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廣財
“比例尺”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是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一個典型范例。本節(jié)課,教師要通過比例尺在生活中的應用,把握比例尺的內涵——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認識兩種不同的比例尺——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比例尺的內涵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學生在學習時,對于比例尺的本質——比例尺是一個比,往往容易因為名稱的誤導產生歧義,對比例尺的規(guī)定形式——前項或后項為1理解不透徹而產生計算上的錯誤,都是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關注的方面。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比例尺產生的必要性,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比例尺產生的過程和探究比例尺應用的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難點: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熟練解答與比例尺有關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親近你我
師:同學們好,第一次見面,誰來說說你喜歡怎樣的數學老師?
生:我喜歡的老師是……
師:同學們喜歡幽默、知識淵博的老師,我努力做到這些。
師:其實,我來到這里感覺就像回到家一樣,心里特別開心,因為前兩年老師也來這里上課,知道你們的表現用一個字概括就是“棒”,兩個字就是“很棒”,三個字就是“特別棒”,而且還特別熱情。
(學生鼓掌歡迎)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聊天拉近師生距離,減少陌生感,在表揚學生的同時,讓學生以輕松的心態(tài)學習,讓課堂氛圍更濃厚。
二、引入新知,初步感知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
師:我是從贛縣區(qū)過來的,從贛縣到我們贛州距離大約有10 km,老師從贛縣開車到這里大約花了20分鐘。
師:可是有一只小螞蟻也從贛縣爬到了贛州,卻只花了3秒,你猜:這是怎么回事?
生:它是在地圖上爬的。
師:是這樣嗎?同學們真聰明。
師:老師走的是贛縣到贛州的實際距離,而螞蟻爬的是地圖上贛縣到贛州的圖上距離。
(教師出示課件1,略)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生活實際情境導入新課,同樣的路線教師從贛縣到贛州需要20分鐘,而螞蟻從贛縣爬到贛州只爬了3秒,所花時間大不相同,引發(fā)知識沖突,聚焦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探究新知,合作學習
1.畫圖感知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
(教師出示課件2,讓學生想象10 km有多長)
師:你能在紙上把它畫下來嗎?
師:能按實際距離畫嗎?
生:不能。
師:但如果一定要畫出來,那怎么辦?
生:把它縮小。
師:“它”指的是什么?
生:實際距離。
師:你們是這樣想的嗎?你想用多少cm來表示實際距離10 km呢?請同學們試著畫畫。
師:畫好了嗎?誰愿意來把自己的畫法展示出來?
(教師根據學生所畫的圖形,概括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定義,在圖上畫一條線段,線段的長度就是圖上距離,表示實際的距離就是10 km)
師:你們是不是都像這個同學一樣,在紙上畫一條線段來表示實際距離。
生:是。
師:你們真聰明,利用不同的圖上距離把實際距離10 km畫在了一張小小的紙上。
【設計意圖】教師讓學生動手操作,畫圖感知,著重引導學生理解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加深對比例尺知識的理解。
2.深入理解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師:我今天有幸來到贛州,課后老師想去游覽一下附近的景點,感受一下我們的宋城文化,你們愿意做老師的小導游嗎?
師:老師剛剛查閱了濱江二小附近的幾個景點,在地圖上是這樣標注的。
(教師出示課件3,略)
師:為了便于同學們觀察,大家每人手里都有一張這樣的地圖,你們知道這些地方嗎?你們能幫老師測量出從濱江二小到這些景點的圖上距離嗎?
師:我們一起看看,它們對應的實際距離分別是多少?
師:通過地圖,大家找到了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那你根據每一組對應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用什么樣的問題可以研究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關系呢?
(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兩者的關系——比)
師:我們今天就用比的知識來研究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關系。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結合具體情境,由學生所熟悉的附近景點出發(fā),引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這個知識點,出示地圖,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學習比例尺
師:現在我們來分組,第一組完成第一組數據,第二組完成第二組數據,第三組完成第三組數據。請同學們分別求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并化成最簡整數比。
(學生匯報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
師(出示表格,略):下面請大家仔細觀察這個表格,你們有什么發(fā)現?
生:化簡后都是圖上1 cm相當于實際的1 km。
師:那么我們就說這幅地圖的實際距離是按照1比100 000縮小的,那么1比100 000就是這幅圖的比例尺。比例尺1比100 000也可以寫成另外一種形式——分數形式。
4.出示課題,歸納定義
師: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的內容——比例尺。
師:我們不知不覺地就用舊知識解決了新問題,大家仔細回憶一下,究竟什么是比例尺呢?
生: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叫作這幅圖的比例尺。
生:比例尺也就是比,是指在繪圖時的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
師(出示比例尺圖片):現在我們看看這個比例尺,你能按照誰是誰的幾分之幾,或誰是誰的幾倍來說說它表示的實際意義嗎?
