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潔 于松梅
(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遼寧大連 116029)
孤獨癥是兒童發(fā)育早期的一種神經發(fā)育障礙,表現為“持續(xù)性的、相互的社會溝通及社會交往損害”和“限制性的、重復的行為模式”兩大核心障礙特征,嚴重限制個體的日常功能。[1]依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近五年發(fā)布的數據,孤獨癥兒童發(fā)病率從2016年的1/68到2018年的1/59,再到2020年的1/54,顯示出逐年增加趨勢。[2]我國研究者2020年報道6-12歲學齡孤獨癥兒童估計患病率為0.7%,患病人數約70-100萬,[3]很顯見孤獨癥是一個龐大且不容忽視的弱勢群體。孤獨癥群體的生存與發(fā)展品質關乎每個孤獨癥個體家庭的福祉,也是整個社會必然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促進和保障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是整個社會保障殘疾人合法權利應盡的職責,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在其中發(fā)揮著重要功能。無障礙環(huán)境不僅包括便利殘疾人安全通行的物理環(huán)境與設施(如坡道、盲道、電梯等),也包括信息獲取與交流的無障礙(如影視字幕與解說、手語與盲文、符號標識)。由于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不只針對殘疾人,也有益于老年人、婦女兒童和其他社會成員特殊需求的滿足,它承載的是人道主義的關懷,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因此,無障礙也將必然體現在人類的思想和情感的人文精神之中,有“愛”方能無“礙”!
眾所周知,孤獨癥兒童除了前述的兩大核心障礙外,多數患兒還對周圍環(huán)境表現過度敏感,無法忍受環(huán)境中的超限刺激。身處其中會導致孤獨癥個體高度焦慮,甚至出現情緒崩潰的行為,使他們無法適應現實社會。那么,對于孤獨癥個體而言,無障礙又意味著什么?怎樣的環(huán)境才算是對孤獨癥的無障礙?如何為孤獨癥群體創(chuàng)建無障礙的環(huán)境?本文將結合孤獨癥者的障礙特點,闡述孤獨癥友好的無障礙環(huán)境所具有的特征,探討構建孤獨癥友好的無障礙環(huán)境需要考慮的因素,為孤獨癥人士平等參與社會生活提供心理和環(huán)境支持。
(一)舒適與安全性。對于孤獨癥人士來說,物理環(huán)境中的障礙并非指行動、通行上的阻礙,更可能是環(huán)境中的刺激過于強烈,使其感覺超載而不堪重負,產生過高的心理焦慮。故而,友好的無障礙環(huán)境應是安全舒適的,能夠滿足孤獨癥個體特殊的“感官敏感”需求的適宜空間。過度嘈雜、擁擠、閃亮、氣味混雜的環(huán)境,都易促使孤獨癥個體無法應對這些強烈的感覺輸入,導致對環(huán)境產生焦慮和退縮行為。孤獨癥個體只有在內心感受到安全、輕松自在的情緒狀態(tài)下,才有可能促進他們對于物理環(huán)境的訪問、探索及使用。
(二)可視性。大多數的孤獨癥人士依賴聽覺通道加工口語信息的能力較弱,對視覺信息的理解和加工則表現出明顯優(yōu)勢。因此,友好的無障礙環(huán)境必須借力順勢而為,發(fā)揮孤獨癥者的強項,在環(huán)境中合理利用顏色和圖案進行視覺澄清,傳遞視覺化信息,給予視覺性提示支持。比如,使用沙漏提示時間,用LED屏滾動文字信息,使用實物、照片、圖片、符號標識、流程圖等,幫助孤獨癥人士達成對周圍環(huán)境信息的理解。同樣,日程表也是充分利用了孤獨癥人士比較執(zhí)著于固定順序的特點,從而實現了對其日常生活的組織規(guī)劃,通過增加環(huán)境可預見性的特征,幫助孤獨癥人士減少情緒焦慮。
