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瑤,何氏錦燕
(紅河學院,云南蒙自 661199)
越南漢文游記十分豐富,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燕行使臣(團)游記。中越自宋代確定“藩屬關(guān)系”后,兩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自1802年嘉龍帝恢復向清朝朝貢至1884年越法簽訂《甲申和約》,不再承認清朝為宗主國,前后歷經(jīng)八十余年,期間越南使團出使中國相當頻繁。關(guān)于以邦交為目的①而出使中國的越南使團數(shù)量,主要見于《大南實錄》、《欽定大南會典事例》等具有代表性的阮朝史著中,其中《大南實錄》記載最為全面,使團數(shù)量為26個。[1]越南使團出使中國,除完成皇帝交付的任務外,還以多種形式將途中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為我們從側(cè)面了解當時的中國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文獻。本文以李文馥的《使程志略草》(1841年),黎峻、阮思僩、黃竝的《如清日記》(1868年),范慎遹、阮述的《建福元年如清日程》(1883年)三部日記為對象,考察使團的任務及構(gòu)成,梳理出三次出使的路線。在此基礎上“借助異域之眼”呈現(xiàn)出日記中的“中國形象”。
使團燕行的使命可分為賀、謝、歲、請、奏、告、獻、其他等八類,也即“賀壽、賀新帝登基”“謝恩”“歲貢”“請封或求封”“奏事或奏表”“告哀”“進獻方物”和其他一些名目。[2]1841年、1868年和1883年的出使也不例外。
1841年的出使在《使程志略草》中記載,即“紹治元年辛丑正月”因“國孝事”[3]32,即去告哀明命皇帝駕崩。其實這個使團的情況比較復雜。1841年阮朝按例應向清朝歲貢,因此1840年明命皇帝命“海陽按察黃濟美加禮部左侍郎銜充歲貢正史,兵部郎中裴日進改授太常寺少卿充甲副使,戶部員外郎張好合加翰林院侍講學士銜充乙副使。”[4]1841年也是清道光皇帝的六旬正壽慶節(jié),明命帝又命兵部左侍郎阮廷賓改授禮部左侍郎充正史,潘靖、陳輝璞為副使,去為清道光帝賀壽。兩個使團均已離開京都前往河內(nèi)公館等待出使。但1841年1月29日,明命帝駕崩,朝廷派李文馥為正使的使團前往北京告哀并為紹治帝求封。后清朝傳信免了賀壽,朝貢留到下次。[5]所以阮朝就將潘靖、陳輝璞、裴日進等撤回京,留下阮廷賓、黃濟美在河內(nèi)等候[6],而告哀的使團則由李文馥率領(lǐng)前往北京。
1868年的出使在《如清日記》中沒有交代目的,但我們可以從日記中找到蛛絲馬跡。由于太平天國運動的緣故,阮朝向清朝的歲貢被迫中斷三次,故阮朝決定派使臣前往北京例行朝貢,也將前三次的貢品補上。[7]其實除了歲貢,該使團還兼任了請求清朝出兵剿匪的任務。1868年9月26日,使團到達廣西省城后停留十余日,期間一直在與廣西官員交涉,其中與廣西府臺的第二次見面尤為值得注意。府臺首先慰問使臣一路如何,“延坐款茶間,府臺慰勞臣等一路辛苦,又問自富春以至關(guān)上,行程幾何。臣等答謂:‘公事莫敢辭勞。自富春至南關(guān)肆拾叁帖,行程約貳拾肆五日?!盵8]118寒暄后雙方進入正題,“許府臺因言:‘昨日接受貴國請兵助剿咨文壹封……諭準馮提督管兵壹萬,分為五路越境追剿。貴國應多派兵勇策應,并撥兵壹貳千余鄉(xiāng)導’,又謂:‘大兵遠征,應由貴國為討買餉米接濟軍食。’臣等答謂:‘這等款,如承上憲大人咨到,下國自當妥辦,期于共濟?!