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犯罪要求行為人在客觀上具有欺騙行為。所謂欺騙行為是指虛構事實、隱瞞真相,使他人陷入錯誤認識、并基于錯誤認識作出財產(chǎn)處分的行為。根據(jù)刑法理論,以下幾種欺騙行為不能以詐騙犯罪論處。
簡單、拙劣的欺騙行為 比如有人冒充秦始皇、乾隆皇帝在世去詐騙的,也有人利用封建迷信、鬼神傳說去行騙的,是不構成詐騙犯罪的。但是,如果行為人冒充秦始皇、乾隆皇帝的后人去詐騙,則符合詐騙罪的犯罪構成的。
欺騙行為與財產(chǎn)損失欠缺刑法上的因果關系 在一些涉及投資詐騙案件里,業(yè)務員的誘導投資行為,往往帶有一定程度的欺騙性、誘導性。由于客戶進入平臺交易投資并不意味著喪失財產(chǎn),因此誘導他們在平臺開戶、加金、頻繁操作等行為,不屬于詐騙犯罪中致客戶處分財產(chǎn)造成損失的關鍵行為,故不屬于詐騙犯罪。
不具有詐騙故意或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欺騙行為 行為人雖然在客觀上實施了一定的欺騙行為,但其在主觀上欠缺詐騙的犯罪故意、非法占有目的,或者指控詐騙犯罪故意、非法占有目的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的,不能以詐騙犯罪論處。
另外,在一些市場經(jīng)營中,如果行為人支付了一定的金額,欺騙手段的目的是為了促成交易、牟取經(jīng)營利益的,哪怕牟取的是非法利益,而存在實質上交易、不具備非法占有目的的,則不能以詐騙犯罪論處。是否構成其他犯罪(非法經(jīng)營罪、虛假廣告罪),則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比如在一些涉嫌保健品詐騙案件中,銷售保健品的公司具有保健食品銷售許可證、銷售的保健品是“三證”齊全的合格保健品,即便銷售人員在銷售過程中有夸大宣傳、虛假宣傳的手段行為,但在本質上并不能否認存在實質上交易,其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故對此不能以詐騙犯罪論處。
(《法治日報》 肖文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