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
腦出血是近年來臨床較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該病是因各種因素導致腦實質內部的血管出現破裂進而引發(fā)出血。該病發(fā)病速度快,患者會出現頭痛、昏迷、嘔吐等癥狀,也會給患者帶來軀體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問題,更嚴重者會導致死亡[1-2]。幸存患者易出現神經功能缺損,這與腦出血后發(fā)生血腫,對周圍神經組織產生壓迫有關,且易引發(fā)繼發(fā)性神經損傷情況,同時血腫還會影響腦部組織血液循環(huán),損傷腦組織,從而釋放多種炎性因子,引發(fā)全身性炎性反應,加重患者腦損傷[3]。臨床治療腦出血應當以減輕腦水腫、改善腦循環(huán)、保護患者的神經功能為主。尼莫地平具有擴張血管、調節(jié)腦循環(huán)的功效;神經節(jié)苷脂具有修復損傷的神經元的作用,二者在腦出血治療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4]。本研究旨在探討尼莫地平聯(lián)合神經節(jié)苷脂治療腦出血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相關腦出血的診斷標準[5];(2)患者病史資料完整,發(fā)病至入院時間未超過24 h;(3)患者不具有手術指征;(4)精神認知正常,有良好的語言溝通表達能力;(5)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在相關文件上簽字。排除標準:(1)因腫瘤或創(chuàng)傷導致腦出血者;(2)合并凝血功能異常者;(3)合并惡性腫瘤者;(4)合并全身性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5)合并嚴重精神障礙或視聽障礙者。
1.2 一般資料 選取長沙市中心醫(yī)院2019 年7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腦出血患者70 例,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35 例。對照組中男21 例,女14 例;年齡49~69歲,平均(45.3±5.3)歲;體質指數(BMI)(20.89±1.47)kg/m2;發(fā)病時間(14.25±2.57)h;出血量(25.11±3.46)ml;出血部位:基底核、丘腦、小腦及其他部位分別為16 例、13 例、4 例和2 例。試驗組中男22 例,女13 例;年齡47~67 歲,平均(45.3±5.2)歲;BMI(20.84±1.52)kg/m2;發(fā)病時間(14.23±2.55)h;出血量(25.09±3.44)ml;出血部位:基底核、丘腦、小腦及其他部位分別為17 例、12 例、4 例和2 例。2 組患者性別、年齡、BMI、發(fā)病時間、出血量、出血部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完善相關影像學檢查,并及時接受降顱內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抗感染、補液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予以尼莫地平(生產廠家: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226)治療,將尼莫地平10 mg 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 ml 中靜脈滴注,2 次/d。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神經節(jié)苷脂(生產廠家:長沙賽隆神經節(jié)苷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許可證:SC10643012100448)治療,將神經節(jié)苷脂40 mg 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靜脈滴注,2次/d。2組治療時長一致,均為2周。
1.4 觀察指標(1)比較2 組治療前后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BDNF)、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應用NIHSS 評分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損傷情況,評分范圍0~42 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分離出上層血清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患者的BDNF、NSE。(2)比較2 組治療前后腦水腫體積、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水通道蛋白4(AQP4)抗體、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細胞間黏附分子1(ICAM-1)、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運用顱腦CT 檢測患者治療前后血腫體積;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分離血清后待檢,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TNF-α、IL-6、hs-CRP、AQP4 抗體、ox-LDL、ICAM-1、MIF。(3)觀察2 組惡心、皮膚刺痛、頭暈頭痛、胃腸道出血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NIHSS 評分、BDNF、NSE 治療前2 組NIHSS 評分、BDNF、NSE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NIHSS 評分、NSE 低于對照組,BDNF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 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BDNF、NSE 比較()
