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蘇玲
(豐縣婦幼保健院,江蘇 徐州)
宮頸癌是發(fā)病率僅次于乳腺癌的女性最常見惡性腫瘤,其死亡率極高,嚴重威脅女性的生命健康。我國是宮頸癌發(fā)病率較高的國家,且發(fā)病率呈年輕化趨勢,臨床防治形勢日趨嚴峻[1]。宮頸癌的發(fā)病機制研究較為深入,目前已經證實高危型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是宮頸癌形成、進展的重要原因,因而需密切監(jiān)測HR-HPV感染情況。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可有效達到良好的宮頸癌控制效果,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質量均較好,因而需積極提升早期診斷準確性[2]。TCT、HRHPV、電子陰道鏡下宮頸活檢為臨床常用的婦科檢查方式,其聯(lián)合診斷宮頸病變臨床應用較多,為進一步明確其診斷價值,本次研究選擇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行婦科檢查的100例疑似宮頸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三者不同聯(lián)合方案診斷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宗旨是探明其對早期宮頸癌的診斷價值。
選擇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在豐縣婦幼保健院行婦科檢查的100例疑似宮頸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100例疑似宮頸病變患者均完成TCT檢查,71例提示陽性者均經組織病理學檢查診斷。100例疑似宮頸病變患者,年齡20~65歲,平均(42.52±22.43)歲,均有性生活史,其中已生育者67例、未生育者33例。
納入標準:成年女性;有性生活史者;檢查和治療依從性良好;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和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無性生活史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宮頸錐切手術史;全子宮切除手術史;合并陰道假絲酵母菌感染者;近1周內使用激素類藥物治療者;合并陰道毛滴蟲或病原體感染者;合并重度精神疾病者;認知功能異常者;出血傾向或凝血功能障礙者;拒絕或不配合檢查者等。
月經完全干凈7 d后進行各項檢查,檢查前3 d內禁止陰道檢查、陰道灌洗及用藥,檢查前24 h內禁止性生活。
1.3.1 TCT檢查
采樣前使用無菌干棉球將子宮頸表面分泌物拭凈,將“細胞刷”置于子宮頸管內,達子宮頸外口上方10 mm左右,在子宮頸管內旋轉5圈后取出,將采集標本立即置入裝有細胞保存液的無菌瓶中送檢,采用液基細胞學檢測儀自動分離、過濾樣本,制片、染色,根據TBS系統(tǒng)進行分類并診斷。
1.3.2 HR-HPV檢查
采樣前使用無菌干棉球將子宮頸表面分泌物拭凈,將取樣器置于子宮頸管內,在子宮頸管內旋轉5圈后取出,將采集標本立即置入裝有細胞保存液的無菌瓶中送檢,采用PCR熒光法檢測,記錄HR-HPV拷貝數。
1.3.3 電子陰道鏡下宮頸活檢
TCT檢查顯示陽性者行電子陰道鏡下宮頸活檢,陰道鏡下觀察子宮頸有無異常區(qū)域,記錄病灶部位、顏色、形態(tài)、大小和血管結構;在醋酸試驗及碘試驗異常圖像部位或可疑病變部位進行宮頸活檢,并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
表1 不同診斷方案診斷結果與組織病理學診斷結果比較(n, %)
所有診斷依據宮頸癌病理學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宮頸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包括良性細胞改變、宮頸上皮內瘤變(CIN)及鱗狀細胞癌(SCC)。其中,CINⅠ對應TCT診斷的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CINⅡ、CINⅢ和原位癌對應TCT診斷的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SCC、CINI、CINⅡ和CINⅢ病理組織學均呈陽性[3]。
根據2001年國際癌癥協(xié)會TBS診斷系統(tǒng)評估TCT診斷結果:正常范圍、非典型鱗狀上皮細胞(ASC-US),LSIL,HSIL及SCC,ASC-US及以上程度的病變診斷為細胞學陽性[4]。宮頸分泌物中HR-HPV拷貝數≥5.0×102,計為HRHPV陽性[5]。陰道鏡下宮頸活檢診斷結果參照改良Reid陰道鏡評分(RCI)評估宮頸病變:0分為正常或慢性宮頸炎,1~2分為CINⅠ,3~4分為CINⅡ,≥5分為 CINⅢ,0分為陰性,≥1分為陽性[6]。三種檢測方法聯(lián)合診斷時,其中一項陽性即為陽性。
統(tǒng)計TCT、HR-HPV、陰道鏡下宮頸活檢診斷結果,對比分析TCT+HR-HPV、TCT+陰道鏡下宮頸活檢和三者聯(lián)合診斷結果與組織病理學診斷準確率。靈敏度=真陽性人數/(真陽性人數+假陰性人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人數/(真陰性人數+假陽性人數))×100%。準確率=(真陰性人數+真陽性人數)/樣本數×100%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0. 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并采用t檢驗;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認為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00例疑似宮頸病變患者,經組織病理學檢查診斷陽性者(CINⅠ、CINⅡ、CINⅢ和宮頸癌)共53例,其中CINⅠ25例、CINⅡ27例、CINⅢ0例、宮頸癌1例。
