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和煦時光》創(chuàng)作于2019年,是專門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暨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而創(chuàng)作的主題性繪畫作品,被評為“獲獎提名作品”。它不僅是對我個人繪畫成績的一次檢驗,也是我為探索“寫實油畫如何在中國當下語境中體現時代風貌”而交出的答卷,更是我對新中國七十周年華誕的禮贊。
從平凡而簡單的都市生活情境中尋找能夠與當下社會所提倡的各種理念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方式是我一直以來的目標。雖然這類主題性油畫創(chuàng)作在全國范圍內不在少數,但如何從題材的選擇到作品的構思乃至最終呈現,都保持自身的獨特性,一直是我在努力思考的。現在,我就將這幅作品的構思、創(chuàng)作過程做一個梳理。
創(chuàng)作前期的構思和想象是十分重要的。在構思《和煦時光》前,我就已經確定了想要完成的畫面,其效果必須是光線明亮、色調溫暖且和諧的。郭潤文老師有一幅畫逆光的肖像作品,畫面中彌漫的光線溫馨又平和,正是我希望達到的效果。這樣,作品的基本調子就確定了,當然這只是初期的一種模糊而又抽象的畫面,沒有具體的人物組合,也沒有具體的敘事情境,想象力在這一階段發(fā)揮了作用。在我的前期構想中,這幅作品肯定是寫實的,既要在一定程度上延續(xù)自己的風格,又要在這個基礎上于畫面節(jié)奏與細節(jié)的松弛方面實現突破。創(chuàng)作手法這部分對我來說是駕輕就熟的,描繪室內場景也一直是我的強項,這一點優(yōu)勢一定要發(fā)揮出來。
有了前期的思路后,我便開始著手草圖的繪制。在這個階段,我盡可能地發(fā)揮想象,雖然天馬行空,但內心始終受到一道光的指引,未偏離構思好的原有軌道。這時,隨手勾勒的草圖開始一幅幅呈現出來。這是個不斷否定與肯定的過程,有些靈光一現的草圖往往因不符合一開始的思路而不得不舍棄。在腦海與筆尖的來回碰撞之下,構圖的雛形開始顯現。景深太大的構圖場景被否定,我轉而采取平穩(wěn)的古典式構圖。為了讓光線均勻地充盈在整個空間之中,人物設定也由原來構思的兩人變成多人物的組合方式。
在構思時,我習慣先繪制草圖。我不依賴圖片資料,而是依靠想象繪制完成黑白草圖和色彩草圖。待到畫面的構圖基本確定后,我再根據構圖尋找合適的人物和場景進行拍攝。如此反復地構思、調整,構圖才最終確立,并將此畫確定為一幅由六個人物組成、溫馨而富有家庭情境的主題性作品。
接下來便進入到正式的創(chuàng)作中,雖然一切似乎都準備得很充分,但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卻不那么一帆風順。畫中人物的形象有很大調整,而且?guī)缀跛械娜宋锒急桓膭舆^一遍,與原來草圖中的人物很不一樣。比如,畫中老人的位置原來是一個年輕人。在畫的過程中我總覺得畫面的氣息顯得單薄,不夠豐滿,因而決定將原來的青年改成了老人。男女老幼的人物關系組合,不僅豐富了畫面的內涵,也符合我們的傳統(tǒng)家庭觀念。這個老人的形象一定要符合畫面的氣質。這時,我想起在居住的小區(qū)里遇到過的一位大爺,他氣質儒雅、面孔慈祥,蓄著白胡子,很符合畫面的氣質。后來,我經過打探、尋找得知他是一位老中醫(yī),他也欣然同意給我做模特,我們因此成為忘年交。
在畫面的中心位置,坐在高凳上的是我兒子。他在工作室的窗前畫畫、搭積木、擺模型,我則在一旁畫畫,有時回頭看看他,總會莫名地被他小小的背影所打動。他玩得很專注,卻有些孤單。兒童的成長是需要伙伴的,他應該和小伙伴們一塊玩才有意思。這是《和煦時光》的創(chuàng)作初衷,也使我開始以父親的角色來思考家庭的概念和內涵。這是我以前沒想過的問題。
搭積木這一游戲活動是畫面的主要情節(jié)。從構圖上看,全畫人物可以分為兩組。位于畫面中心偏左側的為一組,由正在歌唱的男人(即本人)和一老一小三個人物組成,其中視覺重心就落在老人與小孩搭積木的位置。這是畫面豎軸線的黃金分割位置,是畫面的核心,起到著聯系畫面右邊另外一組人物的作用。畫面右邊是一個女人和兩個小女孩的組合,其中一位小女孩位于畫面后方,與前景小孩的背影形成了相互呼應的關系,而右邊的母女則通過母親手勢的指引將觀眾的視線又帶回到左邊的畫面中心處,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因此,分割線的位置為全畫之關鍵樞紐。
選擇什么樣的積木是至關重要的。我兒子有很多積木,建筑類的、機械類的。我嘗試將不同的積木模型放在畫中,但總感覺色彩過于零碎、不夠整體,便選用了他搭建過的天安門模型。模型上醒目的紅色在老人與小孩之間很合適,而且天安門所傳達出來的意象也更加符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的主題,整幅畫面因而也擁有了更為深刻的意義。畫中的天安門模型既體現了家庭的溫馨,又通過隱喻的手法將這種家庭小溫情升華到共筑美好家園的大情懷之中。以小見大,從“小家”到“大家”的主體思想成為這幅畫要表達的核心價值。有了這個意象的支撐,其意義也隨之提升,我的創(chuàng)作動力與激情也隨之高漲。
就像前文提及過的那樣,我希望能創(chuàng)作一幅表現逆光的作品。我癡迷于逆光作品中那種剪影式的明暗關系和豐富微妙的色彩關系,也很想在這幅作品中表現出來這種光線效果。為此,我大膽地處理了背景窗戶外的景觀,利用留白的方式來加強光感,使得在這塊光幕下的兩個人物的邊緣呈現出虛化的狀態(tài),同時和其他部分形成虛實對比,使畫面充滿戲劇性,提升了畫面的格調與意境。與傳統(tǒng)側面光源強調的體積感不同,作品中的人物處理由于逆光的原因呈現出扁平化的特征。同時,我借鑒了新工筆畫的語言,使畫面溫暖明亮,典雅和諧。
《和煦時光》描繪的是充滿溫情的平凡生活中的一幕場景,是我將生活理想化和浪漫化的結果,寓意著新生活的美好,體現了我的生活態(tài)度和藝術創(chuàng)作理念。我希望用我手中的畫筆來展現人性的光輝和那些平凡而又偉大的瞬間。畫中的場景、人物動作,包括搭積木這一活動都是真實的,是一種真情流露,只是未發(fā)生在同一時間、空間而已。我將這些多種時空下的片段收集起來,通過構思,再運用寫實油畫的創(chuàng)作手法凝結成了一幅具有文學性的理想化生活場景。畫面中的內容既是我對生活的感悟與提煉,同時又體現出特定的時代氣息。這是我在主題繪畫創(chuàng)作中一直提倡的“情與境的交融”和“以情入境”的創(chuàng)作方式,也是我探索傳統(tǒng)油畫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的具體呈現。
這幅畫從開筆到完成歷時四個多月,直到送交“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廣東省美術作品展覽”的前一天才停筆。精益求精是我對待作品一以貫之的態(tài)度。在展覽期間,我還專門在廣東美術館展廳內對本畫做過一些改動。不過即便如此,我也感到畫面中還有許多不如意的地方,只得留待今后繼續(xù)調整了。
謝郴安,廣州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