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平
小學生善于模仿成人的行為,對于他們而言,家庭是其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家庭成員會對他們的情緒管理、行為塑造產生巨大的影響。在繁重的課業(yè)壓力之下,很多家長過度重視文化課的學習和各種技能的培訓,忽視了子女心理健康狀況。在落實“雙減”政策,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有必要圍繞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深入思考。
小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形式多樣,如學習時難以集中注意力、對文化課程缺乏興趣等。對于這種狀況,部分家長、教師缺乏科學的認識,會將其歸結為態(tài)度問題。根據(jù)相關心理學、教育學研究成果,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學習興趣、學習狀態(tài)不佳等現(xiàn)象,與其內在的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學習狀態(tài)不佳的學生普遍對學習的意義存在認知偏差,有的學生認為學習是為了滿足家長的期望,有的學生認為學習是為了達到學校的要求。由此可見,對學習意義的認知會影響小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
小學生身心發(fā)育不成熟,不擅長情緒調節(jié)和行為控制,有時會情緒失控,出現(xiàn)用言語辱罵或武力攻擊其他同學的情況。教師要觀察學生的言行,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對于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并加以疏導,教會學生正確的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以免學生的意志、品質、行為、習慣等的塑造受到影響。
部分教師和家長認為,學生的性格是與生俱來的,他們對學生表現(xiàn)出的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不夠重視。根據(jù)調查,生活在親子關系密切的家庭中的學生,往往更擅長人際交往,他們樂于與教師、同學分享自己的想法。而生活在家庭成員關系疏遠的家庭中的學生,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積極性不足。由此可見,雖然遺傳因素會影響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人際交往意愿,但成長環(huán)境對于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覷。
對于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部分教師沒有深入探究其內在原因,僅對學生的外在行為表現(xiàn)進行干預。但在實際的學校生活中,部分學生會出現(xiàn)反復違反校規(guī),不服從教師管理的情況。對此,筆者查閱了相關文獻并對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進行了總結歸納。
受升學壓力以及各項因素的影響,部分家長會對子女提出不恰當?shù)囊?。家長不僅要求子女在學校時努力學習,以取得理想的文化課成績,還會要求子女在課余時間接受各種才藝培訓,以提升其綜合素質。學生承受著父母期望和日常學習帶來的雙重壓力,容易陷入焦慮狀態(tài),形成不良習慣,出現(xiàn)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家庭是小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家庭生活氛圍、家長教養(yǎng)方式會對其心理健康狀態(tài)和行為表現(xiàn)產生明顯影響。有關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生活在權威性教養(yǎng)風格、放縱型教養(yǎng)風格家庭中的小學生,生活在民主型教養(yǎng)風格家庭中的小學生,在遇到人際交往上的困難時,常常能采取更為合理的方式處理,在待人接物時會表現(xiàn)出較強的包容性。
小學生擅長通過觀察、模仿來學習技能和獲取經(jīng)驗,家長的行為方式、思維習慣會對其產生直接影響。根據(jù)自身教育實踐及有關小學生心理問題的探究,筆者認為,家長要少用訓斥、命令等方式教育子女,要傾聽子女的想法,尊重子女的意愿,積極學習科學的教育方法,降低子女心理問題發(fā)生的概率。
心理健康問題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于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xiàn),教師和家長要仔細觀察,對不良行為進行及時干預,降低心理健康問題的發(fā)生概率。目前,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上,部分學校沒有和家長形成科學、有效的共育機制;部分家長沒有及時關注學生在心理狀態(tài)、情緒上的變化,只有在學生出現(xiàn)明顯的情緒或行為問題時,才會和學校商討處理辦法。
為了促進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家長和教師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教師應當構建家校共育機制,完善溝通渠道,形成二者合力。首先,在現(xiàn)有溝通方式的基礎上,教師要建立有關心理健康問題的定期溝通機制,在關注小學生學習同時,觀察和分析其行為、情緒變化,對異常情況進行及時干預。同時,家長也要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優(yōu)勢,與子女進行深入交流,了解其想法,與學校共同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不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會對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產生負面的影響。為了構建科學的家校共育機制,教師要鼓勵家長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促使家長學習新的教育方法以及溝通交流技巧,促使家長與子女建立平等、互信的關系。同時,家長要通過溝通了解子女的心理狀態(tài),給子女提供必要的支持,幫助其解決困惑。家長還要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教學活動,與其他家長及教師進行交流,學習更多實用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技巧,不斷改進家庭教育方式,為子女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和學習氛圍。
家庭教育方式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著重要影響,教師應通過多種方式轉變部分家庭教育觀念落后的局面,為小學生創(chuàng)設更適宜他們成長的環(huán)境。學校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應強化宣傳,通過向小學生家長提供在線學習資料、組織專題講座等形式,讓家長意識到更新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促使他們積極配合學校教育,發(fā)揮家庭教育作用。同時,學校心理輔導員要從教育學、心理學的專業(yè)視角給予家長幫助,幫助家長解決教育問題,促使家長學習科學的教育知識。
家長與子女的關系模式大概率會成為其處理人際關系的樣板。家長應營造溫馨的家庭環(huán)境氛圍,給予子女安全感,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保持心理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與子女和睦共處,在出現(xiàn)矛盾或遇到較為棘手的問題時,采取理性的方式處理,避免發(fā)生沖突。此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長應盡量親自教育子女,以維持密切的親子關系。
結合相關文獻和筆者的調查分析,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家庭環(huán)境、家長教育觀念、家庭教養(yǎng)方式等存在關聯(lián)性。針對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學校和家長應該予以重視,在實踐中探究、分析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具體因素,通過構建家校共育機制、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優(yōu)化家庭生活氛圍等途徑,提升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以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作者單位:平?jīng)鍪嗅轻紖^(qū)西大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