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升
曾經(jīng)記得,央視的“走、轉(zhuǎn)、改”有這么一句話:“腳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積淀多少真情?!钡谝淮慰吹竭@段文字,頓時就覺得特別的溫暖。
殊不知,那個時候,我還不是一名新聞記者,但內(nèi)心的那份感動,已經(jīng)深深地根植在了我的心靈。這種感動,讓我有一種沖動:如果我是一位記者,我一定要到最基層去,坐在老百姓的炕頭上,蹲在他們的田埂上,和他們拉家常、嘮嗑、交朋友,用我手中的拙筆,為他們譜心曲,寫贊歌,樹典型。因為“勞動最光榮”,他們就是最樸實最平凡的勞動者。
我是幸運的。2012年,我在塔城日報社就職,成為了一名真正的新聞記者。這是我人生歷程中一個意外收獲。更幸運的是兩年后,采寫的消息《人大代表卡汗拜的“特色菜”》獲得了2014年中國新聞獎的三等獎,讓我倍感欣慰。
然而,作為一名新聞采訪一線的新兵,突如其來的驚喜過后,靜下心來想想,這和我對新聞報道的認識,對新聞采寫的解讀,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雖然,獲中國新聞獎是非常幸運的,但我覺得,這跟我采寫新聞報道“腳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積淀多少真情。”的基點和習慣有關(guān)——“寫小人物”而且要寫出“土”味道。這或許也算是一點個人心得吧,愿意再次分享。
時刻準備著發(fā)現(xiàn)新聞
在新聞采訪中,我們接觸到的更多的還是一些平凡的小人物。所以,新聞媒體上宣傳得更多的也就是小人物。然而,我們往往會發(fā)現(xiàn),被宣傳的不少小人物,寫的不如他們做的,也就是說寫得還不夠好、不夠到位。所以,要真正把小人物寫得鮮活,也是不容易的。
就拿我采寫《人大代表卡汗拜的“特色菜”》來說吧。
本來,我當天到塔城市恰合吉牧場是采寫別的新聞。完成任務(wù)后,已是傍晚時分。于是,牧場的宣傳干事說吃完晚飯后再回。我當時沒吭聲,是在猶豫。他看出來了,接著說,吃飯的地方可不是一般的地方,是一位少數(shù)民族人大代表開的農(nóng)家樂。
這是我第一次聽說人大代表開農(nóng)家樂。于是,懷著好奇心走進了農(nóng)家樂。在等飯菜的功夫,宣傳干事和我閑聊,其中有幾句的意思是這樣的,卡汗拜把老百姓到這吃飯時,喝點小酒發(fā)牢騷時說的問題,給場黨委書記打了“小報告”,場黨委書記現(xiàn)場拍板,解決了好幾件事情,田間路難走的問題,學校門前公路安裝減速帶的問題等……這就是我想要的。
在飯桌上,趁卡汗拜上菜的機會,我隨意地跟他聊了幾句,問了問:“田間路修了沒有,減速帶裝了沒有?!彼拇饛?fù)是肯定的。晚飯后,我再三叮囑宣傳干事,今天晚上就把幾個當事人幫我聯(lián)絡(luò)好,我明天來采訪他們。
于是,第二天,我很順利地采訪到了當事人,并和他們一起到解決問題地頭上,到學校門前的馬路上實地看了看。情況和他們說的一樣。最后,我采訪了場黨委書記,他的政治覺悟和新聞敏銳性很高,說到做到言行一致,為這次采訪畫上圓滿的句號。
當天下午,在回單位的路上,我就一直想“標題”——《人大代表卡汗拜有道“特色菜”》就從腦海中自己跳出來了。后改為《人大代表卡汗拜的“特色菜”》。晚上,坐到書桌前,思如泉涌,一氣呵成。后在層次上做了微調(diào)。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的作品就這么誕生了。
自我感覺和讀者感受要兼顧
詩論家常說的“盡而有余,久而更新”“咀嚼有余味,百過良未足”等,中國古代詩論一向特別重視讀者的地位和作用,我們采寫的新聞稿也一樣,必須尊重讀者的閱讀感受,如果讀者沒興趣讀下去,新聞就失去了應(yīng)有的價值。
例如:我們采訪的對象是農(nóng)民,他最感興趣的話題,就是種地和糧價相關(guān)的話題。譬如他去年種的玉米,可以問問種了多少畝,豐產(chǎn)豐收了,掙了多少錢等。如果是牧民,問問有多少草場,是自己用還是流轉(zhuǎn)給合作社了,流轉(zhuǎn)給合作社了每畝價格多少呀。現(xiàn)在的牛肉價格、羊肉價格等和養(yǎng)殖相關(guān)的事情,這是他最熟悉的事情,一定會很爽快地告訴你答案。這也是想了解農(nóng)民們生產(chǎn)生活的讀者,最感興趣的話題。
正如“人民作家”趙樹理,一生的創(chuàng)作保持著“那種永遠不離開農(nóng)民文化氛圍,那種永遠站在一個正直農(nóng)民立場上的視角,那種永遠為農(nóng)民創(chuàng)作的熱情”,使得他的小說在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中更加大眾化、通俗化、口語化,使他成為農(nóng)民讀者的知心人。
作為新聞記者,采寫“小人物”的“小故事”,特別是采寫農(nóng)民、牧民人物的新聞稿件,道理是一樣的。語言和形象都要個性化,要切切實實符合農(nóng)民的身份,不能刻意拔高度和涂脂抹粉,那樣反而是弄巧成拙,引起讀者的誤解或是反感,進而失去繼續(xù)閱讀的興趣,這可不是新聞記者追求的。
“小”人物寫出“土”味道
在我們正式采訪之前,必須要看采訪對象的身份,對癥下藥地找到采訪對象感興趣的話題,先閑聊上幾句,這樣可以調(diào)節(jié)一下氣氛,畢竟是兩個陌生人的第一次見面,多少彼此都有些拘謹,特別是采訪對象。如果聊得對路,采訪對象的戒備心可能很快就放下了;再說些感激、寬慰的話,讓采訪對象感覺到你的善解人意,距離感自然就近了。接下來,你問什么,他就會說什么。采訪就會很順利地進行下去。反之,則是事倍功半。
采寫小人物不僅要挖掘人物的特點,還要注重細節(jié)。特點好把握,只需要提煉、再提煉就可以總結(jié)出來。但細節(jié)需要耐心、用心地觀察。
細節(jié)就是故事中的故事。沒有細節(jié),人物形象就不豐滿。所以在采訪中,要特別注意被采訪對象的神態(tài)、語言,以及習慣性的動作,如果把這些細節(jié)抓住,并用生動鮮活的語言描繪出來,那人物的形象一定是栩栩如生的。
總之,采寫“小人物”稿件,并不是“屈才”,也需要下狠功夫,花大氣力,深入到他們的生活中,融進他們的情感中,用個性化的語言,用白描的手法,抓住細節(jié)以小見大,才能使筆下的“小人物”有“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