夙暎_謂:‘冬天水涸,陡河不便行船,應起陸三四日可抵全州。已另飭州員具船迎接矣?!盵8]118-119由此可知,阮朝通過咨文向清朝請兵剿匪,清朝同意派出兵馬,但要求越南也要出兵協(xié)助,提供鄉(xiāng)導,且為清軍提供軍餉。雖文中沒有提及要剿什么匪,但《大南實錄》中早在使團出發(fā)前便多次提到越南邊境各省剿匪的情況[7]4、8、11、12,其中說到“今者清國土匪未平”,因此阮朝不僅打算派兵,還需“咨廣西提督夾攻”。這里的“清國土匪”很有可能是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逃竄進入越南的殘部??梢?,阮朝的這趟出使除了歲貢,更是為了請求清朝出兵助其剿匪。
1882年4月法國再次侵占河內(nèi)城,阮朝無奈之下寄希望于清朝出面與法國調(diào)停。因此派出了以范慎遹為欽差正使的使團出使中國。在日記中范慎遹提到“臣等奉往天津公干”,即“前往天津備問”[9]178。這也符合《大南實錄》中有關(guān)此次出使的記載:“自河城有事,我經(jīng)移書東督裕(名寬)、曾(名國荃),祈為妥料。至是曾督委招商局唐廷庚、省屬馬復賁、周炳麟等同燕派唐景崧(主事進士出身,奉密旨來我國探察)來問現(xiàn)情,并商應辦事(有云:力征未見有余,理論或可排解)。經(jīng)派述充欽差偕清官往呈東督,祈為轉(zhuǎn)達。尋接李伯相電音邀我國大臣二三人往天津詢問并商議法國之事,乃命慎遹等奉國書以行”。[10]可見范慎遹、阮述等出使的原因是李鴻章發(fā)電報要阮朝派人前往天津,目的是以便詢問并商議法國侵占河內(nèi)之事。縱觀整篇日程,我們也看到范慎遹等多次與中國官員進行筆談,包括李鴻章、張宮保在內(nèi),甚至在日程中還提到:三月十三日,收到馬復賁的一份港報,報中說到越南南定省被法國占領(lǐng)?!皩⑽覈惹鞋F(xiàn)情,具繕稟文,遞呈張宮保。”[9]207可見出使的任務是爭取清朝幫助以與法國調(diào)停,并關(guān)注李鴻章與法公使寶海關(guān)于越南問題的談判。
三篇日記都很詳細地記錄了使團的行走路線,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整理為“使臣入清線路表”如下:
表1 使臣入清線路表
由表1可見,李文馥和黎峻等人的路線基本一致,使團從京都順化到河內(nèi)公館,而后從河內(nèi)出發(fā),過北寧省,經(jīng)諒山省出鎮(zhèn)南關(guān),橫穿廣西省,再經(jīng)湖南、湖北、河南及河北,最終到達北京。需要注意的是使團在廣西境內(nèi)花費的時間較其他省份都要長,李文馥于3月10日出關(guān),5月17日到達全州,共約60天。而黎峻等“自南關(guān)至寧明州城,行二日……自寧明州城至梧州府城津次,共三十日,行十九日,泊十一日……自梧州府城至廣西省城津次,共二十四日。行十八日,泊六日。自廣西省城至全州城,共十三日,行四日,住九日。”[8]75-76從南關(guān)至全州共75天。究其原因:一是廣西省地形較為復雜,陸路與水路結(jié)合,尤其是水路,受逆流、低水位等因素影響,行走比較費時。二是阮朝所進獻的貢品需在桂林府經(jīng)過審核、清點,檢查無誤后才能繼續(xù)北上,審核的時間也相當長久。[2]52與前面兩個使團的路線相比,范慎遹、阮述走的路線完全不同,使團不去河內(nèi)城,而直接從京都順化出發(fā),到順安,再到越南北部的海防,坐船經(jīng)香港、廣東、浙江、寧波、上海、山東,直到天津,一路海路。因此,其他兩個使團花了將近三個月才到燕京,而范慎遹、阮述只用了一個月便到了天津。這除了越南的水路交通比以前發(fā)達外,也許還和范慎遹、阮述等為了抓緊時間前往天津辦事有關(guān)。
