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羅縣羅陽城郊中心學校 繆麗娟
對于課堂而言,學生是主人,教師教學的根本出發(fā)點在于學生的學,應回歸教學原點,解除教師課堂話語霸權,喚醒學生已經(jīng)沉睡的求知欲望,促使語文課堂“返樸歸真”。
小學語文教師應抓住語文的根本性,扎扎實實而又簡簡單單開展教學。在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三個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細細品味,切身感受到背后所蘊含的情感。
第一層次,走進祖父的內(nèi)心世界。從“祖父大笑起來,笑得夠了”語句中,學生可感受到祖父的慈愛。教師提問:“祖父,你為什么如此開心呢?你辛勤種植的谷穗被孫女割掉了,為什么你一點都不生氣呢?”引導學生切身感受到祖孫之間親密的情感及祖父身上孩子般的童心。
第二層次,傾訴作者的心聲。課文學習結束后,教師追問:“很多年后,作者已經(jīng)長大,到處顛沛流離,居無定所。這時,她想到了祖父,想到了那個園子,有感而發(fā),便創(chuàng)作了文章。這時,她的內(nèi)心深處想跟祖父說什么呢?”
第三層次,體會形神的契合。教師繼續(xù)追問:“作者內(nèi)心想要表達的話,在文章中并未直接表達出現(xiàn),而是將其藏于文章某一地方?”這時,學生深入文本,對文章字里行間進行細細品味,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jié)、任何一句話,準確找到背后蘊含著對祖父深深的感激與懷念之情。
這樣的教學活動,看起來比較簡單,卻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在簡單中見深刻,在質(zhì)樸中見真功,用心捕捉學生的靈性。
語文課堂教學應回歸到自身樸素、天然、真實的自然中,小學語文教師應堅持務實求真的教學理念,至善至真,洞察世事后的返樸歸真,回歸自然。
以《小馬過河》一課為例,在學生讀完之后,抽一名學生進行回答。
師:小馬過河的原因?
生2:小馬之所以要過河,是為了幫助媽媽將半袋麥子馱到磨坊。
師:很好,看來同學們都明白了小馬過河的原因。 但是小馬在馱麥子的過程之中,遇到了一條小河,此時他的去路被阻擋。 請同學們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 思考在這個情形下小馬是怎樣想的。
生3: 小馬應該會對通過小河的可能性進行思考, 由于媽媽并不在身邊, 必須通過自身的努力才能得出結果。
師:很好!你將小馬內(nèi)心的疑惑以及焦急的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那么你知道小馬為什么會如此焦急嗎?
生3: 因為小馬在日常生活中對媽媽較為依賴, 并未養(yǎng)成開動腦筋自主相辦法的習慣, 不會自主解決問題。
師:在他為難的時候,他碰見了誰呢?
生:老牛!
師: 那請問老牛對其采取了怎樣的幫助方式呢?
同學們請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上,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來將這段情節(jié)進行重現(xiàn)。
此時教師就可以讓同桌之間進行互相朗讀,這樣一來,就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師: 請同學們對兩句話進行對比,找出其中的差異。
生: 這兩句話表達的大體意思都一樣, 只是第一句話加上了 “立刻”這個詞。
師:很好,那么加上了“立刻”這個詞,說明了什么?
生:說明小馬非常信任老牛,毫不猶豫地準備趟過小河。
師: 那么小馬在相信了老牛的提議之后, 故事又會朝著什么樣的方向發(fā)展呢?
……
在這個案例中,教師通過層層引導,用語言幫助孩子快速理順了課文,提高了教學效率。
小學語文教師在追求簡樸、自然教學時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求新求變,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例如,《麻雀》一文中寫道:獵狗慢慢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這時候引導學生想象:面對龐大的獵狗,小麻雀會怎么想?這樣一來,學生各抒己見,沒想到這小小的環(huán)節(jié)卻勾起了學生對小麻雀安危的擔憂,學生對“老麻雀為什么會這樣做呢?這是一只怎樣的老麻雀呢?”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語文課堂教學從錯綜復雜到簡簡單單,實際上就是實現(xiàn)高效教學,讓課堂充滿語文味,真正實現(xiàn)返樸歸真。然而,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不斷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