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 設計藝術學院 333403)
回望人類語言文字漫漫演化之路,著重記錄文字內容的載體——書籍逐漸產生。書籍是記錄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標本,其形態(tài)跟隨于科技與生產力的發(fā)展而變化,書的形態(tài)漸漸以多張頁面的集合形式固定下來。紙張的發(fā)明與機器的興起使得書籍成為大家司空見慣的故紙堆,而信息時代的電子書泛濫更是加速了紙媒體的衰弱。近年來將裝置藝術融入書籍設計成為煥發(fā)這一設計領域的強心針,裝置藝術這樣一種當代前衛(wèi)藝術與書籍的相互結合帶來了對書籍觀念的顛覆與新閱讀方式的產生,使得閱讀書籍不僅僅是接受書籍表達的文字圖像信息,還在于書籍形態(tài)所隱含的審美信息與思想信息。正如呂敬人在訪談中曾經提到:“書籍形態(tài)包括書的外在造型和內在圖文傳播的神態(tài),兩者之間不能偏頗,都要投入設計力道,才能達到書籍形神兼?zhèn)涞淖詈蠼Y果?!?/p>
紐約達達主義集團核心人物馬塞爾·杜尚在1917年展出了他用男性小便池作為自己的藝術作品,使得藝術品的概念第一次遭到觀念上的顛覆。這種利用現(xiàn)成品創(chuàng)作的作品正是裝置藝術最早的源頭,裝置藝術的表現(xiàn)方法極大地影響了繪畫、雕塑、建筑和設計的表達方式,歐美地區(qū)藝術學校出現(xiàn)專門的裝置藝術專業(yè),許多設計領域開始介入裝置藝術,廣泛吸取裝置藝術的語言。受到西方達達主義思潮的影響,中國的“廈門達達”組織開始了裝置藝術的早期嘗試——1983年廈門五人現(xiàn)代藝術展。緊接著“85新潮美術運動”的影響下,裝置藝術在國內影響了一大批思想激進的藝術家。在裝置藝術中,生活中普通的物品不再以平凡的面目示人,而是經過錯位、拼接、裁剪等方式,將原有形態(tài)拆解,塑造一個陌生化的新作品。因此,裝置藝術是對原本物品概念的拆解重構,物品經過處理后失去原有的屬性,以新的藝術面貌存在。
追溯書籍的歷史源流會發(fā)現(xiàn),中西書籍的發(fā)展均由文字書寫載體的變化發(fā)展而逐步發(fā)展,書籍形式的進步與時代生產力水平和科技水平有關。書籍從書寫于動物皮革、竹簡到后來紙張的廣泛運用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一張張書頁的裝訂方式也經歷了經折裝、蝴蝶裝、旋風裝、包背裝、線狀形式到現(xiàn)在使用最多的膠裝形式。書籍如同盛裝人類文化史的容器,伴隨著人們的文明進步而滄桑巨變。書籍設計是一個年輕的詞匯,美國最早將其歸類于平面設計名下,往后由日本著名書籍設計師杉浦康平先生提出“書籍設計”的獨立存在價值,他解釋了書籍設計的概念,使書籍設計作為書籍藝術的整體設計活動而區(qū)別于以往認為書籍設計即書籍封面的美化的偏見。
然而,書籍設計在面臨大數據時代的各種電子產品熱潮的侵襲下,漸漸退居于電子書籍之后,備受冷遇。不僅是紙質實體書的衰敗,人們的閱讀方式已經發(fā)生了極大地變化。網絡時代給予每個人過量的信息量,人們漸漸無法專心閱讀大段文字,傾向閱讀小文本量的新聞和事件。紙質書籍是實在的物質體,滿足閱讀功能的同時還能讓讀者體驗翻閱紙張的樂趣,在閱讀中形成“作者”-“設計師”-“讀者”三者之間的情感傳遞,是趣味性和互動性的統(tǒng)一。裝置藝術的空間性與互動性給書籍設計帶來了藝術上的啟發(fā),裝置藝術融入書籍設計是否是解決這一現(xiàn)狀的良方呢?書籍設計相較于產品設計和環(huán)境設計,與現(xiàn)代新科技接軌較少,更偏重于探討二維的視覺形態(tài),裝置藝術集合科學與藝術的特性于一身,書籍設計融入裝置藝術的形式語言會給書籍形態(tài)更有吸引力的觀感。日益火爆的交互體驗設計風潮為裝置藝術這一講求空間表現(xiàn)和思維交流的藝術門類創(chuàng)造了新的思考方向,是否能夠改變以往書籍的信息呈現(xiàn)方式和交流方式呢?打破以往僅在平面設計領域下功夫的設計慣例,用更為直觀、趣味、驚奇的傳達方式來界定書籍的概念。
