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
著名書畫家黃苗子早期曾與蘇州過云樓后人顧公碩交情頗好,兩人常有書信來往。近期偶然看到黃苗子寄給顧公碩的一篇信札,頗覺親切,全錄如下:
久稽箋候,積念為深,奉示:欣悉吳中文獻小叢書已代覓得卅二冊,價亦便宜,十分感篆。所缺13、16、27、29四種,不忙急補,仍懇轉請書店留心便是。費神,無須惶顧。書價八元同日匯還。敬祈察照。弟書收到后當再函謝,弟近不常到美術出版社,仍以寄芳嘉魚園較便。寄費若干仍應補奉也(此書系弟個人所買)。弟近為曹雪芹紀念事紛忙連日,已在文華殿開始布置,正式展出當在七月間。日前曾由此間劇協(xié)曹孟浪同志來蘇晤文化局請求協(xié)助,想已見及矣。叢書第一冊(《歷代名畫記》)日內(nèi)出書,知注順,聞暢安兄仍在努力寫家具史也。匆上即頌。
張光宇兄仍在休養(yǎng)中,前年不能作畫,昨偶說及景況囑為致候祈代達。
公碩先生
苗子寄? 五月十五日
這封短信以毛筆書就,也可見黃苗子早期的草書書法風格,應該說書寫灑脫,筆法有力。文中所談的“曹雪芹紀念事”,即一九六三年在北京故宮文華殿舉辦的“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紀念展覽會”。據(jù)說曹雪芹去世于壬午除夕,就是乾隆二十七年除夕,這一年是一七六三年二月十二日。從一九六二年年底開始,由收藏了“脂硯”的文博專家張伯駒(時任吉林省博物館副館長)和畫家黃苗子聯(lián)系,準備在北京故宮籌備曹雪芹逝世紀念展。也就是說,這封信寫于一九六三年的五月十五日。
信中提到的“吳中文獻小叢書”,指的是一九三七年二月,在蘇州圖書館館長、書法家蔣吟秋的主持下,蘇州圖書館舉辦了近代史上一次有名的吳中文獻展覽會,展覽會所征集的文獻分為五大類,除少數(shù)為公立圖書館所藏外,絕大多數(shù)為私人收藏。展覽物品中,就有過云樓后人顧公碩貢獻的書畫和古籍版本。
在展覽之后,作為地方文獻系列,《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吳中文獻小叢書》陸續(xù)出版,從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三年共出版了三十二種。黃苗子請顧公碩在蘇州代為購買這套書,因為這套書基本屬于“非賣品”。其中有一冊還是顧公碩的曾祖顧文彬的《眉綠樓詞聯(lián)》。
信中提到的畫家張光宇尚在病中,指的是張光宇從一九六一年因高血壓病發(fā)治療出院后,身體行動不便,從此只能長期在家養(yǎng)病。
同時談到的文物學家王世襄在寫作家具史,則是后來人們都看到了王世襄的巨大研究成果。當時顧公碩作為一位文博學家,利用家藏資源,以及地方資源,對古典家具,尤其是蘇作家具做了較深入的調(diào)查研究,并拍攝了大量照片。根據(jù)顧公碩之子顧篤璜回憶說,父親生前常與王世襄書信來往,探討家具藝術,王世襄還托顧公碩在蘇州收購老家具。
信中談到的戲劇名家曹孟浪生于蘇州,曾與歐陽予倩、郭沫若、金山、趙丹等多位戲劇名家交往甚密。一九三五年成立“孟浪戲劇圖書館”。并在上海、北京多個藝術機構負責資料征集工作。當時應該是代表北京戲劇協(xié)會方面前來與蘇州文化部門商談支持“曹雪芹逝世兩百年紀念展覽會”事宜,畢竟曹雪芹生平與蘇州淵源頗深,如蘇州織造府。
一九六六年,顧公碩因受政治運動沖擊而自殺。黃苗子曾作文一篇《過云樓》回憶。其中提到,“筆者于六十年代初,曾赴蘇州訪過清代著名書畫收藏家過云樓顧氏的后人顧公碩先生。公碩先生是道光年間過云樓創(chuàng)建人顧文彬的第四代孫子”。該文還提及,“公碩是老四,致力于古代書畫著述的研究。民初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是研究中國書畫藝術很重要的一部著作,收羅南北朝至清末有關中國書畫著述數(shù)百種,扼要地記下內(nèi)容并加以評述。公碩在余氏所輯的前人著述之外,又搜集了近二百種,補余書之不足。顧氏一家五代,對中國書畫藝術的愛護、整理和研究,做了難能可貴的貢獻”。
黃苗子所言的這些內(nèi)容,可見顧公碩的諸多遺稿部分,我曾經(jīng)見過手稿,后來應該是由其子顧篤璜交給了研究人員去出版了。黃苗子還記得,當時顧公碩還向他出示了一些珍本、抄本書畫著述,應該就是顧公碩祖父顧承的《過云樓初筆》《過云樓再筆》,記錄著過云樓顧文彬、顧承父子所見和所藏的宋元明代書畫錄。最使得黃苗子驚奇的是,顧家還藏有一件蘇州泥塑作品,顧炎武像,“高約五六寸,衣履眉發(fā),栩栩如生,令人仰止”。這件泥塑作品后來應該是被顧公碩捐給了蘇州博物館。
作為一代名門之后,顧公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負責蘇州博物館的創(chuàng)辦,并被政府任命為副館長,他將珍藏的元王蒙,明文徵明、唐寅、祝允明、董其昌等傳世珍品和清代刺繡等文物一百二十四件無償捐給蘇州博物館。在業(yè)務上他廣交朋友,希望各處名家皆能為蘇州文化事業(yè)做點貢獻。他虛心學習書畫、鑒藏、工藝美術等方面業(yè)務知識。應該說這是一位在蘇州現(xiàn)代文化史上不可被遺忘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