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壯海
(武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2021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xié)會議的醫(yī)藥衛(wèi)生界教育界委員時,從湖北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驚心動魄的斗爭講起,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xiàn)實結合起來”[1]。習近平總書記“‘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這一重要命題的提出,不僅為我們進一步辦好思政課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我們進一步深化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指明了方向路徑。我們應準確把握善用“大思政課”的主體,清晰理解善用“大思政課”的內涵,深刻認識善用“大思政課”的意義,有效探索善用“大思政課”的路徑,以之推動新時代思政課在守正創(chuàng)新中更好地鑄魂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這一新理念新要求提出以后,廣大思政課教師反響熱烈、行動迅速,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深入學習、深刻領會、深度踐行,特別是圍繞新時代思政課該如何“大起來”,從大視野、大格局、大胸懷、大邏輯等不同維度做了諸多有益探討,也發(fā)表了很多理論成果。
毫無疑問,思政課教師應當而且必須作為重要主體參與到善用“大思政課”的實踐中。但是,對于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命題踐行主體的理解,如果僅僅限于思政課領域,囿于思政課教師,那么,便有意無意間將這一宏大命題窄化了。近年來,圍繞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辦好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單純一條線的工作,而應該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課程體系,解決好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2];明確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3];也多次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以閎放的視野和高遠的站位,多次就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向全黨全社會提出明確要求。他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各級黨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加強領導和指導,形成黨委統(tǒng)一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地黨委書記和有關部門黨組書記要多到高校走走,多同師生接觸,多次去高校作報告,回答師生關注的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5];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各級黨委、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黨組織都必須緊緊抓在手上”[6]“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貫穿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7];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要建立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xié)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動形成全黨全社會努力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良好氛圍”[8],等等。
如果將習近平總書記這些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結合起來,不難發(fā)現(xiàn)“‘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中的“我們”,既包括全體思政課教師,也包括所有教育工作者,還包括全黨全社會。換句話來說,“大思政課”是面向全黨全社會提出的一項明確要求,在具體教育實踐中,只有調動一切育人主體、發(fā)掘一切育人資源、形成強大育人合力,才能更好地支撐、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思政課”才能真正實現(xiàn)“善用之”的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形勢下,辦好思政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中來看待,要從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對待。”[9]因此,“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10]。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思政課”絕不是課堂之大。再大規(guī)模的課堂,放到廣袤的天地之間,都不能稱其為大。我們理解“大思政課”豐富內涵之時,一定要看到宏大的時代,看到鮮活的實踐,看到生動的現(xiàn)實。
《人民日報》2021年3月7日,在報道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xié)會議的醫(yī)藥衛(wèi)生界教育界委員、提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重要命題時,曾寫下這樣一段話:“鮮活的思政課素材,正是億萬中國人已經書寫和正在書寫的時代篇章。那里,有人民的英雄,有英雄的人民,有‘第二個百年’新征程上的闊步向前”[11]。這段話,為我們理解“大思政課”所指何為,提供了應有的視角。
鮮活的實踐、生動的現(xiàn)實,波瀾壯闊、橫無際涯,蘊含著理論之源、信念之基、是非之度、情懷之根,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元素。當我們能夠自覺地將其中的教育元素挖掘出來、整合起來,運用于立德樹人的過程之中時,鮮活的實踐、生動的現(xiàn)實便會成為極具教育效力的“大思政課”。
