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龍川縣老隆鎮(zhèn)第三小學 張藝揚
研究通過從面對錯題情緒、糾正錯題程序、困難選擇途徑、糾正錯題方式和糾錯價值取向五方面,調查100 名三至六年級學生在計算糾錯過程中的心理障礙表現(xiàn),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更好地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提高,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找到更加高效的學習方式。
調查發(fā)現(xiàn),在出現(xiàn)計算錯誤的時候,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覺得著急,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感到難受,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認為無所謂。在這三種情緒中,感到“著急”的學生態(tài)度較為端正,能夠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擁有改掉自身缺陷的勇氣和決心。感到難受的學生大多數(shù)在學習過程中較為迷茫,在自己計算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不知道該怎么辦,在學習上失去信心。感到“無所謂”的學生經常表現(xiàn)出對學習的冷漠,缺乏學習上的上進心,也沒有提高自己計算能力的決心。
對于感到著急的學生,教師要加強對其計算方法和計算技巧上的指導。對于感到“難受”的學生,教師要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完善自身的學習動機。對于“無所謂”的學生,教師要能夠采用巧妙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
調查發(fā)現(xiàn),通過訓練和計算,有80%的學生都養(yǎng)成了良好的計算糾錯習慣,并且能夠在此基礎上進行計算技巧上積累工作,使學生能夠通過與同學的對比不斷提高自我計算糾錯能力,將錯題的訂正工作能夠進行升華,從而更好地完善自身的錯題原因探討,使自身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錯題訂正習慣。
嚴厲懲罰抄襲其他學生答案的行為,對這些學生進行批評教育,使他們能夠認識到自己學習態(tài)度上的錯誤,從而能夠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知識上的疏導,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引學生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計算能力
調查發(fā)現(xiàn),有50%的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自身優(yōu)勢和手頭上的資源開展錯題糾錯工作,使錯題糾錯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找到相應的方法。如果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大多數(shù)學生會選擇向同學請教,只有小部分學生會選擇向老師請教。
對于學生的這種情況,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工作做出深刻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做到了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是否注重與學生之間良好關系的維護,是否出現(xiàn)學生遇到問題不敢問老師的情況。如果出現(xiàn)學生抄襲的現(xiàn)象,教師要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并且探討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方式,使學生能夠采用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接受“二次訂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調查發(fā)現(xiàn),有65%學生在錯題糾正過程中還存在較大的問題,同時對錯題糾正具有較強的依賴性,總是希望能夠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錯題的糾正工作,而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
教師對于這種情況,要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錯題訂正,向學生講清楚錯題的解題方法,使學生能夠找出錯題訂正中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糾錯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掌握方法,擁有自己開展錯題訂正的能力,擺脫家長和教師的幫助。
調查發(fā)現(xiàn),學習目的明確與不明確的學生各占一半。“沒學好不好意思丟臉”的學生折射出的是“為已”學習的價值取向,以為學習是自己的事,因而對學習是主動積極的;而“怕父母家長批評”與“怕老師批評”的學生折射出的是“為人”學習的價值取向,以為學習是為父母或教師而學,因此學習是被動的。
對“為己”學習的學生在鼓勵表揚的同時多進行方法的指導;而對“為人”學習的學生,不管是父母家長還是教師都應該多陪伴、多溝通,放下“架子”走進學生心里,了解學生心理,積極營造和諧、溫情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