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增城區(qū)仙村中學 涂 玲
臨界生的轉化是學校高考備考工作中的重點,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來促進臨界生高考地理成績的提升呢?首先我們要了解高考地理的特點,高考地理既考查雙基,更考查地理綜合思維,這對于考生而言就是一大難題,對于臨界生更是一項挑戰(zhàn)。在地理教學中如何提高臨界生的地理成績,讓臨界生的成績得到提升,轉化成上線生呢?首先我們要分析臨界生的特點,對癥下藥。
臨界生是指學生成績比較接近所劃分數(shù)線的學生,或者是成績經常在分數(shù)線上下徘徊,不穩(wěn)定的學生,他們與穩(wěn)定上線的學生相比有一小段差距。所以這些學生如果老師能夠有效地推一把,他們就能邁進上線的門檻了。
臨界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學習態(tài)度認真,地理基礎知識掌握較好。2.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和策略,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但缺乏高效學習方法技巧。3.課后忙于應付各科的作業(yè),缺少自主思考和反思,主要都是跟著老師走。4.有一定基礎知識,但掌握不牢,整個知識網絡存在很多漏洞。5.熟悉地理題的答題模板,但缺乏深入地思考,缺乏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思維上缺乏創(chuàng)新,更多的是死記硬背。
高中地理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qū)域地理三部分,具有綜合性強的特點。例如:自然地理環(huán)境由四大圈層互相聯(lián)系、互相滲透、相互作用組成一個巨大的物質系統(tǒng)。這種整體性的特點對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要求高,因此在地理解題中巧用思維導圖,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促進地理臨界生的轉化。
1.雙基落實中,巧用思維導圖梳理知識網。高中地理學習的內容非常廣泛。例如,區(qū)域地理就分成中國、世界各地的小區(qū)域,還要綜合自然、人文、區(qū)域發(fā)展等知識。因此,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非常多而且散。臨界生對這些知識掌握了許多,但是他們只是將知識點堆砌在大腦中,沒有對知識進行積極主動地建構。讓學生把每一章節(jié)的知識點做成思維導圖,這樣既可以把臨界生知識點的漏洞補上,又可以讓學生頭腦中無序的知識變得有序起來。
2.在學生解題答題時,巧用思維導圖來解題。高三的地理學習中基礎知識是根基,但是地理的核心素養(yǎng)中的綜合思維能力卻是制勝的關鍵,臨界生學習的瓶頸就在于基礎向能力的轉化。在解題中用思維導圖來理清思路,幫助學生解題,可以很好地突破這一瓶頸,實現(xiàn)臨界生的轉化。
(1)正向思維法。正向思維法在地理過程分析的題目應用較多,這類題目需要闡述一個現(xiàn)象的形成與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在解答這類問題時需要闡述清楚前因后果,需要學生思維清晰,語句要有很強的邏輯性。思維導圖的正向思維方法就是從題目材料中的線索入手,一步一步深入分析,把事物的形成發(fā)展過程分階段描述,每一個階段都要分析出因果的邏輯,得出最終結論。
(2)逆向思維法。正向思維:因為A—所以B—C—結論D。而逆向思維就是從結論D 出發(fā),倒推出D—C—B—A。逆向思維法是我們從設問的問題結論出發(fā)推導原因,思維導圖從哪些方向發(fā)散,這些發(fā)散點就是答題方向。類似于數(shù)學題的反推法。然后再梳理材料和地圖,從材料地圖中提取地理信息,再結合答題方向,看二者有沒有聯(lián)系,如何聯(lián)系的。
(3)思維常模和特模的導圖分析法。臨界生有一定的基礎,對于綜合題的答題掌握了比較多模板,多數(shù)都會建思維常模,但是他們的思維和答題的問題就是過于模板化,答題生搬硬套,不會根據(jù)題目變化建特模。因此,在這類題目要引導學生學會建特殊模板,學會遷移應用。
總而言之,思維導圖主要將思維過程展現(xiàn)出來,用一連串的箭頭將事情的前因后果梳理清楚,邏輯清晰,幫助學生學習與記憶。這一學習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提高了地理學科的成績,促進了臨界生向上線生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