100例疑似宮頸病變患者TCT診斷顯示,ASC-US及以上程度病變者共71例(71.00%),其中ASC-US32例(32.00%),LSIL24例(24.00%),HSIL14例(14.00%),SCC1例(1.00%)。
71例TCT診斷陽性者HR-HPV檢查顯示,陽性者為42例(59.15%),其中ASC-US患者陽性率為34.38%(11/32),LSIL患者陽性率為70.83%(17/24),HSIL患者陽性率為92.86%(13/14),SCC患者陽性率為100.00%(1/1)。其中:ASC-US患者HR-HPV感染率最低,顯著低于LSIL、HSIL和SCC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SIL和SCC患者HR-HPV感染率最高,顯著高于ASC-US和LSIL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71例TCT診斷陽性者中:組織病理學檢查診斷陽性為53例,陰道鏡下宮頸活檢診斷陽性為57例,4例為假陽性。陰道鏡下宮頸活檢診斷陽性中,RCI評分1~2分(CINⅠ)27例(47.37%,27/57),3~4分(CIN Ⅱ)29例(50.88%,29/57),≥ 5 分(CINⅢ)1例(1.75%,1/57)。
以宮頸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分別統(tǒng)計不同診斷方案的診斷結果:TCT陽性(ASC-US及以上程度病變)靈敏度和準確率最低,TCT+陰道鏡下宮頸活檢準確率顯著高于TCT和TCT+HR-HPV,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CT+HR-HPV特異度和準確率顯著低于TCT+陰道鏡下宮頸活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CT+陰道鏡下宮頸活檢和HR-HPV+TCT+陰道鏡下宮頸活檢比較,靈敏度、特異度和準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R-HPV+TCT+陰道鏡下宮頸活檢靈敏度(100.00%)、特異度(94.44%)和準確率(98.59%)最高,顯著高于TCT、TCT+HR-HPV,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HR-HPV的持續(xù)感染是促使子宮頸癌發(fā)生的最主要原因,其臨床診斷結果是CIN及宮頸癌診治的關鍵性依據,且該方法具有無創(chuàng)、準確等優(yōu)點,是宮頸癌篩查的重要手段。TCT是細胞學檢查的重要手段,使宮頸癌的篩查與診斷獲得了突破性進展,通過液基細胞學技術可有效發(fā)現宮頸異常細胞,診斷準確率明顯提升,尤其是降低了漏診風險,對于宮頸病變的篩查及后續(xù)檢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7]。TCT對宮頸癌細胞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因而TCT提示ASC-US及以上程度病變者需高度警惕。HR-HPV和TCT是宮頸病變檢查的常規(guī)手段,兩者聯(lián)合可有效提升陽性檢出率,降低漏診率,但是仍有待進一步提升準確性。
電子陰道鏡檢查可直觀顯示宮頸病變,同時對完成宮頸活檢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對宮頸癌的診斷準確率較高,漏診率也相對較低,與組織病理學檢查結果差異較小,是CIN及宮頸癌診治的重要依據。但是,陰道鏡下宮頸活檢屬于有創(chuàng)性檢查,需在HR-HPV和TCT常規(guī)檢查指導下進行,三者聯(lián)合可有效提升診斷準確率。宮頸癌早期診斷相關文獻報道顯示,HR-HPV聯(lián)合TCT或TCT+陰道鏡下宮頸活檢準確率較單獨TCT檢查可提升3%~8%,而三者聯(lián)合診斷準確率可進一步提升5%~15%,單純TCT準確率為80%~88%,TCT+HR-HPV為82%~92%,TCT+陰道鏡下宮頸活檢為84%~94%,三者聯(lián)合診斷可進一步提升診斷準確性[8-9]。本次研究也發(fā)現,TCT陽性(ASC-US及以上程度病變)準確率(82.00%)最低,TCT+陰道鏡下宮頸活檢準確率(94.37%)顯著高于TCT(82.00%)和 TCT+HR-HPV(84.5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HR-HPV+TCT+陰道鏡下宮頸活檢靈敏度(100.00%)、特異度(94.44%)和準確率(98.59%)最高,顯著高于TCT、TCT+HRHPV(P<0.05),可知三者聯(lián)合可有效提升宮頸病變的鑒別診斷準確性,對于CIN和宮頸癌早期發(fā)現和準確識別較為有利,可指導臨床盡早實施根治性手術,以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三者聯(lián)合診斷可有效提升宮頸病變鑒別診斷準確性,可為臨床診斷提供更為可靠的參考資料,有助于宮頸癌的早期確診,進而使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