三篇日記中,《如清日記》數(shù)次寫到了使臣在燕京參加外事活動的場景,為我們了解當時中國宮廷生活提供了難得的材料。
黎峻、阮思僩等到燕京后被安排在內(nèi)務府的四譯公館。期間清同治帝曾多次到公館面見他們。首次面見前一天,禮部的住客司來公館移付皇上的旨意,要求次日使臣要在神武門瞻仰。使臣要在寅時“各具朝服隨伴送員就神武門外佇候。卯刻,奉大皇帝駕至,臣等列跪道右瞻仰。禮部侍郎尊室綿宜奏越南使瞻仰天顏。奉玉音問我皇上好,禮部官代奏好。臣等叩謝,仍跪。駕過,店起,回館。”[8]178-179午時尚膳司將羊肉和餅送到公館,使臣穿著朝服拜領(lǐng),接受皇帝的賞賜。除清同治帝首次向使臣問話外,后來的面見程序基本一致,可見面見有一套嚴密的禮儀。
黎峻、阮思僩等在朝貢之后留下來參加清同治帝萬壽慶節(jié)。在記錄中可以看到當時兩宮皇太后崇高的地位:“大皇帝并兩宮皇太后駕過,鼓樂作,奉敕宣召,仍照次列作。遙見正殿中間施榻一,上施青綢帳,兩宮立帳前看戲,御前諸大臣、太監(jiān)等趨侍如常,儀節(jié)極簡易。方兩宮駕過養(yǎng)性辰,乘步輦,百官、兵丁環(huán)立御道邊,不聞有呵止遮攔者?!盵8]200除眾所周知的“垂簾聽政”外,這段記錄還讓我們了解到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的“垂簾聽戲”,而百官卻習以如常,可見這一幕對他們來說并不罕見。除儀節(jié)簡易,當時的宮殿裝飾也毫無奢華,甚至是非常簡單:“宮殿規(guī)制極高廣,而無錦繡珠玉之飭,殿壁窗槅,盡糊白紙,簾帳只用青布緣而已?!盵8]200可見清同治帝時隔多年仍繼續(xù)實行清道光帝的節(jié)儉精神,讓黎峻、阮思僩等也感嘆:“宣尊恭儉之化,蓋宛然猶存!”
朝儀可以說是傳統(tǒng)禮儀制度的最高形式,以此突出皇權(quán)至上的威嚴和“隆恩”。黎峻、阮思僩等記錄下了他們在朝儀時的所見:“貳拾叁日寅初刻,臣等具朝服隨四譯館大使陳焞、譯字生翟作霖等就午門前直房佇候。辰刻,聞放炮聲九,館使、譯字生等引到午門前右邊排班(諸王及二品以上官班乾清門外,三品以下則班在午門外),辰午門正中門不開,門外亦無人贊唱。忽見前列人等匆匆跪叩,臣等據(jù)通事人等傳言,亦隨人跪叩。方禮拜間,見觀者亦有擁擠行間,文員亦有混列右班,朝會大禮如此不整,亦壹異也。”[8]198-199萬壽圣節(jié),群臣朝賀,本來是一個莊嚴肅穆的活動,竟然讓使臣覺得“朝會大禮如此不整”,可見綱紀松弛,朝儀混亂?!耙嘁划愐病备袊@也許不單是對清朝朝儀禮制之衰落,更以此為窺測清朝國運興衰的晴雨表,暗含了對當時處于內(nèi)憂外患交迫之中的天朝國力沒落的悲嘆。[11]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次年2月李文馥的使團從河內(nèi)出發(fā)前往燕京。雖然李文馥未正面描寫這場戰(zhàn)爭,但我們從記錄中依然可以捕捉到一些與戰(zhàn)爭有關(guān)的訊息。按例李文馥每到一地,均會與當?shù)刂饕賳T通帖問好,每到一個省,更是會拜訪當?shù)馗吖?,尤其是巡撫。然而,至廣西省城桂林時,李文馥未能與當時廣西巡撫梁章鉅面見,原因是“廣東有洋警,現(xiàn)在梧州駐扎。”[3]33此時英軍正在攻打廣州,因而廣西巡撫在梧州駐扎,婉拒了李文馥的拜會請求。在交流的書帖中,梁章鉅還說“使部進省,凡事自有藩臺妥辦,不須叩囑”[3]34,使部進了廣西省之后,事情都有藩臺妥當安排,不必事事上報??梢姰敃r時局緊張。而后與廣西官員拜訪時,李文馥描寫了巡撫差遣來送帖子的人是“戎伏儀衛(wèi),軍容甚肅”[3]34,“肅”字讓我們感覺到當時的緊張氣氛已經(jīng)從廣東蔓延到廣西。
