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苗
繪畫是閱讀一座城市的多種媒介之一,也是最具直觀性的私性表達視覺路徑。胡朝陽就是這樣一位行走在老街之中的歷史記錄者與私人體悟者。
胡朝陽從2007年開始走街串巷,精心挑選那些極具歷史感的老建筑、老街道,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縱橫交錯的城市脈搏。用迅疾的油彩筆觸,迅速捕捉與觸摸記載城市歷史的厚重影像。
畫家從一磚一瓦鋪就的歲月包漿中,細心體味歷史在時空軌跡上的厚重,借用建筑這種視覺表征,為空間增添時間的痕跡,從而引導人們的視線能夠回溯到歷史與城市所雕琢的心意、志向。劉勰認為山水川原、天地萬物是藝術構思的深厚府庫,也最早提出了創(chuàng)作需得“江山之助”的說法:“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略語則闕,詳說則繁?!保ā段男牡颀垺の锷罚┏鞘欣锏娜艘猿鞘袨樯钪瓷?,勞作生息。也因此因為熟悉所以熱愛,只有真感情,才能有真作品。
胡朝陽的城市建筑風景寫生創(chuàng)作,深受印象主義的影響。印象派的命名,源自莫奈1872年的畫作《日出印象》。印象派畫家提醒藝術家和公眾不要忘記在戶外陽光照射下,明暗的對比是十分強烈的,由暗轉明的變化也并不均勻。他們鼓勵在戶外觀看自然,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為描繪對象,畫面題材寬廣,筆觸不經修飾,強調直接性。著重于光影的改變與時間的印象,印象派把光與色的科學概念,不僅運用于風景畫,還運用在各種現實生活的場景,捕捉生活情趣,革新了傳統(tǒng)的固有色觀念,創(chuàng)立了以光源色和環(huán)境色為核心的寫生色彩學。由此印象派正式被推上藝術史的舞臺且影響至今。
胡朝陽的寫生創(chuàng)作作品,在形象捕捉、情景再現、細節(jié)描摹上,充分展現了其藝術感覺的靈動與油畫筆觸的嫻熟。他的畫面多選取能表現建筑物挺拔、高聳和莊嚴的視角,有時更像是攝像機的廣角鏡頭。描繪主體時并不追求對客觀事物的逼真描摹,而是在凌亂的筆觸中追求建筑結構的統(tǒng)一與和諧。他從取景的角度,到前后景物處理,再到左右樓宇的呼應對照,將各種物象布置在畫布的方寸之間,互為個體又相互依托,通過流暢的線條裁剪武漢的街道、建筑、天空等。用印象派鵝毛般的筆觸記錄斑駁的光影、多樣的建筑類型,色塊并置拼貼,透著非常輕盈的空氣感,畫面平穩(wěn)、安靜,作品中天空的處理和繁雜的樹木、綠植保持統(tǒng)一和諧,映襯著建筑的神采和意蘊。經過精心的演化,建筑物的透視轉折處理,去繁就簡,近虛、中實、遠虛,畫面聚焦感強烈,老建筑、老街景的質感也由此躍然紙上。
胡朝陽 漢口一元路附20號昌年里(建于1917年)81 cm×65 cm 2017年
法國19世紀杰出的文學批評家泰納首先提出藝術的審美內容問題,認為藝術可以引導人們去認識一個“真正的人”,把人們帶進一個無限的、隱蔽的新世界——心理和情感的世界。他肯定西方傳統(tǒng)的模仿說,但是也指出完全正確的模仿能產生真,卻不能產生美,認為藝術作品應包括對象的主導顯著特征,藝術創(chuàng)作中應該特別刪節(jié)那些遮蓋特征的東西,挑出那些表明特征的東西,對于特征變質的部分都加以修正,對于特征消失的部分都加以改造。事實上,許多藝術家從最初通過作品傳達“真實”與“視覺”的空間這方面出發(fā),慢慢追尋到自己的繪畫品格。在追尋人與自然共處共生的過程中,自然物象更能夠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視覺記憶與精神世界,畫家透納和康斯太布爾的畫作將個人情感注入油畫風景中,他們的作品打破人與自然物我兩忘的關系,自然不僅僅是人們情感的寄托,更是用個人的眼光一方面注重繪畫的現場感,另一方面注重發(fā)現超越物象存在的寫生情趣。
胡朝陽的一百五十余幅街景油畫寫生創(chuàng)作,如果沒有內心的真正熱愛,想來應該很難堅持下來。胡朝陽曾說,他是自覺接受了老建筑自然形態(tài)以及文化內涵的感召,他將生活的時代背景與建筑情景交融在一起,把蓄積在內心中對城市、對老建筑、對熟悉的街道的人文關懷流淌到畫布上,走出畫室,在自然下對城市進行摹寫,憑借線條、色彩將接觸到的城市視覺形象轉化為藝術語言形式,直接描繪所看到的風景,通過指尖溢出的形色,呈現對象真切實際的“今生”,使所描摹物象的“前世”顯得更加立體飽滿,這種創(chuàng)作方法使畫面具有超越了景致本身的真實,同時彌散著藝術家對所畫之境的特殊感情。
