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炯
隨著現(xiàn)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慢性病發(fā)病率日漸上升,患者的健康管理逐漸成為臨床護理的重點。糖尿病合并高血壓近年來已成為常見的多重慢性疾病[1]。有研究認為,糖尿病、高血壓均屬于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而兩者合并時患者心腦血管事件危險性顯著增加[2]。基于糖尿病、高血壓均需要長期服藥的需求,故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的服藥依從性直接決定患者血糖、血壓控制效果。健康意識理論形成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該理論認為健康是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不斷發(fā)展的形式,干預人員的責任在于協(xié)助患者意識到自身潛藏的力量并往更高層次進行意識擴展。此前,白瓊等[3]學者將健康意識理論用于慢性病管理中發(fā)現(xiàn)能有效控制慢性病病情。本研究旨在探究基于健康意識理論的健康宣教對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自我管理行為、治療依從性的研究效果。
1.1.1 研究對象
根據(jù)成組設計的計算公式,查閱相關文獻得出每組所需樣本量為34,再按照20%的脫落率增加患者至每組43例。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86例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為受試對象,使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各43例。
1.1.2 納入標準
①符合糖尿病及高血壓診斷標準[4]者;②年齡60~80歲者;③文化程度可進行日常讀、寫者;④知情同意者。
1.1.3 排除標準
①合并心肝腎嚴重病變者;②存在肢體殘缺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合并視聽說障礙者;⑤生活無法自理者;⑥無法配合健康教育者。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治療(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降壓藥等)和常規(guī)護理,如飲食指導、用藥指導、生活指導等。干預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基于健康意識理論的健康宣教。指導原則:①為患者安排固定床位的護理人員,建立充分信任的護患關系,使患者表達自身需求;②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使患者感受到醫(yī)護人員的強烈關懷;③指導患者洞察自身,為患者創(chuàng)造機會認知自身潛能。具體措施如下:
①建立信任關系:干預人員分別從健康意識及行為改變的知識及觀念對患者進行耐心、細致的講解,鼓勵患者積極表達自身需求,并予以正確的引導,向患者發(fā)放糖尿病、高血壓相關的健康手冊;②感知健康行為意義:協(xié)助患者對自身存在的不健康行為進行評價,回顧患病以來對生活、工作的影響,使患者充分認知不健康行為的消極影響及健康行為的積極意義;③尋找改進方法:鼓勵患者對現(xiàn)在的不健康行為進行改變,協(xié)助患者制定糖尿病、高血壓日常飲食計劃、運動鍛煉計劃,定期進行血糖血壓監(jiān)測等具體行為改變方案,并加以實施;④健康行為鞏固:患者根據(jù)制定的計劃進行改變,干預人員對患者積極行為表揚鼓勵;⑤家庭照顧:干預人員協(xié)助對患者家庭照顧,保證至少有1位家庭成員對患者日常行為改變進行鞏固;⑥約定復診:患者形成良好生活方式后,干預人員對患者改變予以肯定,并與患者約定復診時間。上述干預過程均持續(xù)3個月,干預過程中持續(xù)隨訪患者。
1.3.1 自我管理行為
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兩組患者均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量量表(ESCA)[5]對自我管理行為進行評估,內(nèi)容包括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自護技能、自護健康知識水平4個維度,有43小項。計分情況為:0~4分)。CVI為1.00,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6~0.92。得分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行為越好。
1.3.2 治療依從性
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兩組患者均采用服藥依從性量表(MMAS-8)[6]進行評估,MMAS-8包括7題二項選擇和1題5級評分。滿分為8分,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65,組內(nèi)相關系數(shù)(ICC)為0.80,患者得分越高表示依從性越高;兩組患者均采用高血壓治療依從性量表(TASHP)[7]進行評估,TASHP共25個條目,均采用1~5級計分法,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65,組內(nèi)相關系數(shù)(ICC)為0.80,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治療依從性越高。
1.3.3 自我負擔感
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兩組患者均采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PBS)[8]對患者自我感受負擔進行評估。SPBS總分值為0~40分,評分標準為0~4分5點計分法,其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74,此量表得分越高,表示自我負擔越重;兩組患者均采用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9]進行評估,PSSS包含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3個維度,共12個條目,均采用1~7級計分法,其總量表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62,本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得到的社會支持程度越高。