……
師:是啊,如果我們確定了一幅圖的比例尺,就能知道這幅圖的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之間的倍比關系。
【設計意圖】教師注重“以舊引新”,用已知的知識去探究未知的知識。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引導學生學會思考、解決問題。學生利用自己的探究方法,進一步認識比例尺有大有小,讓學生打開思路,多角度地思考比例尺的意義。教師結合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感受比例尺的作用。
5.數值比例尺與線段比例尺
師(出示比例尺圖片):你能讀出這些圖的比例尺并說出其意義嗎?
師:這些圖的比例尺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這些圖的比例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你發(fā)現了嗎?
生:這些圖的比例尺的前項都是1。
師:是的,為了方便,比例尺一般寫成前項或后項是1的形式,在計算時單位要統(tǒng)一。
師:那你們知道100 000 000 cm到底有多長?如果用m作單位是多少?化成km呢?
生:1000 000m,1000 km。
師:說說轉化過程。
生:這幅比例尺圖上的1 cm表示的實際距離是1000 km,那么這種關系我們還可以更形象地用線段圖表示出來。
(教師出示課件4,略)
師:圖上的每條線段表示1 cm,你能看懂這個比例尺嗎?
(學生同桌交流,教師借機在黑板上畫)
師:誰愿意來說說?
生:圖上1 cm表示實際距離是10 km。
生:圖上2 cm表示實際距離是20 km。
(教師請學生到黑板上指指,強調對應)
師:像這種比例尺,我們把它叫作線段比例尺,它是比例尺的另外一種形式,剛才用數字表示的比例尺叫作數值比例尺。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兩種比例尺,有什么區(qū)別?
生:樣子不同。
生:數值比例尺要統(tǒng)一單位,線段比例尺不用統(tǒng)一單位。
師:這兩種比例尺雖然形式不同,但表示的都是誰和誰之間的關系呢?
生: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設計意圖】教師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fā)現比例尺的另一種形式——線段比例尺,進一步理解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的意義,以及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的轉換形式,激發(fā)學生求知欲。
四、應用新知,拓展延伸
師:既然我們已經認識了比例尺,那么你們會不會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師(出示例題):誰愿意大聲地把題目讀一遍?
生:一種精密螺釘的長是1 mm,在圖紙上的長是1.5 cm,這幅圖紙的比例尺是多少?
師:同學們會做嗎?誰能到黑板上寫寫?
……
師:我們再觀察下,這個比例尺和我們前面學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學的比例尺的后項比前項大,而現在的比例尺后項比前項小,也就是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大。
師:同學們都看出來了,說明這個比例尺是把實際距離怎么樣了?
生:擴大了。
師:是的,在畫平面圖形時,有的時候物體太小,我們就要把它擴大后再畫在圖上,就要用上這種放大的比例尺。
師:看來比例尺不僅可以把實際距離放大,也可以把實際距離縮小。
師:在繪制地圖和其他平面圖形的時候,要把實際距離按一定的比縮小或擴大,再畫在圖紙上,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比例尺。
……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著重體現實用性,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轉化問題、全面思考問題的學習習慣。
五、課堂小結,畫龍點睛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學到了什么?
生:我懂得了如何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生:我學到了比例尺分為線段比例尺和數值比例尺。
生:我知道了比例尺就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
生:我知道了比例尺是表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關系。
生:我還知道了有的時候圖上距離大于實際距離,有的時候圖上距離小于實際距離。
師:同學們真棒,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學會了什么是比例尺,懂得了運用比例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老師希望大家課后能發(fā)現更多有關比例尺的知識。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整理、概括本節(jié)課的知識,讓學生對比生活中的比例尺,要求一幅圖的比例尺,就要先確定圖上距離和對應的實際距離,既教會了學生回顧整理知識的方法,又提升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讓學生會想、會說、會用,形成自己的知識鏈。
附:板書設計
【教學思考】
這節(jié)課教師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整堂課教師構造師生間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努力營造和諧、平等、輕松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處于開放的活動狀態(tài)中。教師對學生的新發(fā)現及時給予肯定,細心呵護,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自主活動的平臺,使學生經歷猜想、探索、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探究,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較好地掌握了比例尺知識,對比例尺也有了多角度的認識,對其應用價值也得到體驗。
教學中,教師由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比例尺知識,以學生身邊生活實例為基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建立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教師通過大量的對話式提問、小組合作活動進行教學,加強師生、生生的交流與合作,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在教學數值比例尺后,教師又引導學生學習線段比例尺,讓學生認識到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從而對比例尺知識有更深的認識,為后面的有關比例尺的計算問題做了很好的鋪墊。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qū)三溪中心小學)
投稿郵箱:40595670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