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蘭
特殊教育是反映了一個國家文明的發(fā)展程度及教育水平的標準,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特殊教育事業(yè)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已經(jīng)從以前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的模式逐漸轉(zhuǎn)變成了國家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民政體系中的一部分,也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
針對特殊兒童所設的特殊學校。目前有盲、聾、啟智這三類,有的特殊學校是綜合性的,包括了三類的兒童;也有的特殊學校是專門執(zhí)教于其中之一的,我們武漢中山特殊學校所面對的兒童就主要是在智力、情緒、學習、語言等方面有障礙的學生,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用對普通學生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另一方面,我們還需要付出更多的關愛和責任心,運用更多的專業(yè)知識來潤物細無聲。
我們教學的重心就是啟發(fā)弱智兒童的心智,培養(yǎng)他們生活自立的能力和信心。因而教學中我們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一些生活技能方面的知識。比如如何洗菜、如何煮面條等。為了搞好這些方面的教學,我們設計并制作了有許多針對性的小課件,這些小課件趣味性強,簡單易學,可重復播放,使我們的兒童見多了以后也會舉一反三了。
一、制作啟智課件的方法
下面我們想談談針對弱智兒童制作小課件時的技巧和方法:
⒈ 選擇對的軟件
目前制作課件的軟件很多,最為大眾熟悉的有PPT,還有Authorware 以及Flash 等。對于PPT來說,操作簡單,但性能方面比較普通,不能表現(xiàn)有趣的動畫。對于Authorware來說,該軟件能夠較好的演示動畫,它以流程線構成程序,形象直觀易于學習,但需要大量外部素材,自身不能制作特點主題的動畫;而相對Flash來說,不僅功能強大,且制作非常容易,動畫效果較好,因而我們更喜歡Flash軟件,利用該軟件制作課件也就順理成章。
⒉簡化主題
首先,簡化主題非常重要,因為主題內(nèi)容的架構簡單與否,對后期制作的工作量有很大的關系,擅于將主題的動畫需求簡化,可以成倍地提高工作的效率。而過于復雜的動畫需求,對于非專業(yè)的制作人員來說,很可能會半途而廢,或不了了之。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小小的“火柴人”功夫系列,動畫的主體相當簡化,以這樣的主體來制作以動作為主的影片,即使用完全逐幀的制作,工作量也是可以承受的。試想用一個逼真的人的形象作為動作主體來制作這樣的動畫,工作量就會增加很多。
⒊盡量使用變形
Flash提供的兩種變形,一種是移動動畫,另一種是形狀動畫。兩者在使用時都是只需要指定首尾的兩個關鍵幀,中間幀的變化由電腦自己生成,所以是我們在制作影片時最常使用來表現(xiàn)動作的。但是,有時候用單一的變形,動作會顯得比較單調(diào),這時可以考慮組合地使用變形。例如,通過前景、中景和背景分別制作變形,或者僅是前景和背景分別變形,工作量不大,但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⒋使用一定的技巧
對于許多不能采用移動動畫和形狀動畫來表現(xiàn)的某些動作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嘗試運用逐幀動畫,也就是一幀一幀地將動作的每個細節(jié)都畫出來。顯然,這是一件很吃力的工作,我們盡量避開逐幀制作,當避無可避的時候,使用一些小的技巧能夠減少一定的工作量。
⑴ 循環(huán)法
這是最常用的方法,將一些動作簡化成由只有幾幀、甚至2、3幀的逐幀動畫,比如在制作煮面條的課件過程中,開頭表現(xiàn)了一個廚師閃亮登場的過程,他的動作用了2幀組成,再把這2幀組成為Movie Clip,利用Movie Clip的循環(huán)播放的特性,來表現(xiàn)為更多的連續(xù)動畫。實際上如果設計得當,在課件中多次利用元件的方法,可以用很少的幀動畫來完成主題內(nèi)容的演示。
⑵節(jié)選漸變法
在表現(xiàn)一個“緩慢”的動作時,例如手緩緩張開,頭(正面)緩緩抬起,用逐幀動畫能讓制作累死,而且效果還不好。我們可以考慮將整個動作中節(jié)選幾個關鍵的幀,然后用漸變的方法來表現(xiàn)整個動作。例如制作手掌的張合動畫效果,可以通過手在張合動作中的四個“瞬間”,繪制了四個關鍵幀圖形,定義成Movie Clip之后,用Alpha(透明度)的變形來表現(xiàn)出一個完整的手的張合動作。該方法可以在基本達到效果的同時簡化了大量的工作。
⑶臨摹法
初學者常常難以自己完成一個動作的繪制,這時候可以采用一些其它的矢量作圖軟件臨摹一些較復雜的角色對象等,將它們導入Flash中,因為有了參照,完成起來就比較輕松。而在臨摹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再加工,使動畫更完善。
二、個性化的啟智課件
給弱智兒童制定教學計劃,不僅要有統(tǒng)一的課堂計劃,還要有特別的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所謂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實際上就是一種因材施教的形式,盡管弱智兒童們在某些心智方面發(fā)展的要慢一些,但這個群體的個性特征表現(xiàn)的更多一些,于是就需要我們一對一的教學或一個教師針對某幾個學生的不同能力、習慣、興趣等情況.分別采取不同擴充或補救的教學措施,從而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zhì)量的教育目標。同時我們在制作課件的時候,要適應并注意個性發(fā)展的教學方式,采用較靈活的教學內(nèi)容,以柔性化應對學生在學習方面的能力差異。
因此我們在具體編輯教學課件時,以短小精干為主,一個課件可能有的只有幾分鐘,表達的教學內(nèi)容也只有1個和2個小情節(jié),這樣便于我們有針對性給不同性格的兒童學習和觀摩。
三、對特殊教育的個性化課件制作的思考
現(xiàn)代署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尚自然,展個性”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則看重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也反復提倡著要對兒童進行個性化教學;在國外,蘇格拉底則強調(diào)靈活的教育思想;裴斯泰洛齊和康德等人都注重要根據(jù)兒童的個性及年齡的發(fā)展規(guī)律。20世紀初,在美國出現(xiàn)的個性化教學形式有:伯克個別學習系統(tǒng)、華虛朋的文納特卡制、道爾頓實驗計劃、莫里遜的單元至教學法和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等。都不約而同的提出了個性化教學的重要性。
目前國內(nèi)也存在著的對個性化教學的呼聲,其教學觀上主要有三種形式:調(diào)適觀、發(fā)展觀和調(diào)適-發(fā)展觀,調(diào)適觀假設學生在學習上、能力上均有很大的差異,個性化教學就是要適應這種差異并根據(jù)學生的能力傾向,給予相應的教學,發(fā)展觀則假設學生間存在不同的學習方法及.性格差異,個性化教學要解決的不是減少或去除學生間的這種差異,而是要根據(jù)這種差異來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調(diào)適-發(fā)展觀強調(diào)學生應在之間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獲得最好的進步,但是又考慮集體教學的實際情況,主張把學生根據(jù)一定的標準,比如成績、能力等劃分成不同的層次,進行分層教學。應該說這三種觀點都有非?,F(xiàn)實的意義,反映到課件制作方面來說,同樣的課程內(nèi)容的課件,有時候也要制作成不同的動畫形式來表現(xiàn),以滿足個性化的需求,因為有的兒童喜歡某種動物,于是乎我們就專門以某動物的行為來演示,使該兒童能夠更快樂的觀看,慢慢的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