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晨 江雨岑 夏海燕 張楠
摘?要:由于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發(fā)生了改變,網課教育模式逐漸興起。為了更好地了解與分析當前大學生對網課的認識程度與使用情況,從而更好地推進與完善網課的教學模式,本文以宿遷學院為研究對象,采用網絡問卷與紙質問卷相結合的調查形式,隨機調查了學校200位學生。并根據(jù)調查結果從學校的網課使用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三個方面做出思考與研究,讓網課在高校得到更好地發(fā)展。
關鍵詞:網課;主動性;學習合作模式;與時俱進
現(xiàn)代信息技術正將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模式改變著,同時信息技術不斷更新,網課的興起增加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集中課堂教學已不再是學生們獲取知識的唯一方式?!督逃筷P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教高〔2015〕3號)指出:“采取高校主體、政府支持、社會參與的方式,集聚優(yōu)勢力量和優(yōu)質資源,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在線開放課程體系和公共服務平臺。”[1]教育部發(fā)布文件明確指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在線開放課程體系,網絡課程教學方式不僅更加規(guī)范化、制度化、體系化,還會受到我國各大高校的推廣和使用。因此,宿遷學院跟隨此次浪潮逐步開展了互聯(lián)網教學模式的探索。
一、宿遷學院網絡教學實施情況
宿遷學院引進了超星網絡課程平臺、智慧樹網絡課程平臺這兩種,并規(guī)定在校生要在畢業(yè)前修滿6學分的網絡課程,這兩個平臺的考核標準分別是:超星由視頻、測試、訪問數(shù)和考試4項組成;智慧樹是在線學習(視頻觀看+章節(jié)測試)+期末考試。因此,學生在規(guī)定期限內自主地選擇學習時間,他們觀看網絡課程視頻,完成相關作業(yè)和期末測試后達到平臺規(guī)定的分數(shù)后,就可以獲得在宿遷學院選修課程(相應)的學分。
二、大學生使用網課情況的調查與分析
為了能夠更好地了解宿遷學院學生使用網絡課程的情況,我們在2019-2020學年第二學期期間通過網絡問卷和紙質問卷相結合的形式向本校學生隨機發(fā)放了200份問卷,同學們都根據(jù)自己的情況答卷獲取學生對網絡教學方式的反饋,收回有效問卷200份,回收率為100%。通過問卷得出了學習認知與態(tài)度、學習效果與反饋,發(fā)現(xiàn)宿遷學院學生網課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進行改正。
(一)學習認知與態(tài)度
根據(jù)問卷調查情況,45%的學生選擇平均每天觀看30—60分鐘,43%的學生平均每天觀看30分鐘以下,8%的學生平均每天觀看1—2小時,4%的學生選擇2小時以上。從總體來看,學生每天在網課上花費的時間不多,反映出學生對網課學習的認識還有些欠缺,學生還是比較依賴傳統(tǒng)課堂。與傳統(tǒng)課堂對比,網課具有便利性、自主性、碎片化的優(yōu)點,學生可以適當提高網課使用率。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它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老師與學生面對面授課,沒有太多的外界因素干擾,學生能夠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集中注意力專心學習。學生在上網課時,因缺乏老師在同一空間的監(jiān)督并且受到自由的網絡世界與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擾,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二)學習效果以及反饋
學習效果是指學生經過一段時間對學習的反饋,可以有效反映出學生近期學習存在的問題與成果。線下教學可以通過月考或者期中考試來讓老師知道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線下宿遷學院檢驗網課學習效果的方式是線上考試。其中超星學習通、智慧樹等常用網課平臺是以平時成績+期末線上考試成績來得出總分。線上考試與傳統(tǒng)考試的區(qū)別在于部分學生在線上考試時通過網絡搜題來完成考試,反饋結果存在“摻假”現(xiàn)象。要想達到傳統(tǒng)考試的效果,需要學校與網課平臺的監(jiān)督與管理方面加強合作,制定出若考試中多次退出,切換到其他軟件視為放棄考試這樣的規(guī)則。超星和智慧樹這兩種網絡課程平臺對宿遷學院學生來說是第一次嘗試線上學習,同學們習慣了傳統(tǒng)面授的教學模式,在短時間也內難以適應線上教學,對于這些問題,同學們有什么意見呢?學生認為應該建立跟蹤式學習,學生學習進度應能夠反饋給任課教師;引導式學習,讓學生能夠想學想看,而非被動學習;合理安排課程,在不增加專業(yè)學科的壓力前提下,適度增壓。因此,學校要根據(jù)學生的反饋,盡可能全面地解決學生在網課中存在的問題。
三、大學生使用網課中存在的不足
通過對問卷調查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宿遷學院的網課存在著一些不足:
(一)學生參與網課學習的主動性尚待提高
目前發(fā)現(xiàn),宿遷學院的學生主動地參與網課學習勁頭不足,有點依賴網課平臺發(fā)出的通知。即使智慧樹、超星等網課平臺提倡的是自主探究式學習,學生可以在線上學習的時間具有一定的彈性,能夠相對自由地選擇學習時間,這些自由也是要建立在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上,靠平臺發(fā)消息通知的學習狀態(tài)也是屬于被動的。宿遷學院的學生基本上從小接受的教育屬于填鴨式的,而這種自主學習的模式到了大學學生才接觸到的,所以學生參與網課學習的主動性不高。如果學生不能主動地去參加網絡課程的學習,而只是一味地追求學分,被迫學習網絡課程、完成線上學習的任務,那么他們所獲得的成就感低,這樣網課學習的初衷無法實現(xiàn)。
(二)學生參與網課的適用課程受限
