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忞
如果你曾到訪過位于巴黎植物園內(nèi)的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肯定會對當中以動物標本呈現(xiàn)物種演變過程的大進化館印象深刻,而現(xiàn)在一場以礦物為主角,見證了地球演變的神秘課題展覽——Pierres Precieuses(寶石)展覽——正在此舉行。從礦物、寶石到珠寶的美妙過程,在展覽中有著極富趣味的表現(xiàn):它們是如何經(jīng)由時間與自然的神奇力量而誕生,又是如何在時代的影響與人類的創(chuàng)作下綻放光彩的……
早在四年前,Van Cleef&ArDles就與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合作了名為“寶石的藝術與科學”的展覽,這個相同的概念在今年的這個展覽中有了更深入的挖掘。第一部分從地質(zhì)生成原理、時間維度的視角講述了不同礦物生成的原因:以紅寶石為主題的第一展柜內(nèi)同時陳列著與大理石伴生的紅寶石礦石以及Van Cleef&Arpels的紅寶石胸針,從視覺上展現(xiàn)了自原石晶體到藝術作品的抽象過程;一組以地球的歷史為軸的壁板上,分別用隕石、鉆石、多樣寶石等生成的時間標注出地質(zhì)的演變,使得這一浩瀚的演變歷程瞬間立體生動了起來。而為了揭開影響礦物生成的七大原因,第二部分用多達36個展柜并列展示同一種類的晶體、貴金屬與相應的珠寶,同時在空間上使用冷、暖色調(diào)漸變的視覺分割,像因氣壓、溫度、礦液影響生成的晶體部分以暖色烘托。而因水、氧氣、生命乃至變質(zhì)作用而生成的部分,則從深邃的冷色調(diào)逐漸轉(zhuǎn)為明亮的背景,令觀者在感受自然生成的神秘美感之余,對不同材質(zhì)使用相應工藝的珠寶、藝術作品產(chǎn)生一些思考。
展覽另一有趣之處,是從對展品的觀察中找尋時代對科學、美學領域融會貫通的影響。例如,1659年奧爾西尼家族成員贈予紅衣主教Mazarin的大理石長桌上,精湛的嵌花工藝令青金石、母貝等材質(zhì)化作鳥雀飛蝶與花束,其栩栩如生的姿態(tài),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Van Cleef&Arpels一件來自1938年的矢車菊花束胸針:前者誕生于對華麗裝飾與生動形態(tài)極致推崇的巴洛克藝術時期,后者在經(jīng)歷了裝飾主義藝術風潮后重回對大自然的寫實再造。而奠定了晶體分類理論的法國晶體、礦物學家Rene Just Hauy,其收藏的金綠柱石、海藍寶石、祖母綠礦物標本,與珠寶匠JeanVendome打造的“碧璽樹”從色彩、形態(tài)上無不相互輝映,而這在你了解了Vendome是最早使用天然礦物創(chuàng)作珠寶的藝術家后便更有一番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