表1 2 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BDNF、NSE 比較()
2.2 臨床指標 治療前2 組腦水腫體積、TNF-α、IL-6、hs-CRP、AQP4 抗體、ox-LDL、ICAM-1、MIF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腦水腫體積小于對照組,TNF-α、IL-6、hs-CRP、AQP4 抗 體、ox-LDL、ICAM-1、MIF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 組治療前后臨床指標比較()
表2 2 組治療前后臨床指標比較()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454,P>0.05)。見表3。
表3 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例(%)]
腦出血不僅會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帶來不適,還會引發(fā)肺部感染、呼吸衰竭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并發(fā)癥,盡管患者經過積極治療后病情穩(wěn)定下來,但還有部分患者有肢體功能障礙、吞咽功能障礙、神經功能障礙等后遺癥,影響患者預后及生存質量[6-7]。劉陽[8]研究指出,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應用尼莫地平進行治療,能夠降低患者髓過氧化物酶(MPO)、脂質過氧化物(LPO)、丙二醛(MDA)水平,提高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有效減輕腦損傷,可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尼莫地平是一種選擇性鈣拮抗劑,是臨床中防治腦血管痙攣的常用藥物,能夠作用于腦血管平滑肌細胞膜受體,使血管得到擴張,改善腦組織局部血流狀態(tài),促使顱內血腫吸收,調節(jié)腦循環(huán),可有效減少對周圍組織的壓迫,避免缺血性損傷的發(fā)生。但王紅巖等[9]研究指出,血腫清除率被認為是治療腦出血有效的重要指標,而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尼莫地平進行干預,血腫清除率未能達到80%,效果并未令人滿意,需聯(lián)合其他藥物進行干預。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應用尼莫地平聯(lián)合神經節(jié)苷脂治療后NIHSS 評分、NSE 低于對照組,BDNF 高于對照組,提示尼莫地平聯(lián)合神經節(jié)苷脂治療腦出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NIHSS 評分能反映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程度;NSE、BDNF 水平是反映機體神經元功能的血清學指標,前者具有神經特異性的特點,如果患者的神經元遭到破壞,其會進入細胞外及血液循環(huán)中,進而損害患者的腦神經;而BDNF 具有神經保護功能,腦出血患者神經受損后,其合成量會有減少情況,患者的神經元會受到嚴重影響。神經節(jié)苷脂是豬腦提取物,是神經元膜的天然組成成分,可穿透血-腦脊液屏障,穩(wěn)定細胞膜,減輕神經損傷和腦水腫,能夠改善血管通透性,減少自由基的產生,降低氧化應激反應,有助于促進神經的新生、生長、分化等,利于損傷神經元系統(tǒng)的重構[10]。神經節(jié)苷脂不僅能修復受損的腦神經,還能激活鈉離子-鉀離子-ATP 酶活性,能有效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在腦水腫防治中具有明顯作用,且其聯(lián)合尼莫地平可協(xié)同增益,能有效增強療效。
炎性反應是腦出血后主要病理改變,是影響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的重要因素。當機體受到其他炎性因子刺激時,機體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等會分泌大量MIF,其是一種功能細胞因子,與炎性反應存在密切聯(lián)系,是神經損傷的標志,是重要的前炎性細胞因子,參與炎性反應的生理、病理變化,會誘導TNF-α、hs-CRP 等炎性細胞因子分泌,加重患者的炎性反應;IL-6 是機體重要的促炎因子,可促使炎性細胞因子趨化、黏附,對內皮細胞產生損傷,易加速病情發(fā)展;AQP4 是腦出血后釋放的一種膜蛋白,其負責腦部水運輸和維持腦內滲透壓平衡,參與全身血壓滲透壓的調控,其參與腦出血后腦水腫的形成和發(fā)展;ICAM-1 屬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員,其會參與各種炎性反應;機體處于炎性反應下,釋放大量自由基,會造成低密度脂蛋白堆積在血管內皮表面,經氧化作用后轉化為ox-LDL,不能與正常脂蛋白受體進行有效結合,會加重患者病情。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腦水腫體積明顯縮小,且炎性因子水平也明顯降低,提示尼莫地平聯(lián)合神經節(jié)苷脂能夠通過抑制炎性反應、氧化應激水平等來促使腦血流恢復和神經功能恢復,進而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間無差異,提示聯(lián)合用藥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尼莫地平聯(lián)合神經節(jié)苷脂治療腦出血的臨床療效確切,可更好地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減輕炎性反應,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