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彥偉
乳腺癌是女性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我國每年確診的乳腺癌患者約有20萬,是女性生命安全的巨大威脅[1]。有報道稱[2],乳腺癌患者在康復期間述情障礙的發(fā)生率非常高。述情障礙的發(fā)生會增加抑郁、焦慮等負性心理的發(fā)生風險,不利于后續(xù)治療的進行。因此探索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改善患者的述情障礙水平,對乳腺癌患者的預后與轉歸至關重要。本文分析了心理彈性訓練對乳腺癌患者述情障礙的影響,為今后的護理工作提供參考。
將2017年3月—2018年9月河南省腫瘤醫(yī)院收治的80例術后化療乳腺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年齡32~67歲,平均(47.58±7.21)歲;病程3~9年,平均(5.39±0.28)年。觀察組:年齡33~65歲,平均(47.68±7.75)歲;病程2~9年,平均(5.13±0.64)年。納入標準:①符合乳腺癌的相關診斷標準,經(jīng)病理學檢查證實;②順利完成乳腺癌根治術,且術后無病灶殘留;③自愿參與本組研究,積極完成隨訪。排除標準:①非治愈性或姑息切除術患者;②精神障礙者;③意識障礙者。兩組在年齡、病程方面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基礎上聯(lián)合心理彈性訓練:①組成心理彈性訓練小組,對組內護理人員進行針對乳腺癌患者的專項培訓,并在培訓結束后進行考核,考核成績優(yōu)秀者可以進入訓練小組;②分別從情感、精神心理、行為和認知方面對患者進入心理彈性訓練,訓練方式以游戲、頭腦風暴、案例分析以及分組討論等形式進行,每次訓練結束前要求患者回顧本次訓練的內容,并總結訓練心得,對于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護理人員給予耐心解答;心理彈性訓練1 h/次,1次/周。③定期開展健康教育講座,向患者介紹疾病治療的最新進展,介紹本院手術成功病例資料,增加患者的治療信心;④由專業(yè)的心理咨詢醫(yī)師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糾正患者的不良認知與行為,提高治療依從性。
1.3.1 述情障礙
采用Taylor等[3]編定的述情障礙量表(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20)進行測量。共分為識別情感障礙、描述情感障礙、外向性思維3個維度(20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總分20~100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的述情障礙程度越重。
1.3.2 抑郁、焦慮心理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與《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估。SAS、SDS各有20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法,所測評分再乘以1.25得最終標準分。其中SAS、SDS標準分>50分為存在焦慮、抑郁心理癥狀,分值越高,提示負性情緒程度越高。
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shù)據(jù)對比采取卡方校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的述情障礙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識別情感障礙、描述情感障礙、外向性思維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述情障礙水平對比(±s)
表1 護理前、后兩組述情障礙水平對比(±s)
觀察組 67.3±5.3 62.9±4.2 68.0±5.2 37.5±5.5 33.2±5.0 34.7±4.8 52.2±5.5 t 0.665 0.569 0.321 7.534 13.864 15.292對照組66.4±5.9 63.6±6.4 67.6±6.9 47.1±5.9 49.4±5.4 P 0.508 0.571 0.749 0.000 0.000 00.000
干預前,兩組的抑郁率與焦慮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抑郁率與焦慮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護理前、后兩組負性心理狀況對比 [n(%)]
心理彈性與述情障礙是近年來心理學的熱點話題。心理彈性通常是指一個人樂觀的人生觀,是個體面臨重大逆境并能良好適應的動態(tài)過程。述情障礙是一種人格特征,是伴隨某些軀體或精神疾病發(fā)生的心理特點或繼發(fā)癥狀?;颊弑憩F(xiàn)為情緒表達障礙、缺少幻想等?;颊咴诔霈F(xiàn)述情障礙后對情緒的變化領悟能力下降,很難將各種情緒、情緒與身體感覺區(qū)分開,心理干預的反饋較差,不利于治療與護理的進行[4]。雖然我國對于述情障礙和心理彈性的研究起步較早,但是關于惡性腫瘤患者與其家屬的研究較少,述情障礙和心理彈性已被證實對癌癥患者的影響,因此明確二者的影響因素也顯得尤為重要[5]。
心理彈性是指人們在危境中的勝任行為和有效機能,其核心內容以社交能力、靈活性、家庭凝聚力以及各類社會資源的利用為主,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機能、社會能力等,是人們在經(jīng)歷壓力、挫折、創(chuàng)傷后機能的維持能力[6]。研究發(fā)現(xiàn)[7],心理彈性水平與適應性呈正比,心理彈性超強。其在面對不良環(huán)境的適應性與調控性也就越強,通過在惡性腫瘤患者的護理中開展心理彈性訓練,能夠幫助其盡快適應身體的變化,順利完成角色轉換,從而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
有報道稱[8],通過后天環(huán)境改變與訓練可以影響個體的心理彈性能力;而且心理彈性水平與適應能力呈正比,即心理彈性越大,個體對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也相對越強。本組研究中,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基礎上開展心理彈性訓練,分別從情感、精神心理、行為和認知方面對患者進行心理彈性訓練;定期開展健康教育講座向患者介紹疾病治療的最新進展,介紹本院手術成功病例資料;由專業(yè)的心理咨詢醫(yī)師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使患者在認知、豁求強度、情緒激活、應激方式以及人格特質等方面有所提高,能夠適應自身疾病與社會環(huán)境,且能夠以較好的心態(tài)面對目前的狀況。干預后,觀察組的識別情感障礙、描述情感障礙、外向性思維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且觀察組的抑郁率與焦慮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徐美榮等[9]在30例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干預中開展心理彈性訓練,訓練患者的自我意識、情緒管理、人際溝通、問題解決、社會支持等能力,并讓患者自行開展放松和呼吸冥想訓練,而且對照組未開展相應教訓,結果發(fā)現(xiàn)訓練組患者心理彈性增強、心理壓力減輕(中文版知覺壓力量表)、焦慮癥狀改善,生存質量有所提高,且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而對照組的心理健康狀況則無明顯變化,與本組研究結論相一致。
綜上所述,在乳腺癌患者康復期間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彈性訓練,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述情障礙狀況,控制抑郁與焦慮等負面性心理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