梢紫色,葉色綠,株型半緊湊,葉片短小,株高173 cm,穗位65 cm。全株15~17片葉,雄穗分枝少,花藥黃色,花粉量較大,花絲黃色。
第三,果穗性狀。果穗筒形,穗長13~16 cm,穗粗3.8 cm,穗行數12~14行,單穗粒重73 g左右,穗軸紅色。
第四,生育期。出苗至成熟為102 d,需有效積溫2 100 ℃。
第五,抗逆性??菇z黑穗病和莖腐病,中抗玉米螟。第六,產量。一般產量為267 kg/667 m2。
6 ? 適宜種植區(qū)域及栽培技術要點
金皇早818適宜在甘肅省極早熟春玉米類型區(qū)及全國同一生態(tài)區(qū)種植。播期為4月上中旬至5月上旬,適時早播,播種不宜過早,以免低溫凍害。
玉米種子進行包衣處理,大壟雙行寬窄行種植,寬行70 cm,窄行40 cm,種植密度4 300~5 000株/667 m2[3]。在起壟或播種時施足底肥,每667 m2施農家肥1 500 kg、磷酸二銨15~20 kg、鉀肥10~15 kg、氮肥10 kg[4]。拔節(jié)前期結合灌水第一次追肥,施氮肥20 kg/667 m2。抽雄期結合灌水第二次追肥,施氮肥20 kg/667 m2,灌漿前期結合灌水第三次追肥,施氮肥20 kg/667 m2。全生育期灌水4~5次。
苗期應視墑情采取蹲苗措施,控制株高(控旺不控弱,控濕不空干),使其健壯,苗期注意中耕除草。喇叭口期施肥水猛攻,此時期注意用顆粒劑防玉米螟,完熟后適時收獲[5-7]。
7 ? 制種技術要點
親本采用一年繁殖多年使用的辦法,繁殖親本時用原原種繁殖。制種注意合理安排播種期、行比及嚴格除雜去雄。親本繁殖間隔不低于500 m,時間間隔不少于40 d。選擇土壤肥沃、無檢疫病蟲害和隔離條件好的地塊制種。散粉前去雜留優(yōu),收獲后及時烘干[8-9]。
制種時先播母本,5 d后播一期父本,再過5 d后播二期父本,父母本行比1∶5。種植密度建議為5 000~5 500株/667 m2。嚴格去雜去劣,收獲后去雜并及時烘干[10]。
參考文獻:
[1]李乾運,劉文華.玉米新品種益農2020選育報告[J].種子科技,2018,36(12):94-95.
[2]許會軍,張錦昌,張建清,等.玉米新品種甘玉801選育報告[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6(5):1-2.
[3]牛世偉,安景文,劉慧嶼,等.大壟雙行疏密種植對玉米冠層結構及產量影響的研究[J].玉米科學,2014(5):98-102.
[4]韓祥飛,劉鵬,馬云國,等.不同施氮方式對夏玉米產量、氮素吸收與利用的影響[J].玉米科學,2019(3):140-145.
[5]崔志輝,杜世軍.玉米新品種甘玉23在張掖市的制種技術規(guī)程[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5(4):78-79.
[6]劉華,楊猛.淺談玉米種植技術及推廣應用[J].農技服務,2017(8):50.
[7]王秀紅.玉米栽培技術的研究與展望[J].農業(yè)與技術,2018,38(10):134.
[8]陳升.淺談玉米種植技術及推廣應用研究[J].農業(yè)與技術,2015,35(20):233-234.
[9]楊友東.玉米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研究[J].中國農業(yè)信息,2015(3X):15.
[10]李錚.淺談玉米種植技術及推廣應用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7(1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