思想政治素質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質,而決定思想政治素質的根本性因素則是鮮活的實踐、生動的現(xiàn)實。只有在這種廣闊天地之中,我們才能更好地升華情感、堅定信念。再進一步來說,我們可以從理論、現(xiàn)實等不同層面來回答為何要善用“大思政課”。
從理論層面來說,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論及人的發(fā)展時強調,“這不決定于意識,而決定于存在;不決定于思維,而決定于生活……任何道德說教在這里都不能有所幫助?!盵12]馬克思、恩格斯在這里揭示出,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或者說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實現(xiàn),不應立足于意識、思維等主觀世界去理解和探尋,而應根植于現(xiàn)實存在、生活條件等客觀世界來認識和推進。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展望了未來的教育,強調“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3]。強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中的一條基本原理。我們黨始終強調、堅持這一基本原理。今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也將“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作為基本方針加以規(guī)定,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4]。
中國共產黨人也特別強調教育要聯(lián)系實際、善用實踐。1939年,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qū)小學教員暑期訓練班畢業(yè)典禮上曾講過這樣一段話:“在中國,比方孫中山先生,他的三民主義是從哪里學來的呢?孫中山先生進學堂,學的是孔夫子之類;又進過外國的學堂,就是帝國主義的學校,學的也不是三民主義的東西。后來他提出了三民主義,這是出了學堂,自己在工作中學習得來的。在外國,還有一個馬克思,他的馬克思主義也不是在學校里學來的,相反的,在學校里學的也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東西,是資本家的道理,是黑格爾、費爾巴哈那一套。但是,他出了學校門,認真研究,知道先生的不對,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主義。就是我,在學堂里起初學些孔夫子的東西,后來,學些資本家的道理,而這些東西,現(xiàn)在我就用得不多,因為它的基本精神就要不得。我在學校里,雖然也學到一些三民主義,但是大部分是在學校外面學的;至于馬克思主義,那更不必說了,完全是在學校門外學到的。所以,我希望同志們還是在工作中學習的好,只要努力,沒有學不到的東西?!盵15]同時,毛澤東也特別強調:“并不是說反對進學校學習,如果是反對進學校學習,那末抗大、馬列學院、黨校、魯藝都可以不要辦了。不是反對進學校學習,我們要辦這些學校”[16],他所強調的是,要把教育與社會、實踐、環(huán)境等緊密聯(lián)系起來,既善于讀“有字之書”,又善于讀“無字之書”。正是基于此,他在1957年普通教育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政治課要聯(lián)系實際,生動有趣,不要教條式的……課本要兩三年修改一次,使之不脫離實際”[17]。
鄧小平在談到青年的教育問題時也鮮明指出:“最終說服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要靠我們的發(fā)展。如果我們本世紀內達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們清醒一點;到下世紀中葉我們建成中等發(fā)達水平的社會主義國家時,就會大進一步地說服他們”[18]。他還談到,“這些年總的發(fā)展不錯,國家情況好,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學生們放假回家,可以看到自己家里生活確實發(fā)生了變化,父母也要給他們上課的。”[19]鄧小平這些樸實生動的話語所蘊含的道理其實是一致的,那就是教育只有和時代發(fā)展、社會現(xiàn)實緊密結合在一起,才能產生更大的效果。圍繞這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20]。
從現(xiàn)實層面來說,近年來,筆者一直堅持在做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調查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是否參與社會實踐影響著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成長成才。總之,無論是理論層面的分析,還是現(xiàn)實層面的調研都表明,只有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善用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的鮮活素材、生動故事講好“大思政課”,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好思政課不容易,因為這個課要求高。”[21]善用“大思政課”更加不容易,要求也更高。我們只有從多個方面著手,弄清根本要義、把牢核心關鈕、明晰基本路徑,才能把“大思政課”講得有溫度、有力度、有效度。
善用“大思政課”需要明確教育導向,打通教育場域,串連教育內容,讓思政課與時代同向、與現(xiàn)實同頻、與實踐同行,真正發(fā)揮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作用。具體來說,在教育導向上,要實現(xiàn)小我與大我的貫通,引導學生在“小我融入大我”中彰顯人生價值、升華人生境界;在教育場域上,要實現(xiàn)學校與社會的貫通,引導學生在追求真理、觀察社會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在教育內容上,要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貫通、歷史與現(xiàn)實的貫通、中國與世界的貫通,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民族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xiàn)在、光明宏大的未來,在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中,進一步堅定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心和決心。