(三)人文性。友好的無障礙環(huán)境應體現人文性,能使環(huán)境中的個體彼此感到理解、尊重和接納,具有歸屬感和幸福感。即使孤獨癥人士的種種問題行為有時會影響、干擾到他人,但是人們如果能意識到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很有可能是其障礙所致,而非他本心所愿,就能對他給予更多的包容與理解,進而順應他的獨特特質而予以尊重和接納。友好的無障礙環(huán)境自然也應體現人們態(tài)度上友善,摘掉有色眼鏡,真正把孤獨癥人士作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份子,從內心深處理解和接納他們,為孤獨癥融入社會環(huán)境創(chuàng)建寶貴的文化心理氛圍。在理解、尊重與接納的前提下,孤獨癥人士就會迸發(fā)出歸屬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他們的生存質量。
(四)教育性。友好的無障礙環(huán)境應對個體具有潛在的教育意義。學校環(huán)境是兒童重要的教育資源,常被當作潛在課程,被譽為兒童的第三任教師,它對兒童的道德情操、思想品德、學習習慣等素質的養(yǎng)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教室環(huán)境中,墻面背景可以裝飾成一棵大樹,樹上面貼滿了全班兒童的照片,記載著同學們一起歡樂活動、相互協助的精彩瞬間,讓孤獨癥兒童意識到自己是這個班級的小主人,增強他的主體意識和集體意識,并學習如何融入班集體。
(一)感覺品質。眾所周知,孤獨癥在對刺激的感知和加工處理方面通常存在功能性障礙,具有感知覺異常的特性。因此,學校的空間布局設計應以改善孤獨癥學生的感覺品質為原則。有研究顯示,聲學是感覺環(huán)境中對孤獨癥行為產生最大影響的因素。依據感官設計原理,整個學??蓜澐譃楦吒杏X刺激區(qū)、低感覺刺激區(qū)和過渡區(qū)等不同區(qū)域。[4]其中,音樂教室、藝術館、餐廳、行政辦公區(qū)、洗手間等人員出入相對密集和嘈雜的區(qū)域為高感覺刺激區(qū);教室、圖書館、治療室等區(qū)域為低感覺刺激區(qū);高感覺刺激區(qū)與低感覺刺激區(qū)之間的區(qū)域則為過渡區(qū),如操場、感覺統(tǒng)合訓練室等,在此實現不同環(huán)境之間的轉換。學校在考慮為特殊學生(包括孤獨癥學生)選定資源中心時,需要關注噪音等環(huán)境刺激對于孤獨癥個體的干擾影響,盡量選擇低感覺刺激區(qū)域而避開高感覺刺激區(qū),并可便利地直通過渡區(qū),為接下來的課程或環(huán)境轉換、情緒調整做好心理準備。在減少環(huán)境噪音方面,學??梢赃m當采取降低鈴聲音量,或將鈴聲換成孤獨癥兒童喜歡的音樂,或者設置提示系統(tǒng),每當快下課打鈴時,提前告知孤獨癥兒童帶上耳機以避免聲音的襲擾。
(二)通行空間。孤獨癥個體對于事物發(fā)展的可預見有強烈的需求,對于偶然的、超出計劃的事情的處理則是一項莫大的挑戰(zhàn)。這些突發(fā)事情在學校中會經常發(fā)生,如操場、食堂、走廊、出入口等不同環(huán)境,由于人員相對聚集擁擠、活動自由、約束較少,一定程度上會給孤獨癥學生的學校適應造成困難。這是因為孤獨癥兒童對人員擁擠高度敏感,對不可預期的變化會不知所措,從而產生巨大的緊張焦慮。[5]為此,他們非常渴求可以感到舒適的寬敞空間。在學校環(huán)境中,建筑的通行空間及通達程度是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因素。
對于孤獨癥兒童而言,操場象征著“自由的領地”,是必不可少的場所之一。孤獨癥兒童在此不僅可以釋放壓力,緩解挫敗和沮喪感,而且還可滿足他們對于寬敞空間的需求和渴望。學??蓪⒉賵鲞M一步劃分不同的區(qū)域,避免學生間發(fā)生沖突和意外事故;也可為孤獨癥兒童專門設定一個特定區(qū)域,以避免他接觸過多的人,降低其焦慮感。操場的位置盡量要考慮建在學校的中心位置,方便從不同場所都可便利地通往操場。一旦孤獨癥兒童感到壓力、緊張和焦慮時,即可快速離開教室到達他所需要的外部空曠場地,釋放壓力,緩解緊張和焦慮。此外,教室鄰近的班級需要協商共用的走廊空間,以避免出現過度擁擠和通行堵塞的情況,盡量減少孤獨癥兒童因狹窄空間、不可避免有身體擠壓接觸而帶來的緊張困擾。融合教育環(huán)境下為特殊學生建立資源中心時,可考慮將其位置設在各種干預訓練教室之間,以縮短空間距離;資源中心也宜遠離食堂和體育活動區(qū),這樣可為孤獨癥兒童在準備進入這些嘈雜場所時,提前有一定的空間或時間上的心理準備。[6]
