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師范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0
自我呈現是指個體試圖通過管理他人對自我印象形成的有關內容或形式的呈現,以便到符合自己預期的一種社會適應性行為。國內關于自我呈現的相關研究表明,微博中自我呈現旨在于塑造并展現一個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微博中的表演是以現實生活中的表演行為為立足點,為呈現更加良好的自我形象奠定基礎”。社交訴求指體參與網絡社交時存在的內在驅力,以來滿足一定的內在需求。Ellison認為通過社交媒體,人們能夠維系與親朋好友之間的聯系,獲得情感上的支持,與他人溝通交往,同時能夠分享信息,獲取一定的社會資本等。戈爾曼認為個體期望獲取社會的贊揚并對交流互動的結果進行有效的控制是自我呈現的訴求。不同的社交平臺采取的自我呈現策略與其使用的訴求也不同。
本研究選取了湖南等20個省市共470名微信用戶為研究對象,采取自編問卷《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現策略的調查問卷》,探討不同群體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現策略和社交訴求存在的差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兩者之間的關系,幫助人們更全面的了解當下的社交平臺發(fā)展。
經過調查分析發(fā)現,半數以上的被試認為自己在朋友圈發(fā)布的內容屬于正面為主,他們傾向于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興趣愛好、觀點、旅游或美食照片,分享的內容也更積極、健康。而傾向不明顯也有36.6%,負面為主卻僅占2.2%,這可能與被試積極展示良好的自我形象有關。Tedeschi研究認為人們?yōu)榱怂茉炝己玫淖晕倚蜗?,通常以自我美化、自我提高等方式給他人呈現正面形象,而社會贊許效應也影響著用戶在自我呈現時的表達形式。
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現各維度平均分從高到低依次是積極理想策略、消極泛化策略、隱瞞掩飾策略。同時研究發(fā)現,在隱瞞掩飾的自我呈現上,男性的得分要高于女性,并存在顯著差異;而積極理想自我呈現,女性得分要高于男性得分,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女生情感細膩,比較在意自我形象,因而更傾向于使用積極的呈現策略。同時研究還發(fā)現,青年相較于青少年及中年更傾向于選擇隱瞞掩飾的自我呈現策略,但中年群體更傾向于選擇消極泛化的自我呈現策略。究其原因,青年群體中大部分為大學生,沒有經歷社會上的磨煉,中年群體經受的壓力更多,因此中年人使用消極泛化的自我呈現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研究發(fā)現,在娛樂放松和主觀規(guī)范兩種社交訴求上性別間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在其他維度差異不顯著,男生在兩個維度上得分都顯著高于女性,說明男性較容易受周圍好友的影響。葉鳳云研究發(fā)現,在娛樂放松訴求下,男性通過錯失焦慮可能出現沉迷;而在信息共享訴求上,青少年不論性別皆可因為錯失焦慮的調節(jié)作用出現社交媒體沉迷[1]。從年齡上看,青少年正處于學習關鍵期,家長對青少年上網的時間進行了限制或沉迷于大型網絡游戲,因而較少選擇將朋友圈作為消遣的平臺。而中年人則由于識字及理解能力較弱,因此娛樂放松的訴求也不強。
關于朋友圈積極自我呈現策略與社交訴求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隱瞞掩飾策略與社交訴求的五個維度皆存在正相關關系,而積極理想的自我呈現策略與自我展現的社交訴求間的相關性最高,和信息共享、人際互動之間也存在正相關,同時在回歸模型中,自我展現的訴求對積極理想策略的預測β值為0.306,表明自我展現對積極理想的自我呈現策略有著正向預測作用。
有研究者認為,自我信息的分享能夠讓他人更好的認識自己,促進雙方的情感。用戶出于自我展現的訴求,他們希望通過朋友圈向他人展示自己好的一面并獲得贊賞,并塑造良好的形象,會在發(fā)布朋友圈時對圖片、文字進行精心的修飾,這便是一種積極理想的自我呈現策略。積極理想的自我呈現策略促使群體采取更積極的行為,促進他們的社會化獲取重要社會信息,朋友圈也成為他們獲取社會資源的重要渠道。但在申笑的研究中發(fā)現,積極的自我呈現極端化之后使用戶在發(fā)布朋友圈時重心偏向于炫耀、虛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理性的消費,攀比現象盛行,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亦容易因從眾心理也陷入攀比陣營,與此同時過多商業(yè)信息涌入朋友圈,導致無用信息劇增,使部分用戶產生抗拒心理,從而減少朋友圈的觀看次數。有數據發(fā)現,2017年開始,有很多用戶開始不發(fā)朋友圈甚至逃離朋友圈,這也是他們選擇消極泛華呈現策略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在進行自我呈現時必須加強自我認識,樹立良好的自我意識,在采取積極行為以促進自我發(fā)展的同時,要把握恰當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