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梁俊琦繪圖
原典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注釋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世間許多看上去很有用處的東西,往往不容易去駕馭而為己用;有些看上去沒什么用途的東西,往往還可以借助它而為己發(fā)揮作用。利用看上去沒有用途的東西,并不是我會被別人愚弄擺布,而是我要支配別人。用到兵法上,是說兵家要善于抓住一切機會,甚至是看上去沒什么用處的東西,努力爭取主動,壯大自己,把不利轉(zhuǎn)為有利,最后反敗為勝。那時就不是我求助于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于我了。
故事
死諸葛亮嚇走活司馬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六次出兵攻魏,其對手司馬懿只是隔河堅守,所有的人都緊張地注視著司馬懿。他先拆開諸葛亮的信,信中諸葛亮罵他身為將帥,貪生怕死,與膽小的女人無二。司馬懿看罷,心中大怒,但表面上依然裝作若無其事,并微笑著打開了盒子。令他怒火中燒的是,盒子里面竟然是一些女人的頭巾、服裝之類的東西。
眾將們見主帥被諸葛亮如此侮辱,紛紛要求殺掉來使,立即出兵與諸葛亮決一死戰(zhàn)。但司馬懿依然故作淡定,僅用孔子的一句格言做了回答:“小不忍,則亂大謀。”他非但不斬諸葛亮的來使,反而盛宴相待。吃喝之間,司馬懿避而不談戰(zhàn)事,只是詢問諸葛亮的飲食、睡眠等瑣事。
送走來使后,司馬懿對周圍部下說:“諸葛亮用的是激將計,我們絕不可上當(dāng)?,F(xiàn)在諸葛亮處境艱難,軍政負擔(dān)過重,寢食不安。我相信他活不了多久,汝等好好準(zhǔn)備著,一旦死訊傳來,我們馬上出戰(zhàn)。”
魏軍繼續(xù)堅守于牢固的工事之中,諸葛亮非常惱火。這次出兵拖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一百多天了。白天,諸葛亮與眾將商議下一步作戰(zhàn)計劃,夜里又整夜不眠地思考如何打敗司馬懿。過度操勞使他身染重病,口吐鮮血,最后病死。蜀軍將士悲痛萬分,他們想立即為丞相辦喪。但楊儀和姜維依照諸葛亮臨終所授計策告訴眾人,先不要發(fā)喪。他們把諸葛亮殯殮入棺,然后率領(lǐng)蜀軍啟程返回漢中。
第二天清晨,司馬懿得到消息,說諸葛亮已死,蜀軍已撤,他立即率領(lǐng)大軍離開據(jù)點,前去追擊蜀軍。半路上,他登上一座小山眺望遠處的蜀軍。只見蜀軍軍容整齊,旌旗招展,猶如諸葛亮在世時那樣。司馬懿頓時懷疑諸葛亮沒有死,這可能是誘兵之計。但在眾將催促之下他只得繼續(xù)追趕。沒過多久,蜀軍聽得一聲信號響,立即停止了前進,掉頭像是準(zhǔn)備迎擊隨之而來的魏軍。這全都是依照諸葛亮之計行事的。就在司馬懿心中升起新的疑問時,樹林中閃現(xiàn)出蜀軍帥旗,旗下眾將簇擁一輛小車,車上端坐之人正是據(jù)傳已死的諸葛亮。司馬懿一見這種情景,立即下令全軍撤退,蜀軍也馬上起程回師。直到回到安全地帶,蜀軍才打起白幡為丞相發(fā)喪。直到這時,司馬懿才相信諸葛亮真的死了,車上坐的諸葛亮只是木頭人而已,司馬懿再想去追,但蜀軍早沒了蹤影。
魏將都為失去一個消滅蜀軍的大好時機而懊喪不已,司馬懿嘆道:“楊儀用兵之道大有諸葛亮之遺風(fēng),死諸葛亮借楊儀之身還了魂。我是上了‘借尸還魂之計的當(dāng)了?!?/p>
(摘自《三十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