書籍設計與裝置藝術的融合下產生書籍裝置藝術,也就是以書籍作為表現(xiàn)元素的裝置藝術作品。書籍本身具有立體性,無論是何種大小的開本,頁面與頁面的組合裝訂使得書籍本身便具有三維上設計表達,如裝訂方式或者書脊上的各種裝飾手法,裝置藝術正是要放大書籍的立體性,使書籍的外在造型、展示方式都有較為宏大的空間可以施展。正是這一性質給人們在觀看書籍裝置時如同觀看巨大的雕塑,從觀看藝術品的視角閱讀圖文信息。書籍裝置藝術所帶來的新閱讀方式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裝置藝術的重要要素中包含實物、空間、概念,每一件作品需要呈現(xiàn)作者的概念或是看法,再依托于豐富的空間展示效果用視覺的方式傳達出來?;谘b置藝術追求材質的豐富效果的特點下,書籍設計與裝置藝術的共融的重心是通過設計異乎尋常的外部造型上來向受眾傳達特殊的概念。概念也許是作者所描述的事件,也許是個虛擬故事,也許是作者的感觸,概念的表達依托于裝置藝術作品在空間給人帶來的視覺心理引導及作品造型傳達出的某種符號意義,概念的傳遞通常需要能夠讓受眾理解其中的情感,這就要求造型上具有一定的視覺張力,方能使觀眾在欣賞書籍裝置時,不通過閱讀全部的文字信息而單單從造型上了解書籍傳遞的概念內容。
書籍裝置藝術是用造型作為文字表述的代替物,即用造型說話,用造型來向人們介紹書籍內容。當然書籍裝置藝術不是不需要文字,而是有取舍的弱化了文字所占的比重,轉而運用造型的大致效果來給人直觀地視覺感受和更加便捷地解碼所傳達的概念。著名當代藝術家徐冰的《鳥飛了》裝置作品中,將“鳥”字形從象形文字、篆書、隸書、楷體、繁體到簡體的演化過程表現(xiàn)出來,一個個亞克力板字懸于半空中,從低到高,疏密得當,似一群飛鳥飛向天空。下端鳥字為藍綠色,頂端鳥字為紅橙色。這組運用裝置藝術來表現(xiàn)漢字的變化過程的作品選取了群鳥凌空時的壯美景象特點,將文字歷經多年的變革演化用懸空的字板去體現(xiàn),利用造型上的形式美來呈現(xiàn)概念。僅從文字內容和整個裝置的視覺表現(xiàn)中就能讓人輕易捕捉作品的內涵,這是徐冰作品的高明之處,喚起人們對于漢字的歷史記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生楊昶賀在她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中將詩集《搖搖晃晃的世界》每一頁詩制作成紙纖維,通過對紙纖維的形態(tài)設計來表現(xiàn)對每一頁詩的理解,詩的感情色彩不同,紙纖維的重構畫面也不同。她提取了殘留在紙上模糊的文字,并按照原有的順序將其裝訂成書,將閱讀比作咀嚼信息。這種通過對書的碾碎重構成符合書籍內容畫面的做法,仿佛“吃”了一本書,表現(xiàn)閱讀從接受到消化的視覺表達。
傳統(tǒng)書本的閱讀方式是將書本攤開,翻開封面、扉頁、內文頁依次瀏覽。青燈黃卷是描繪燈光下靜靜翻閱書籍的畫面,而這樣的閱讀方式在現(xiàn)今追求快餐文化的社會中似乎呈現(xiàn)出慢慢減少的趨勢,書籍裝置藝術也許可以引起人們閱讀興趣,提高人們對于書籍文字內容的關注度。近年來,國內致力于開辦各種大型的設計展覽、藝術展覽正是培養(yǎng)大眾對于書籍興趣的契機,博物館、展館、商場等大型空間擁有大量的流動狀態(tài)的觀者,龐大的裝置藝術是極為吸引目光的空間陳列物,如果能夠在書籍裝置藝術中側重對于文字信息之于空間中的表達,配上強烈的圖形,將會帶來很優(yōu)秀的展示效果并帶動這種“巨型”書籍的閱讀量。
