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浪網(wǎng)中學 邱慎明
小學到初中,是學生成長階段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如果初中學科教學過程中,可以學習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游戲化、趣味化的設計,或者借助小學嘗試過的科學實驗來引入課堂,相信對于初中科學課程教學也是大有裨益的。
1.在科學內容上銜接。 初中科學課程的大部分主題,在小學的科學課程中都有所涉及,具體涉及哪些內容、具體的表述如何、通過何種方式學習、掌握的程度如何,都是初中科學教師需要了解的東西。對于一些初中科學中的內容,小學在科學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嘗試去引入。例如光源,小學的科學中表述為:可以發(fā)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光源分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初中則強調“自身能夠發(fā)光的物體”叫做光源。由于這個問題并不難理解,因此小學科學教學中完全可以讓學生討論:鉆石和月亮是不是光源,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明白“發(fā)光”的意思。
對于初中來說,小學課堂上的隨堂實驗雖然對于變量的控制不夠嚴謹,但是實驗材料取自學生生活中,實驗過程也趣味盎然,這些實驗在初中也完全可以改良后予以應用。
2.在科學方法上銜接。 動手實驗一直伴隨著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這是小學科學的一大特點。但絕大多數(shù)實驗都是隨堂實驗,比較隨意。雖然由于學生能力所限,無法做到精確的變量控制,但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完全可以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去控制變量。例如在學習到電磁鐵時,可以啟發(fā)學生:
用一節(jié)電池還是兩節(jié)電池,電磁鐵可以吸引更多的回形針?
導線纏繞的圈數(shù)越多,電磁鐵吸引的回形針越多還是越少?
還有轉換法、類比法等科學方法,都可以在小學的科學中有所涉及。
3.在學習習慣上銜接。 小學課堂上動手機會多,學生參與積極性高,這都是值得初中學生繼續(xù)堅持的好習慣。對于小學生來說,逐漸學會記筆記、舉例子、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現(xiàn)象,對于將來的初中學習也是很有好處的。
1.共同備課。 我們將初中教師與小學教師進行結對,實施線上線下共同備課的方式來進行銜接。我們舉辦定期的線下研討,開展面對面的備課交流。在線上,我們采取在線文檔編輯的形式,小學科學教師備課時,邀請該內容所對應的初中學科教師進行在線編輯備課材料。反之,初中教師備課的時候也將備課資料共享給小學科學教師,由小學科學教師提出修改意見。
2.聽課評課。組織結對的教師,需要定期開展互相聽課和評課。聽課評課需要有專門的記錄和評價量表,從內容的科學性、教學的適切性、探究的嚴謹性、課堂的趣味性、學生的發(fā)展性等方面引導教師關注中小學課堂的異同點,尋求最大公約數(shù),促進雙向發(fā)展。
3.交換授課。 在課題組研究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交換授課是一種對雙方都有良好促進作用的銜接形式。交換授課可以讓教師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問題、設計教學,能夠快速有效地促使雙方在教學思路和教學設計上達成共識。特別是初中教師由于在學科知識上具備強勢地位,往往對小學科學教師的課堂教學頗有微詞,但當他們交換授課以后,這種觀點有了明顯的改觀,雙方的交流和銜接更能夠順利進行。
4.資源共享。這里所指的資源,不僅僅是文本、圖片和視頻等教學方案、教學資源的共享,還應包括實驗室和實驗器材的共享。初中實驗室里的許多器材,都可以共享給小學。例如凸透鏡成像實驗裝置,比小學科學教材中設計的器材要更加好用,特別初中使用的LED 發(fā)光體,比蠟燭和透明膠片更安全、也更好用。
研究實踐表明,中小學科學學科的銜接,不但必要,而且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