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民霞
摘要:在初中教學階段,初中歷史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初中歷史有著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以及思維邏輯等方面作用。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改革,應該充分發(fā)揮初中歷史對于學生的教學意義,增強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認知能力。以更加創(chuàng)新高效的教學方式深化教學內涵,將憂患意識教育融入到初中歷史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關鍵詞:初中歷史;憂患意識;教育現(xiàn)狀
前言:
憂患意識是一種我國特有的文化特性,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經濟的發(fā)展過程中,憂患意識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憂患意識作為一種情感體驗和心理活動,對人的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初中生因為受到的知識教育以及生活閱歷有效,對于憂患意識的認知不足,在對初中生進行歷史教育時,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促進社會的健康發(fā)展。
一、初中歷史教育中憂患意識教育的現(xiàn)狀
(一)初中歷史教學目標與憂患意識教育偏離
現(xiàn)階段對于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憂患意識教育還存在不足。在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下,我國的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內容、方式等方面都有所調整,相對于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來講更加科學系統(tǒng)。但是,從憂患意識教育的角度來講,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在對學生進行歷史內容的情感教育上,雖然對我國的歷史國情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進行教學。讓學生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一定的認知,進而形成社會責任感。但是在對于國外的一些文化知識以及社會政策的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全面性的歷史觀念。但是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并沒有將憂患意識進行突出的講解,使得對學生的整體教學目標有所偏離,定位模糊。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學生的憂患意識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歷史課堂學習質量也有一定的影響。
(二)憂患意識教育與歷史教學缺乏有效連接
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主要是以相關的教學內容為主線,再根據(jù)相關教學內容的知識框架開展合理的教學拓展。這種當時可以對學生的歷史知識的教學和質量和水平有一定的保證。對學生實現(xiàn)自身全面價值和歷史價值觀的培養(yǎng)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在對學生進行歷史教學時,應該兩憂患意識與教學內容聯(lián)系起來。但是現(xiàn)階段兩者之間還是缺乏一定的必要聯(lián)系,這對歷史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過程中形成了很大的影響[1]。比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抗日戰(zhàn)爭的相關內容講解時。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開始講起,幫助學生對內容進行梳理,一直到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升級。在抗日戰(zhàn)爭過程中,出現(xiàn)了很多的英雄事跡,以及著名的戰(zhàn)役。教師可以通過相關資料和視頻的展示,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抗日戰(zhàn)爭的事跡有所了解。從而培養(yǎng)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歷史責任感。但是對于憂患意識的培養(yǎng)還是有一定缺陷,即使教師對學生有一定的引導,但是學生的思想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憂患意識教育與歷史教學工作無法合理的進行,正是因為這種連接不密切的教學方式使得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憂患意識的教學培養(yǎng)質量和水平不高,不能滿足我國當前的實際教學需要。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憂患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個多層次,多領域的教學過程。需要相關的教學部門以及教師對學生現(xiàn)階段的憂患意識教育進行重視,采取正確的教學方式。將歷史教學與憂患意識教育結合起來,進而提高對學生憂患意識的培養(yǎng),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愛國主義精神,建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
二、初中歷史教學開展憂患意識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一)歷史課堂實踐與憂患意識教育的結合
初中歷史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憂患意識培養(yǎng)時,往往會出現(xiàn)教學目標與憂患意識教育相偏離的教學情況。教師應該明確對憂患意識培養(yǎng)。在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明確憂患意識教育對學生的學習重要性,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采取適合現(xiàn)階段教學要求的教學模式。將愛國主義教育與課堂內容進行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感悟,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從而實現(xiàn)對憂患意識教學的目的。比如在我國古代歷史的奴隸制度和封建制度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歷史遺跡以及一些文物資料的講解,讓學生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建立民族自信。除此之外教師也應該將歷史變革中的錯誤的政治決策以及政治手段進行講解。可以讓學生進行探討,說明其中的弊端。像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雍正王朝時期的文字獄,這些對我國的歷史發(fā)展有著怎樣的影響[2]。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感受到如今文明和諧的社會來之不易,要具有憂患意識。
(二)歷史課外延伸與憂患意識教育的結合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讓學生可以以更好的狀態(tài)進行學習,有助于培養(yǎng)中學生為社會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憂患意識講解時不僅要在課上進行教育,應該將憂患意識教育延伸到課外。教師可以開展知識競賽、板報設計、專家講座等形式,使學生都可以參與到其中,不斷的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同時使自身的憂患意識得到提升。居安思危,是一種良好的意識,例如我國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當時的清朝是世界大國,資源豐富,經濟富足。但是由于國家長期的自我封閉,一直處于安逸的狀態(tài),不進行經濟的提升和國家的發(fā)展。在很多層面落后于他國,最后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因此,培養(yǎng)憂患意識是對我國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將初中歷史教學中對憂患意識的教育有助于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意識,對未來的工作發(fā)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F(xiàn)階段對于學生的憂患意識教育確實存在不足,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社會的現(xiàn)實需求對學生進行教學培養(yǎng),從而推動初中歷史教學中,憂患意識的教育發(fā)展,為以后的教學工作起到推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莉.初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11X):23-24.
[2]?辛金紅.聚焦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家國情懷:以“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