書籍裝置藝術像是一個立體的懸浮于空中的書,人們可以在行走時接觸它,或是遠遠地觀望它,這樣一種書籍的形式都是對于書本樣式的革新。人們或許行色匆匆地只是撇了一眼,或許是佇立在書前仔細閱讀,這都是一種對于信息的接收與感觸。裝飾主義運動時期藝術家索尼婭·德勞內善繪抽象主義色彩畫,其對于色彩及形態(tài)的表現(xiàn)富有生命力,她1913年設計的《巨書》作品轟動一時,并在二次出版后被出版商贊為“史上最漂亮的書”?!毒迺烽L達兩米多,上面編排了多行文字并與抽象色塊穿插在一起,書本類似折頁形式可以折疊起來,像一座巨大的屏風。她的《巨書》作品體量大,但是將圖形與文字穿插在一起,像一連串放大的書頁,在展示空間中具有極強的視覺張力,吸引了許多觀者欣賞。因其體量足夠大,文字也是主要的欣賞部分,觀眾在欣賞此件作品時,也閱讀了書籍的文字內容。這是一個立體的書籍,也是一件可讓觀者仔細研究內容的裝置。受此作品的啟發(fā),公共空間中也可以有這種“巨書”形式的信息展示墻,若結合數字媒體技術,讓“巨書”書頁變?yōu)榭梢宰兓畔⒌碾娮悠?,這將一個更有利于傳播的公共圖書館。
閱讀中情感互動的體驗源自于書中內容情節(jié)的牽引人心的力量,也源自于手觸書頁中,對紙張材料的摸觸中尋得。紙張的粗糙程度,手壓到紙張一角而卷起的邊,老書中潮悶的紙味與油墨的味道交織在一起,這些細膩的感觸只有接觸實體書籍才會體驗到。體驗性”是互動裝置藝術的另一顯著特點,區(qū)別于其他的藝術形式,互動裝置藝術強調雙方的體驗性。而書籍裝置藝術從體驗的角度來說,是將人與書的接觸面更加擴大了,你可以采取更多的行動去閱讀它,比如藝術家們對書本紙張進行各種加工后表現(xiàn)出來不同于以往的跳躍性美感,讓一件作品用它的外部形態(tài)來同你對話。
書籍裝置藝術很重要的特點在于它的安放地點,觀眾在不同地點不同角度去欣賞作品的同時,也在觸發(fā)對于作品的思考。甚至許多裝置藝術作品像行為藝術那樣,將觀眾的行動添加進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呂勝中的書籍裝置藝術作品《山水書房》以書籍作為表現(xiàn)元素,將五代時期董源的山水畫《夏景山口待渡圖》進行解構,山水畫的每個部分運用書架上的書脊上。觀者在抽拉書本時,也是在對這件裝置藝術進行分割和重組,這增加了受眾研讀作品的時長,書的人文意涵和山水畫的意境感共融,觀眾在不經意間在這個視覺場中與作品產生了互動關系。以視覺形態(tài)呈現(xiàn)的書籍藝術是一件能觸發(fā)人情感色彩的實體,即藝術家與觀者的情感共鳴,這便是將書籍從信息雕塑上升為有張力的可供欣賞和覺知的藝術。正如蒙德里安曾說:“非具象藝術是通過造型手段所喚起的情感總和?!睍b置的造型決定它所喚起的情感傾向或強弱,通過造型來告知或引起受眾的情感體驗或理性解讀。
書籍裝置藝術是書籍設計與裝置藝術跨界組合的產物,指引了書籍形態(tài)表現(xiàn)的一個方向,其所觸發(fā)的新閱讀方式也是每一位書籍設計師應當考慮到的方面。隨著文化多元化的趨勢及文化需求和消費者閱讀層次、品位的改變,我們必須更新觀念,深入探討未來書籍形態(tài)設計的可變空間。處于現(xiàn)在這個時代的人們有太多信息要接受,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書籍裝置藝術應從造型藝術水平上讓人從直觀形象中閱讀出觀念的投射,在立體化的形式中傳達信息并引發(fā)情感上與觀者的互動,方能真正營造新的閱讀方式,使受眾能夠進行深層次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