(三)環(huán)境組織。通常,孤獨癥學生在生活中喜歡秩序和結構,他們對環(huán)境的易讀性、可視性、結構化有明顯的需求。在學校環(huán)境中,應盡可能滿足他們的這些特殊需求,為其提供視覺支持,增強環(huán)境的結構性和條理性,以提高他們對周圍環(huán)境的理解,降低由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而引發(fā)的焦慮。例如,學??蔀楣陋毎Y學生準備特制的校園地圖,利用他們的視覺優(yōu)勢特征,采用不同顏色、圖案、標記、文字或照片等視覺線索標識教室、場館等生活重要區(qū)域,指定常用的行走路線,幫助他們順利到達學校的任何一處場地。在學習上,可將抽象的概念或活動以概念圖或視覺計劃表形式直觀具體地呈現出來;在兒童常用的物品上粘貼標簽,幫助孤獨癥兒童有效、獨立地區(qū)分物品的功能。只有當學校的環(huán)境對于孤獨癥學生是易讀的、可理解的、具有條理性的,他們才能對周圍環(huán)境充滿信任,才會自信地、主動地去做事情。
(四)安全意識。由于孤獨癥兒童有時會產生無意識的旋轉身體、搖頭晃腦等自我刺激行為,以及撞擊物體、撕咬和拉扯墻面等問題行為,因此,學校有義務保障每個學生的人身安全。如學校主要教學活動空間、疏散走道及樓梯間的陽角處均應做成切角或圓弧形;[7]室內地面的光滑程度要適宜,避免打滑摔傷;墻體也要選擇光滑、柔軟的材料包裝,避免懸掛和粘貼尖銳的物體;[8]用作區(qū)分隔斷的書架、儲物柜、屏風等家具物件既要穩(wěn)固安全,以防倒塌威脅學生安全,又要錯落有致,便于觀察孤獨癥學生的各方動向;門窗也需加裝防護網,避免學生逃離和不慎墜落等意外事件。選用安全無毒的玩教具材料供孤獨癥學生使用,避免使用尖利、細小、易碎及“三無”產品,確保玩教具的安全性。此外,急救藥品的配備、電子設備使用中的用電保護措施、消防安全和疏散、教師的戶外監(jiān)護也都不可缺少。
(五)資源中心。若把學校比作微型城市的話,那么資源中心就是孤獨癥學生的家。學校中的這個“家”,一定要安靜和舒適,確保給予孤獨癥兒童充分的安全感。如保證充足的自然光線和通風,控制適宜的溫度,維持身體的生理調節(jié)功能,使孤獨癥兒童的智力活動處于最佳狀態(tài)??臻g的背景顏色宜選用淺藍色或淺綠色,有助于孤獨癥兒童平靜心情,解除大腦疲勞。[9]配備易獲取物品、不易分心的封閉式儲存柜和開放式貨架,并利用屏風、柜子、家具布置、地面顏色、線條變化等劃分出隔間區(qū)域,確保孤獨癥兒童在不同的隔間區(qū)域內順利開展相應的活動。資源中心也是富有科技元素的地方,可充分利用輔助技術的功能,對孤獨癥兒童開展溝通、認知、社會交往等干預訓練。例如,微電腦語音溝通板或圖片溝通本可幫助兒童實現與外界的溝通;計算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運用于課堂教學,可促進孤獨癥兒童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引入機器人,可提高兒童的表情辨識能力,改善其社會交往缺乏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安排一個窄小的、安靜的空間或角落作為“安全島”,當孤獨癥兒童受到過度刺激、不知所措時,可以到“安全島”這里尋求庇護,實現鎮(zhèn)定、冷靜、平復情緒的功用。
綜上所述,無障礙環(huán)境是社會為殘疾群體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共享人類文明成果所提供的重要支持,蘊含平等、包容、友善的人文情懷。對孤獨癥友好的無障礙環(huán)境構建同樣需要人類基于理智、科學和以人為本的智慧構思,以及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