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陷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國家大量向中國輸入貨物和資本。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朝被迫簽訂了《北京條約》,增開了南京、漢口等九個通商口岸,這些被黎峻、阮思僩等記錄在其日記中。1868年12月初三,使團回程時到達漢陽縣,因天氣寒冷,使團想過漢口時停泊旬日購買寒服,卻遭到當?shù)毓賳T拒絕:“該縣員辭以漢口現(xiàn)有西洋國人居商,使部不便處此。省憲主意已定不聽,其土儀壁謝。嗣護貢道臺李均到館拜會,再以情告,該員亦以身是來客不能作主為言,且出郭督部帖,言使部不可久留?!盵8]145-146拒絕的理由是有西方人在漢口,使部不方便停留,甚至連使部護貢的道臺都推脫自己是客人,不能做主,還出示當時湖廣總督郭柏蔭的帖子說使部不能在漢口久留。從這段文字看,當時漢口是西方人居住并經(jīng)商較為集中的地方,可見西方勢力入侵已深入中國內(nèi)地,而當?shù)毓賳T盡可能阻止其他國家使團與其接觸。
如果說1841年李文馥只是聽聞廣東有洋警,至1868年黎峻、阮思僩、黃竝想到漢口購買衣服被拒,被告知漢口已成為西方人居住經(jīng)商的港口,那么到1883年范慎遹、阮述在前往天津的路上及在天津時則親身感受到了西方勢力已深深地侵入了中國社會。在上海,他們看到租界:“分為三界(美界、英界、法界),諸國人受租開商?!盵9]1911845年上海英租界設立之后,美租界、法租界也相繼辟設。而外國人在上??梢宰杂傻亟?jīng)商,才有“受租開商”之說。
清政府在內(nèi)憂外患的情勢下,洋務派于19世紀60至90年代開展了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chǎn)和科學技術(shù)以挽救清朝統(tǒng)治的自救運動。阮述與其隨從曾去參觀清軍在海上的會演,并記錄得極其詳細:“臣阮述帶隨屬黎貞、杜富足往北門外窯窩處,看諸練軍營演洋槍陣。是處會演四營(中前右并護衙)。每日早晚二,兵數(shù)共二千人,戎服皆著黑色,足穿黑靴,步武皆與洋人無異。操演之法,或分為漁隊(每隊約百人,每十人有什長,一百人有哨長),或列為雁行(為三行,每行不及七百人)。有辰同立,有辰前一行坐,后二行立,一齊放射。其間舉手動足,開機納彈,一皆靈捷、諳閑,蓋有合千人而如一焉。其總教為查子和,前往法國學習四年回,依法訓練……邀臣等同坐觀操,日暮方回?!盵9]212-214可見當時中國成為越南了解近代西方科學技術(shù)的重要窗口,從而反映出阮朝君臣意欲仿效中國開辦洋務以圖自強的內(nèi)心寫照。[11]67
關(guān)于當時中國人民的生活,《如清日記》與《建福元年如清日程》的記載極為簡單,只有寥寥數(shù)句,卻體現(xiàn)出清代人民生活的不易。1868年黎峻、阮思僩、黃竝等在回國的路上遇到長江大水,尤其是“自沔陽州泮河口以往,汛水漲溢,堤條決潰,民田處處淹沒,居人多于堤上移家避水”[8]240。荊江決堤,洪水將田地淹沒,種植的農(nóng)作物也遭到慘重的損失。不僅如此,人民沒了住所,只能上堤避水。雖是天災,也是人禍。若地方官員能夠注意水利設施的修建及保養(yǎng),洪水不至來勢洶洶,導致人民生活如此艱難。
1883年,阮述在天津看到了糧食種類極多:“天津糧食名目甚多:黍稷、大小麥、高糧、玉米、米等類,若江南則稻米,間有高地,春間播,秋間收稻。”[9]293-294但是“天津人民窮苦,故多食雜糧,取其價值賤耳?!盵9]294天津糧食的種類如此多,但是人民大多只能吃雜糧,只因其價格便宜,可見當時天津人民的窮苦。
