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段屋鄉(xiāng)中心幼兒園 江西 贛州 342300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明確指出“應遵循幼兒的學習與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為他們營造生動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為促進幼兒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使學前教育更好地面向所有孩子,促進幼兒的個性化發(fā)展。在科學教育活動的設計中,一方面應給孩子更多地操作、實踐機會,使其通過自主嘗試獲取相應的科學認識;另-方面應使孩子具有問題意識。讓他們在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基礎上,積攢有益經(jīng)驗,為孩子的未來學習與發(fā)展夯實基礎。
3-6歲幼兒心智懵懂,對于世界的認識并不完全,很多都是來源于家長、老師的悉心教導和自我經(jīng)驗,其對事物的理解比較淺顯。同時,這一時期也是孩子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為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意識其熱愛科學,可以有效設置科學教育活動的方式,使孩子親身經(jīng)歷進行實踐體驗,基于構建主義理論使幼兒對事物的理解邁向新階段。并且,這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集體意識,使其達成同伴交際與互助,提高幼兒的溝通能力??梢哉f,幼兒園科學教育特色課程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使其具有良好的探究能力,也將讓孩子變得勇于發(fā)問,善于思考。
隨著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提速,更多幼兒園對科學教育活動的開展投以更高關注。但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存在差異性,幼師教育理念不同,造成實際的幼兒科學教育活動開展仍存在一定問題:
部分幼兒教育工作者尚未認識到:科學教育活動的開展對促進孩子綜合能力的重要作用。造成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開展流于形式化,一味地讓孩子“傻玩”。由于幼師對孩子的教學引導十分有限,更忽視了幼兒的情感態(tài)度,使科學教育活動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例如:面對大班孩子,科學活動還僅限于自然知識的啟蒙,教師并未聯(lián)系繪本閱讀,使感興趣的孩子展開進一步的學習探究。
學前教育完全不同于校園教育。有的幼師習慣以定式教學模式讓幼兒進行科學觀察,給其實踐操作的機會很少,這不僅不利于促進幼兒的智力發(fā)展,甚至會使孩子們很快便對科學探究失去了興趣。
還有的幼師注重科學教育活動開展的完整性,忽略了幼兒的體驗過程。例如:在園本課體驗種植的過程中,教師一再地強調(diào)應給小樹澆多少水,未讓孩子先觀察土壤情況,而是直接告訴幼兒每人應澆多少水,不要踩到其他的樹苗等,使孩子成為“提線木偶”。雖然本次體驗活動開展得很順利,但也是典型的無效教學活動。
只有使科學教育活動更貼近幼兒的生活,促進孩子在做中學,在做中思考,才能使其形成初步的科學思維。從而,讓幼兒成為主動學習者、進行深入探究活動,使其通過與外界的互動,主動地構建自身的科學知識體系。為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
為增強幼兒科學教育的趣味性,教師可以以生活元素作為教學素材,使孩子具有熟悉感,并深陷于科學學科的魅力中,想要一探究竟。例如:為使孩子們初步認識物理知識,使其直觀地理解什么是大氣壓。幼師可以動畫片段播放來吸引幼兒注意力,接著以家中有只神奇的杯子作為激趣,用蠟燭水、盤子和杯子為孩子演示“自動喝水的杯子”實驗,鼓勵孩子嘗試自主操作。需要注意的是,該實驗適用于大班的科學教育活動,需選用透明度良好的玻璃杯,并提醒幼兒注意小實驗的操作安全。
為提升科學實踐活動開展的有效性,培養(yǎng)幼兒科學探究能力,教師應掌握好教學引導的度,避免“包辦”教學,給幼兒自主探究的空間。例如:在小組游戲教學中,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使其依據(jù)自身興趣愛好選擇“不沉的紙船”、“會變色的花朵”、“能翻跟頭的小膠囊”等。促進孩子形成規(guī)則意識,使其均能得到動手機會?;谠撾A段幼兒識字不多,為形成對科學教學實踐過程結(jié)果的記錄,加深孩子印象,促進其積極思考。教師可分發(fā)給幼兒圖畫形式的科學實踐任務單,讓其識別圖形、在對應的現(xiàn)象中做標記符合,結(jié)束后讓大家交流操作感想探究結(jié)論。而對自主嘗試多次均不成功的小朋友,教師應幫助孩子一起找到癥結(jié)所在,使其勇于面對困難,再次挑戰(zhàn)。精心呵護孩子的成長,使科學教育活動開展更具科學性。
在提升科學教育活動效率,培養(yǎng)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過程中,教師還應重視吸納家長的共同參與,使教學活動地開展更具連續(xù)性。例如:給孩子們水仙花的種子,讓其帶回家進行養(yǎng)殖和照料。有效利用家長資源,使其督促孩子“照顧”自己的植物朋友,并進行影像記錄,將其一并附錄在科學實踐任務單中,一方面便于幼兒的回顧總結(jié);另一方面以圖片、符號語言的形式保留“工作”痕跡,有助于家長、幼師了解孩子的思維發(fā)展軌跡,為后續(xù)活動的開展提供參考依據(jù),并幫助孩子查漏補缺。這樣一來,不僅有助于與幼兒了解水仙花的特點、觀察其成長過程,也將使孩子進行反思“植物的生長是通過哪一部分吸收水和養(yǎng)分的?照顧水仙花工作主要有哪幾大步驟?”等。對探究動植物知識具有濃厚興趣的孩子,教師與家長可陪同他們廣泛地進行繪本閱讀,或是為其講述科普故事,以便更好地開闊孩子的認知視野、滿足其學習需求,培養(yǎng)其探究能力。
綜上所述,新時期為幼兒教育發(fā)展指明了新方向,對幼師教學能力與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提升幼兒科學教育活動開展效率,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科學意識、探究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等。教師既應重視與孩子的日常溝通交流,對其施以針對性地引導,使活動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更具科學性、合理性,促進孩子參與科學實踐,也需要重視家園共育。讓學前教育具有連續(xù)性,更符合孩子的學習成長規(guī)律,使其熱愛自然、善于思考,從而具有初步的科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