宿遷學院開展了線上教學,但并不是所有課程都適用。當前,我國網課還處于不斷完善發(fā)展階段,課程設計缺乏整體性[2]與普適性。一些課程因形式特殊,無法通過網課將課堂內容完整呈現(xiàn)。比如一些理工科專業(yè),這些專業(yè)要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學生才能融會貫通。若理工科的學生只在視頻中學習老師所講的實驗步驟與注意事項或看老師做實驗、沒有親身實踐,學生都將無法真正地掌握相關知識,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因此,網課并不適用所有學科的課程。
(三)師生間有效互動不足
網課與傳統(tǒng)課堂授課模式不同,它不是師生面對面有感情的交流,而是通過電子設備與網絡兩種媒介展開的線上授課。網課將教師與學生分隔開,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受到阻礙[2],因為有時會受到電子設備故障、網絡不穩(wěn)定等不確定的外在因素的影響,有時也會因為網課時長受限或者學生缺乏積極主動性導致師生間的互動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例如宿遷學院使用頻率較高的超星平臺,有的授課老師會在規(guī)定時間內布置一些與課程相關的作業(yè)或當前熱點問題的討論,但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按期完成或參與討論,有小部分學生不愿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缺乏積極主動性,致使授課老師無法在第一時間準確把握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降低教學互動有效性。
(四)網課建設與創(chuàng)新設計方面的不足
宿遷學校將網課作為主要的公共選修課程,并且具有相應的學分。由此可見,學校的網課的使用頻率還是較為頻繁的。有學生反映在上網課過程中時常發(fā)生視頻播放卡頓、無法打開視頻、分辨率太低導致清晰度不夠等多種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由網課平臺本身兼容系統(tǒng)、配置等方面的不足造成的。網課打造的是一個資源共享的平臺,硬件設備的不完善會影響教學效果,導致教學實際應用效果無法到達預期效果。還有一些學生認為大多數(shù)網課平臺的頁面設置都是如出一轍,沒有打破常規(guī)的創(chuàng)新與特色,容易對網課產生疲勞感。因此,網課在自身建設方面與創(chuàng)新設計方面的不足,也將會阻礙網課的進一步發(fā)展。
四、推進大學生網課學習效果的對策
基于調查問卷結果的分析,提出下列三個方面對宿遷學院改善網課平臺的建議,提高學生網課學習效率,促進宿遷學院網課教育的發(fā)展。
(一)倡導網課學習合作模式
網課具有同步性和集成性的優(yōu)點,使學生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從而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局限性。網課不比傳統(tǒng)教學,還需要老師監(jiān)督才能更好地進行學習。首先,平臺可以增加小組學習合作的模式,添加一位助教,助教安排學習任務給學生。其次,助教要定期地檢查小組合作的作業(yè),督促學生及時完成學習任務。最后,學生經過學習后寫出網課平臺學習的心得以及對平臺改進的建議,助教收集給平臺,平臺根據(jù)自己實際情況完善。
(二)加強網課與時俱進
知識信息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下,網課平臺要加快維護建設的步伐,平臺中的課程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做到與時俱進,并且得到相應的完善。首先,網課平臺負責人要與錄制網課視頻的學校、老師隨時保持聯(lián)系,做到線上線下教學內容同步,讓學生能夠及時獲得最新的知識。其次,各大網絡教學平臺需定期檢查平臺內課程的更新情況,及時刪除一些上線時間久遠、畫面清晰度低的課程,并重新錄制相應課程進行替代,保證所提供課程內容的時效性和有用性。[3]因此,及時地將網課課程更新,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還能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網課學習中,提高學生使用網課的學習效率。
(三)完善網課平臺建設
目前國內的網課平臺成熟度不高,各大網課平臺又受到眾多學校師生的青睞,因此對網課平臺加強維護與發(fā)展。網課平臺應完善技術,注重平臺的兼容性,實現(xiàn)低流量觀看、不卡頓[4]地學習視頻。學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網課建設:一是要提升網絡的穩(wěn)定性與覆蓋面,選用更為完善的網絡教學支撐平臺,提升網課服務品質。避免學生集中使用網絡,導致網絡崩潰的現(xiàn)象發(fā)生。二是豐富網課信息。學生選課時,選課網址上不僅介紹課程的名稱和教師的名字,還添加對老師的介紹:比如授課老師的學歷、經驗。三是網課平臺頁面的設計,頁面要模塊分類清晰,導航性強并要不斷創(chuàng)新激起學生的興趣。完善的網絡課程建設,有助于推動網課在宿遷學院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志琴.大學生在線課程學習行為及改進策略研究——基于南京F大學“爾雅”通識課學習情況的調查[J].黑龍江教育,2018(11).
[2]杜育華,丁瑾.大學生網課學習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31(10):344-345.
[3]馮宜強,于志慧,等.大學生網課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山西農經,2017(19).
[4]周蓉蓉,王家凝,黃舒翎.“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校網課的使用情況研究[J].山西農經,2018(7).
基金:本文為江蘇省2019年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9XSJ005)成果
作者簡介:錢晨(1998—?),女,漢族,江蘇揚州人,宿遷學院本科在讀;江雨岑(1998—?),女,漢族,江蘇蘇州人,宿遷學院本科在讀;夏海燕(1999—?)女,漢族,江蘇泰州人,宿遷學院本科在讀;張楠(1998—?),女,漢族,江蘇常州人,宿遷學院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