使臣在前往北京途中見到了中國各地的風景與人文景觀,并將其所見記錄下來,使我們仿佛親眼見到中國大好河山與悠久的歷史文化。
李文馥對沿途自然景觀的記錄、描寫頗為仔細。過廣西花山時記錄如下:“經(jīng)瓜辰塘,對岸有大花山。山腰石色如丹,有人馬旗鼓之狀,俗稱黃巢兵馬山?!辈⒆⑨專骸爸坌兄链?,初認之,如畫工描寫者,第自水面至山腰,高二十丈許。山勢如壁,山形如覆,恐人力無所施功,況所畫朱色,安能久而不變?再認之,石質(zhì)本紅,又似乎石之筋絡者,則象形酷肖,隊伏整齊,叚叚皆然,恐造設未能如工。細詢之老通事,則云:‘相傳黃巢敗走時,所至輒剪紙為兵馬旗鼓之形,用飛符散粘于空壁間,一咒念皆為神兵,未及咒者,遺形至今尚在?!盵3]18-19通過文字我們可以了解花山的景象:巖畫高大約二十丈,呈朱紅色,形狀為“旗鼓人馬之狀”。他也探討了巖畫形成的原因:初看以為是人為,但是巖畫的位置比較險峻,并且畫色不可能持久不變;細看又覺得若是天然的,又不可能如此對仗整齊;而老通事則解釋為黃巢敗走之時剪紙造神兵的傳說。廣西境內(nèi)水路驚險難走,如過孜起灘之時:“灘石橫樹高低,巨小希列,散亂于江流間,水流激石,其聲彭彭。舟行迂曲,東趣西避,令人毛骨具凜。申刻,歷五險灘,無恙。使船與長送官船,各具清安道喜?!盵3]29水灘中的石頭散亂在水中,橫豎高低大小不一,水勢又急速。船過時迂回曲折,要快速地避開,令人覺得毛骨悚然。相比較李文馥對沿途自然景觀的詳細記錄,范慎遹、阮述因為走的是海路,只是偶爾記錄到沿途的風景。從廣東至香港的路上,因遇到“風水皆逆、波濤溝湧”,使團都感到“人多嘔吐,竟夕不能寐”,使人疲憊不堪。第二天,“天色陰晴,逆風稍退”,他們才注意到沿途的風景:“東南望見遙山一條,隱在云霧中。午牌至澳門洋分,西望馬羔山,東望萬山,舟行當中,頗覺平穩(wěn)?!盵9]181
除自然景觀外,使臣也際遇眾多名勝古跡。李文馥的日記詳細記錄了所到之地的寺廟庵觀,且均會停留并準備祝文和貢品祭祀,甚至還記錄了廟觀的特點及與其相關(guān)的故事。如過橫縣伏波廟時記錄如下:“廟在江之右岸,樹木陰森。自津次歷級而上,門外有二石獅,左右有鐘鼓樓,二力士像。再進,有左右廊,廟正中極其壯麗,深處奉伏波神像,木像魁偉,戎裝甲胄,一望凜然。廟中扁額所題,如‘東漢一人銅柱高勛’等字。廟后有馬少爺祠,伏波之子也。凡祭祀禮用羹獻,詢神所好也。又津次有一木段,腰圍約二尺,長六尺許,經(jīng)已斷伐器有似棺木者。木最靈,江流不轉(zhuǎn),人有犯之者,立死。相傳伏波南來時,見鐵木酷愛之,令斷為棺,以為身后之用。適至北還,帶將不便,仍棄之。其后木亦隨而北流,直至廟前而止。凡行船過此,錢紙以禱。”[3]27-28李文馥對伏波廟廟前、廟中、廟后進行了全方位的詳細描寫,甚至還記錄了廟外據(jù)說與馬援有關(guān)的一段木頭的民間傳說。在岳州,李文馥描寫了岳陽樓:“西門有岳陽樓三層。上層奉呂仙,扁浪吟飛過,樓外湖山者多。下層扁刻范文正記文。樓左有仙梅亭,又有岳武穆殿,規(guī)制宏麗。旁塑秦檜夫妻、萬(俟)卨,各對跪受勘?!盵3]57在武昌也留下了對黃鶴樓的記錄:“……制極壯麗。傳是費祎騎鶴升天之處,即寉浩(崔顥)題詩、李白擱筆故事。樓中一層奉費公吹笛騎鶴像,二層奉呂仙像,后有仙棗亭,棗根猶存,又有睡仙亭,奉呂仙睡化臥像。登之者,一望暢然,清風入骨,其繁華都會之盛,真為大觀云?!盵3]60李文馥的這些描述再現(xiàn)了岳陽樓、黃鶴樓的結(jié)構(gòu),尤其是大火之前的黃鶴樓。同時,還附上岳陽樓對聯(lián)、呂仙亭聯(lián)、黃鶴樓諸聯(lián)、睡仙亭對聯(lián)。他記錄的岳陽樓對聯(lián)、呂仙亭聯(lián)在如今的岳陽樓已經(jīng)消失,有些也不見于《岳陽樓志》《岳陽樓詩文》,足見其價值。
