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月26日文章,原題:印度能否憑借新冠疫苗外交勝過中國?印度上周宣布將向鄰國贈送1000萬到2000萬劑新冠疫苗。新德里正利用世界頂級藥物生產(chǎn)國之一的地位,與北京競爭向發(fā)展中國家提供全球公共產(chǎn)品。
印度血清研究所是全球最大的疫苗生產(chǎn)商,目前正在生產(chǎn)由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公司研制的新冠疫苗。印度產(chǎn)疫苗已開始運抵馬爾代夫、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毛里求斯和塞舌爾。與此同時,中國已向緬甸、菲律賓等國提供免費新冠疫苗。尼泊爾仍在評估中國公司的疫苗,尚未批準使用。這種情況助長了印度內(nèi)部一種說法,即認為印度在反擊中國多年來在該地區(qū)擴大影響力方面取得了進展。印度媒體中那些民族主義色彩較濃的,則大肆渲染印度的疫苗外交。
中國有媒體近日表示印度藥廠無法實現(xiàn)新德里的疫苗外交雄心后,有印度媒體刊登一篇文章,題為“中國開始抹黑印度的疫苗外交”。在印度前外交官薩爾瓦吉特·查克拉巴蒂看來,此類標題“無疑反映出兩個亞洲大國之間的影響力競爭”。他說:“許多印度人認為,疫苗是抑制中國在南亞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的大好機會?!?/p>
比如,中國在東南亞最可靠的盟友柬埔寨,也向印度提出100萬劑疫苗的請求。該國已從北京獲得類似數(shù)量的疫苗。東南亞分析家巴拉達斯·戈沙爾說,此類請求是“對印度在亞洲聲望的大提升”。印度前外交官維納·西克里稱:“莫迪的疫苗外交就是要利用我們在科學和制藥方面的進步……毫不夸張地說,這是印度的時刻?!?/p>
然而,也有一些人認為,除非新德里此后能采取更多的實質(zhì)性措施,比如投資、發(fā)展援助和戰(zhàn)略合作,否則印度疫苗供應(yīng)產(chǎn)生的影響將是短暫的。新德里智庫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研究員馬諾杰·喬希近日撰文稱,印度從疫苗外交中獲得的收益將是很小的,而且很可能無法實現(xiàn)其真正目的,因為中國擁有更強大的實力。印度缺乏北京那種提供貸款和軍事裝備的能力,因此無法(像中國那樣)贏得鄰國們的支持?!?/p>
(作者蘇比爾·鮑米克,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