善用“大思政課”需要圍繞問題展開對話。具體來說,“任何社會任何時期都會有各種問題存在,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辯證認識、理性分析現(xiàn)實問題,辨明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在對社會假惡丑現(xiàn)象的批判中弘揚真善美。要堅持問題導向,學生關注的、有疑惑的問題其實也就幾大類,要把這些問題掰開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實和道理一條條講清楚。實際上,有時候不一定講得那么高大全,從一個問題切入,把一個問題講深,最后觸類旁通,可以帶動很多關聯(lián)問題,有可能是一通百通,提綱挈領。要練就不怕問、怕不問、見問則喜的真本領,不能見學生提問就發(fā)怵。真理從來是在詰問和辯難中發(fā)展起來的,如果一問就問倒了,那就說明所講的不是真理或者自己還沒有掌握真理?!盵22]2015年-2020年,我們連續(xù)6年開展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顯示,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改進建議上,“密切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積極回應理論熱點問題”兩個方面一直位居前列。這提示我們,思政課的實效性和敢不敢于面對現(xiàn)實問題、善不善于解答熱點問題密切關聯(lián)在一起,我們所推動的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所善用的“大思政課”,要經得起學生各種“為什么”的追問,才能取得好效果。
從基本路徑層面來說,需要重點關注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要以波瀾壯闊的實踐為課堂,把學生帶出去,感受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讓他們在實踐中深化理論認知、陶養(yǎng)情操情懷、增強信仰信念;另一個維度是,要引生動鮮活的實踐進課堂,讓學生沉下來,探尋理實交融的無限奧秘,讓他們在課堂上提升實踐感悟、探尋事物本質、把切發(fā)展規(guī)律。當然,這兩個維度都需要老師帶著學生去做,這就給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把學生帶到廣闊的天地之中以后,能不能把現(xiàn)實社會中的教育元素提煉出來,點化學生,引導他們從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進而實現(xiàn)精神上的洗禮、思想上的升華,這對于教育者來說是一種考驗。另一方面,把生動鮮活的實踐引到課堂以后,能不能基于鮮活的素材提煉規(guī)律,引導學生,激勵他們在攀登知識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負時代重任時行勝于言,進而在真刀真槍的實干中成就一番事業(yè),這對于教育者來說也是一種考驗。西晉文學家陸機曾經寫過一篇《文賦》,其中有一句“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對于教育者從上述兩個維度用好、講好“大思政課”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籠天地于形內”啟示我們,要胸懷天下,有寬廣的視野,能結合社會現(xiàn)實,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道理給學生講清楚、講明白;“挫萬物于筆端”則啟示我們,要心存信仰,有扎實的功底,能活用多種方式,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讓學生心服口服、受益終身。
在這兩個維度上,武漢大學圍繞講好抗疫“大思政課”,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一是把抗疫戰(zhàn)場變?yōu)楝F(xiàn)實課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武漢大學兩家附屬醫(yī)院先后投入醫(yī)護人員17000余人,提供13000多張床位,收治新冠肺炎病患10920人;涌現(xiàn)出看夕陽老人王欣等眾多鼓舞人心的抗疫故事;接管雷神山醫(yī)院,創(chuàng)造出“邊建邊治邊培訓”奇跡;全校1549名學生自愿報名,組成志愿服務隊,為641名一線醫(yī)務人員子女結對服務。其中,99.6%的學生為“90后”,“00后”近半數(shù),黨團員比例超過98%。二是把抗疫故事用作教育素材。學校組建了全國高校首家“弘揚抗疫精神,堅定愛國力行”宣講團。宣講團由校黨委書記韓進、校長竇賢康擔任團長,由57名成員組成。博士生宣講團、青年講師團、榜樣珞珈宣講團等,用青春話語講述抗疫故事,推出“戰(zhàn)疫微宣講”專題37集,宣講100余場,覆蓋全校兩萬余名師生員工。三是把抗疫元素融入文化建設。2020年6月20日,在疫情防控形勢有所緩和的情況下,學校克服重重困難、經過激烈論證,舉行了盛大的畢業(yè)典禮,并通過5G技術向全世界直播。相關視頻在各網絡平臺播放量超5000萬次,5個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總瀏覽量超7億,被譽為一堂最美大學校園里的“最美思政課”。學校把抗疫珍貴記憶放進展覽館、博物館。精心籌劃舉辦了“我們在一起——武漢大學抗擊新冠疫情特展”,再現(xiàn)了420余幅珍貴照片、140件(套)一線抗疫實物。展出期間,共接待團隊310批、觀展53147人次、志愿講解1929小時、超過4000名觀眾點贊留言。防護服、出入證、消毒用具、測溫儀……展覽把豐富的細節(jié)保存下來,把感人的故事傳遞出去,讓師生接受精神的洗禮、心靈的熏陶。與特展相配合,學校還圍繞弘揚抗疫精神和武大精神主題,舉辦了“同舟·回珈”抗疫文藝展演、科普宣傳講座、防疫知識問答等一系列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擴大了展覽的傳播力、影響力和感召力。今年3月,學校舉辦抗疫醫(yī)護賞櫻專場,以“最高禮遇”迎接各方抗疫英雄。1500余名學生和100余名教師自發(fā)擔任志愿者,為58109名醫(yī)護人員及家屬提供“一對一”服務。在鯤鵬廣場,抗疫英雄和師生們共同唱起《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和我的祖國》,《新聞聯(lián)播》等9檔央視欄目26次報道相關內容;央視、新華社等全國百逾家媒體平臺直播賞櫻專場儀式,播放量近千萬次;人民日報、央視等新媒體平臺直播學校致敬抗疫英雄文藝晚會,全網播放量逾200萬次。大家之所以對這類以文化人活動如此關注,更多的是對活動中間價值元素和教育力量的關切。四是把抗疫精神融入課程教學。除了將抗疫精神融入已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在湖北省教育廳的推動下,學校還組織教學團隊,打造了全省首門高校省級本科素質教育選修課程——《偉大抗疫精神》,課程以詳實的數(shù)據(jù)為基,以感人的事例為引,圍繞偉大抗疫精神“由何而來”“體現(xiàn)何處”“何以形成”“價值何在”“如何弘揚”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在學生中間引起了強烈反響,全省共有66所高校的8萬多名學生選修了本門課程。以上這些,都是我們善用“大思政課”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