1.3.4 負面情緒評估標準
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所有患者均使用狀態(tài)-特質(zhì)焦慮量表(STAI)[10]對負面情緒進行評估。STAI分為狀態(tài)焦慮分量表(S-AI)、特質(zhì)焦慮分量表(T-AI)兩個部分,均含有20項條目,每個條目均采用1~4分Likert 4級評分法,狀態(tài)焦慮部分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28,特質(zhì)焦慮部分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783,患者得分越高,表示焦慮狀態(tài)越明顯。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自我管理行為(ESCA)、治療依從性(MMAS-8、TASHP)、自我負擔感(SPBS、PSSS)、負面情緒(STAI)變化。
本研究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9.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比較兩組評價指標干預后的差異,采用倍差法對護理計劃實施效果進行整體評價,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β>0為有正性影響。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受教育年限、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干預3個月后,兩組患者ESCA得分均較干預前上升,且干預組高于對照組(P均<0.05),研究組患者經(jīng)干預后對患者ESCA得分有正性影響,研究組患者ESCA得分更高(β>0)。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比較
干預3個月后,兩組患者MMAS-8、TASHP得分較干預前上升,且干預組高于對照組(P均<0.05),研究組患者經(jīng)干預后對患者MMAS-8、TASHP得分有正性影響,研究組患者MMAS-8、TASHP得分更高(β>0)。見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比較(分)
干預3個月后,兩組患者SPBS得分均較干預前下降,且干預組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PSSS得分均較干預前上升,且干預組高于對照組(P均<0.05),研究組患者經(jīng)干預后對患者SPBS得分有負性影響,研究組患者SPBS得分更低(β<0),研究組患者經(jīng)干預后對患者PSSS得分有正性影響,研究組患者PSSS得分更高(β>0)。見表4。
表4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自我負擔感比較
干預3個月后,兩組患者STAI得分均較干預前下降,且研究組低于同期對照組(P均<0.05),研究組患者經(jīng)干預后對患者STAI得分有負性影響,研究組患者STAI得分更低(β<0)。見表5。
表5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負面情緒比較
糖尿病合并高血壓使患者發(fā)生微血管病變、心腦血管病變的概率升高,兩者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huán)?;颊叱鲈汉笾委熞缽男詴S出院時間的增長而減退,進而導致患者疾病失去控制。健康宣教的實施可提升患者相關知識水平,改變患者健康行為,并提升患者生活質(zhì)量,但隨著人們需求不斷擴大,傳統(tǒng)單純健康宣教已無法滿足患者臨床需求?;诮】狄庾R理論的健康宣教,積極協(xié)助患者發(fā)現(xiàn)內(nèi)心問題,從而達到階段性目的,有效促進患者健康意識的提升,以提高患者依從性[11]。
Anagha等[12]學者研究認為,糖尿病患者進行自我管理有助于控制自身血糖水平,穩(wěn)定疾病病情。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提升幅度也高于對照組,說明基于健康意識理論的健康宣教有利于患者自我管理行為提升??赡茉蛟谟冢和ㄟ^健康宣教對患者健康意識的改變,幫助患者正確認知疾病,強調(diào)治療對疾病的影響,指導患者采取積極措施應對疾病,同時通過家屬對患者鼓勵支持,使患者自我管理,有利于患者病情控制。另外,干預后干預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升高,可能與患者在健康教育過程中患者不斷得到干預人員的鼓勵支持有關,主觀能動性得到良好的激發(fā),患者定時與干預人員溝通,干預人員在干預過程中不斷加深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知,有利于患者在生活中服從醫(yī)囑,提升患者依從性;患者在接受健康宣教的過程中,內(nèi)心認知發(fā)生改變,成功認知到自身潛力,進而樹立形成健康行為的信心,保持治療依從性有關。謝萍等[13]研究認為,應用健康意識理論能協(xié)助患者維持治療依從性,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產(chǎn)生自我負擔感的主要原因在于疾病的長期影響,患者由于疾病久治不愈而產(chǎn)生的絕望、自卑感,感受不到社會支持,進而患者疾病治愈情況也隨之受影響[14]。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干預組患者自我負擔感低于對照組,表示基于健康意識理論的健康宣教對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自我負擔感減輕。究其原因可能在于:通過基于健康意識理論的健康宣教,患者在干預過程中反復加強對合理、按時用藥的認知,有利于控制患者血糖、血壓水平,進而使生活中發(fā)病次數(shù)減少,有利于患者自我負擔感減輕;在此過程中家屬參與對患者照顧,使患者感受來自家人、社會的支持。王海楠等[15]研究證實,運用健康意識理論能有效改善患者各種不良心理。另一方面,本研究對兩組患者負面情緒的研究結果顯示,基于健康意識理論的健康宣教更有利于負面情緒緩解。其原因可能與患者在干預過程中,干預人員引導患者逐步進行健康意識擴展,為自己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干預人員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有關。
綜上所述,基于健康意識理論的健康宣教有助于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壓患者減輕自我負擔感及負面情緒,使患者維持治療依從性,提升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