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來,人們與紙質文獻保持著聯(lián)系,如今科學技術以及新興的多媒體傳播等形式出現,對傳統(tǒng)紙質類的傳播產生了巨大沖擊。新興媒體在形式上千變萬化,信息儲存量大,時效強大,可檢索功能好,易復制性強,成本低等方面逐步占有一定市場,但傳統(tǒng)紙質傳播具有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對視力的影響較小、閱讀效果良好等方面具有一定優(yōu)勢。我們必須對它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進,只有在以后的相當長時間內,才能讓它煥發(fā)出堅強的活力。
關鍵詞:紙質類;書籍;傳播
紙質傳播具有顯著的優(yōu)點。首先,紙質傳播物與人們閱讀習慣相符,經過長時間的發(fā)展,紙質傳播物生產與發(fā)展已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相對穩(wěn)固的系統(tǒng),具有巨大生命和良好的市場潛力,它的存在是客觀和必然的。第二,紙質傳播也具有方便保存的特征,紙質文獻信息與載體相融合,保存好的載體信息可以更好地保護,而新興的多媒體傳播則存在不穩(wěn)定的、信息保護的局限性,使紙質傳播更具優(yōu)勢。另一方面,紙質傳播經過千百年的洗禮,已建立起相對完備的編輯、生產、發(fā)行制度,其生產與傳播常常受到道德審查、政治檢驗等方面的考慮。在對于保護未成年人、保護社會倫理道德、維護社會安全穩(wěn)定等方面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更會受到社會大多數人的接受和認同。紙質的傳播也存在不足。由于社會信息的快速增長,紙質傳播物對信息的存儲空間有不同程度上的限制,紙質傳播物又以木料為原材,容易受到環(huán)境污染的影響。第二,紙質媒體容易發(fā)生變化和自然衰老,而且對信息的復制和整理還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
時代的進步促使人們對紙質傳播物的審美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也有了更高層次的挑戰(zhàn)。如何設計出既能滿足大眾需求,又能具有高雅藝術享受的紙質類傳播物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1、傳統(tǒng)與現代相結合
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紙質傳播品在中國的發(fā)展與設計有近百年歷史,經過歷史的積淀,所具備的文化氣息也更加濃厚。從古書裝訂的形式來看,我國最早采用的書裝形式就是簡策裝,將文字寫在竹片或木板上,用絲條、草或藤串成一篇文章,就是這樣寫的。而古書寫在絲織物上,稱為縑帛或"帛書",可根據文章的長短卷成一卷,稱為卷軸裝。由于卷軸在閱讀與加工中,保存不太方便,因此變成折本式經折裝的形態(tài),經折裝即為一張長長的書頁,向左右反復折疊成長方的小冊子,再在前后兩面用硬紙作為封面與封底,閱讀時只需拉開它就成了書的一種形式。古代的另一種裝幀方法,就是把單面印好的書白朝外,圖文對折,排出書碼后朝折縫邊撞齊,使書面標記完整,并切齊打洞,用紙捻串牢,再用不同格式的線穿起來,最后將封面貼上簽條,并印有書名。到了唐、五代,雕版印刷逐漸興起,并有相當多的印刷量,以往書裝的形式很難適應快速發(fā)展的印刷行業(yè),經過反復的研究,人們發(fā)明了蝴蝶裝。蝴蝶裝是將有文字的紙朝里折,再以中縫為準,將所有頁碼對齊,粘貼到另一張背紙上,然后將其裁齊。我國古代的書籍裝幀形式有多種不同,經歷了由簡單至復雜、從低級向高層的演變。所有不同的裝幀風格,充分展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無限智慧,同時反映了人們高度關注知識的傳承。
現代紙類傳播的內容比較具體,不僅包括最初形態(tài)的選擇,還包含紙張的開本、封面和扉頁設計,正文的版式編排和插圖的設計,以及后來的印刷和裝訂。我們要大膽改變以往的表現方式,制作工藝,使用材料。面對現代紙質傳播,不僅要提升其外觀形式,而且要更新氣韻內在。當信息的內容被轉化成視覺形象時,裝幀不但要賦予新的視覺元素,如字體、圖形和色彩,而且還要賦予書中更深的文化內涵。我們應該更多地以發(fā)展的視角,思考現在和未來紙媒體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學習古代人的經歷,不斷改善并創(chuàng)造出新的表現形式。我們不但要在外部形式的不斷發(fā)展和更新,而且要逐漸擴大、深化內在氣韻和文化的底蘊。
二、整體與局部相結合
在紙質類傳播物的設計中要把握內容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既要考慮每個局部相對獨立的個性,還必須要把握局部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性,以及所構成整體的主題風格。
在書籍的設計中,封面常常是信息的最重要載體,一個好的封面設計可以增加書籍的外形美觀,又能體現書籍整體的價值,給人留下強烈第一審美的印象,從而刺激讀者對書籍的興趣,促進了讀者購買的欲望。扉頁是書的入口,也是書籍設計中的內容重點,扉頁設計常能體現書籍內容,時代精神,整體風格等等。內頁是一本書主題內容的載體,內頁的設計是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在設計時,應該在保證整體風格的同時,減少讀者閱讀時的困難感和疲勞感,使閱讀者獲得美的感受。我們可以用插圖的形式來反應作品的思想內容,把文字語言轉換為更容易讓人接受的視覺語言,但是要確保各個部分關系的協(xié)調,使之取得更好的視覺傳達效果。因此,我們在紙質類傳播物設計過程中要把握整體與局部的關系,進行全方位的思考,就能更好的把自己的設計與構思完整的表達出來。
三、形勢與內容相結合
紙質傳播物的設計必須要符合于其內容,通過文字、圖像、色彩來準確的反映出傳播物的內容。我們應該如何以最恰當的形式傳達出其中的內容,是我們進行紙質傳播物設計的一項重點任務。我們只要充分的了解傳播物的主要信息內容,明確其所要傳達的思想,有一個整體的設計理念,進而才能設計出經得起推敲的優(yōu)秀作品,從而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可。
在設計過程中,我們首先應該處理文字語言。例如,內文,標題,頁碼等整個秩序的規(guī)律,文字字距,號碼、行距等細微的調整,以及字段之間組合,視覺過程的指導等,都可能激發(fā)文字內在的潛力。第二,所有可視圖像在設計過程中都要與傳播圖像風格保持統(tǒng)一,作為題材的文字或圖片,在版面上都有其合適的位置,我們還要注意其主次、輕重、大小的布局,保證傳播物整體的可讀性。第三,在設計時要注重色彩所傳達出的情感和要表達傳播物內容信息的一致性,要充分發(fā)揮色彩在傳播物設計中的視覺作用。讓讀者獲得生理和心理的愉悅感,產生美的感受。
四、結語
紙質傳播物的設計與發(fā)展,歷時千百年,仍煥發(fā)出強烈的生命力,社會在發(fā)展,紙質傳播物的設計也在發(fā)展。在設計上,我們要把形式和內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做到傳統(tǒng)和現代結合,整體和局部結合,形勢和內容結合在一起,做到形勢和內容結合在一起。把感情注入設計之中,才能達到以形傳神的效果,設計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參考文獻
[1]李淑琴、吳華堂.書籍設計[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2](美)羅賓·威廉姆斯.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南岳(1995.10——),男,漢族,籍貫:山東濰坊,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藝術設計,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