每到一個城鎮(zhèn),李文馥都會記錄其歷史沿革或特點。如對寧明城的記錄:“按:寧明州,唐為思明,宋隸永平,元改縣州同此。思明路,明又改思明府,清改寧明州,屬太平府。州城臨江,西門前有銅柱,東有水月庵,南有太子井。屋舍頗稠,船艘亦聚集。自南關(guān)至此,可稱為小小都會。城距府蒞一百二十里。江口上流,從本國諒(山)省之安博、祿平州來,曲折縈回二十余里,至眙州合乎漓江,是則左江。云太子井,或云元太子南侵時戰(zhàn)敗,因渴掘井得泉,故名?!盵3]16李文馥不僅記下了寧明城各朝代的名字和行政級別,還特別指出其地理位置與越南諒山省安博州、祿平州接壤,其特點是西門有銅柱,東有水月庵,屋舍較多,人員密集,從南關(guān)至此可算是一個小小的都會。對于長沙,他是這樣記錄的:“按:長沙府,屬貢荊州之域,旁有小星曰長沙星。漢曰長沙,晉曰湘州,唐潭州,宋武安,元天商,明長沙,清因之。是為湖南省城,內(nèi)亭臺寺觀甚多。南門街有賈誼廟,即故宅處,扁題‘忠謀遠略’,后奉屈原像,扁‘獨醒堂’。城北有關(guān)公廟,即公與黃忠交戰(zhàn)故處。江中洲有岳麓山,上有書院,宋理宗時,扁曰‘岳麓書院’,又有道鄉(xiāng)臺,即宋鄒浩夜訪僧處,又有四箴亭,石刻程子四箴。江山奇景,為南楚大觀云。又有橫渡過洲者,不用錢,號為義渡,橫扁一義渡亭,岸左右雨山,號為兩龍爭珠?!盵3]54-55李文馥對長沙的描寫甚為詳細,包括地理位置、歷代的稱呼,同時還講述了長沙城內(nèi)的亭臺寺觀等人文景觀,并感嘆其奇景為“南楚大觀”。
同是描述城鎮(zhèn),四十年后范慎遹、阮述等人帶給我們的卻是完全不同的感覺。他們在出使途中停留香港、上海和天津,對三個城市均有記錄。范慎遹、阮述是這樣描述香港的:
“是處重巒疊嶂,一海中一島耳。自英國人管轄四十余年,撮擇其中最高山者,設庯開商,分為上中下三環(huán),樓臺參差,道路平潔,真一都會也?!毕愀凵椒瀛h(huán)繞,被英國人分成三環(huán),是一個通商的大城市。而上海則比香港還勝數(shù)倍:“是處屬江蘇省,有上??h衙在此??h之東北,有沙土新培一頃(由沿江岸而邊海)……車馬往來,商船湊集,道路整潔。”[9]191-192如果香港、上海在他們眼中是一個極為熱鬧的都市,但天津卻不是:“城有二重,磚城之外又有土城……城之內(nèi)外民戶商庯雜居,道路不甚平潔?!盵9]196天津城外是土城,居民和商戶混雜而居,而且與香港、上海不同,天津的道路不太平整干凈。可見,當時的天津人員復雜,經(jīng)濟、市容市貌也沒有其他兩個城市好。
總之,通過三部日記的內(nèi)容,依著“跳出中國而又反觀中國”的觀測點,我們對近代以來至中越藩屬關(guān)系結(jié)束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社會有了較為系統(tǒng)的了解。我們發(fā)現(xiàn)三部日記內(nèi)容豐富,材料翔實,透過日記,我們了解了使臣視野下與宮廷相關(guān)且難得一見的記錄;感受到了使臣眼中中華壯美雄奇的自然景觀與歷史悠久的人文景觀;看到了近代以來西方勢力對中國社會的入侵及在此背景下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西化的軍事訓練;看到了使臣對晚清時期城鎮(zhèn)情況的記錄,包括城鎮(zhèn)的歷史沿革,都市的景觀,甚至看到了重重壓迫下人民生活的苦困。
注釋:
①除邦交外(前往北京),越南亦會因公務而派使團前往兩廣、云南,或者去廣東、香港采購貨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