“致情”造就了“致畫”,“致畫”又傳達了“致感”,風景寫生創(chuàng)作中“緣情”(陸機《文賦》鮮明提出“詩緣情而綺靡”說,一直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動因理論)和“敘事”是交織在一起的。不論出于何種動機,必定蘊含著對所要表現對象的感情,胡朝陽如果沒有情感沖動,就很難有藝術創(chuàng)作的欲望,強烈的情感催生真摯的描摹,飽滿的畫面體現深沉的思想。藝術家要讀無字之書,“無字書者,天地萬物是也”(廖燕《二十七松堂集·答謝小謝書》)。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成大都在感受外物時開始,建筑、街道、風景是畫者描繪城市的客觀基礎,通過觀看的過程,分清楚對象實體和潛在意識中的觀念和價值,最終使客觀主體成為畫面的組成元素。寫生創(chuàng)作通過對視覺觀看了解“真實”并以此來言志、抒情、達意。南齊謝赫在其《古畫品錄》中提出“應物象形”,即所描繪的形象要跟自然界的物象形似。寫生創(chuàng)作以創(chuàng)作者對城市審美觀察的強調為前提,將客觀對象通過觀察者的眼睛移入腦海中,形成影像這是人眼的客觀反映。這種反映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卻不能與現實客體那般客觀真實,視覺之物,是自然之物到心中之物的橋梁,沒有這座橋梁,一切創(chuàng)作都無從談起。
胡朝陽老街景寫生創(chuàng)作的詩化描述,首先以模仿理論為美學依據,借助現實街景物象中存在的空間意義上的有序排列、光的交織,定點視覺效果,客觀呈現真實的現實場景,不美化不矯飾,讓觀者看到隱藏在繁華都市中的城市歷史印記和文化脈絡所在。胡朝陽會對著一個街景作不同季節(jié)不同天氣狀態(tài)下的描繪,這也像極了莫奈對于麥草垛的執(zhí)著與傾心。每一次駐足都是為了接觸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人物,新的視角嘗試都是為了幫助人們理解問題發(fā)生的環(huán)境,在他的畫面中充斥著時間為建筑帶來的各種痕跡,油彩的反復疊加,筆觸或漫不經心或精細準確都是為了展示視覺嘗試后的真實性,反映了當代藝術家的歷史文化堅守和文化素養(yǎng)。
城市街景寫生的繪制過程并不是將看到的景物照搬到畫布上,它飽含了畫者對生活的體味,對人生的哲思,從印象派開始,藝術家通過自己的畫筆,用“光、色、自然”為物象附加時間流轉的痕跡,這是畫者心情意境及所向往文化的傳遞,從客觀之物到視覺之物再到心中之物,繪畫作品越來越講究情感的表現、意趣的融貫、性靈的抒發(fā)。畫者根據自己的創(chuàng)作意圖主觀抉擇呈現畫面物象,正是內在的審美追求,決定著外在的藝術風貌。與此同時,他們也在強化對生命的關切、自然的移情,直至人性表達的藝術本質。
胡朝陽 漢口古德寺(建于1877年) 65 cm×81 cm 2018年
胡朝陽 漢口揚子街7號廣東銀行(建于1923年) 65 cm×81 cm 2017年
畫者的“根系”,大多都是深扎在社會和文化的沃土之中,社會和文化會賦予畫者特殊的審美追求,對城市物象的詩化重構,首先以關注和理解具體對象為基礎,繼而根據畫者的認識意識和文化訴求,精心復制這萬千景象。對于作畫者而言,講究的是心物交融,確立對所描繪物象的創(chuàng)作主體能動地位:調動自己情感意趣主動把握外在世界,可以將所描繪物象適當地疏簡變形,作為畫者內心和外物之間實現審美雙向溝通的傳達載體和表現媒介,以更好地闡釋他在這座城市中的經歷,對事物的記憶、愛好和趣味。
畫布上的語言,是在藝術家有了深刻的觀看體驗后,將感性和理性交織轉化而來的。置身于老街景中,空間不是固定的而是運動的。行人、樹木、車流變幻不定,景物在各自不斷的流變中表現自身,會引發(fā)我們去了解和思考老建筑的產生、繁榮、落寞等故事。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刻下的老建筑,讓支離破碎的畫面元素產生了有趣的秩序感,物象被神奇地鏈接在一起形成一瞬間的定格。畫家透過街景寫生創(chuàng)作的視覺空間再現,從對城市物質形態(tài)空間的描摹尋找自身對所處環(huán)境、社會、生活的認知,再經過藝術欣賞,完成繪畫的社會傳播價值,體現社會功能。唐代詩人白居易說:“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北种噬频乃囆g眼睛去欣賞武漢的那些老建筑,必將從中體會它們帶給人類文明的貢獻,在這里,“建筑是石頭編寫的歷史”的諺語,被時空化的具象定格。
詩人用文字的排列來說話,畫家用油彩的疊加來絮語。借助街景物象,通過線條的運動開展空間,捕捉物象的色彩規(guī)律使之升華,呈現畫布上的一瞬,這期間空間結構中的運動既是可見的,又是不可見的。由空間開始,以時間導引,將復雜的景物,有意識地進行詩化組織,用濃淡虛實的手法、冷暖互補的顏色豐富畫面,真實和心境通過過濾和裁剪形成新的“空間”,這個空間是現實中超越出來的境域,是被構成的但也是被看見的。
用繪畫的手段對老街老景老屋進行圖像解讀與詩化創(chuàng)作,一方面展示了藝術家對老街區(qū)生態(tài)現狀問題的個體表達,另一方面加之情感的介入方式,能夠有效激發(fā)藝術家與受眾對文化、歷史的傳承與反思,體會不可取代的歷史遺留價值。不管時代怎么變化,總會有一群人,堅持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關注自己喜歡的事物,活出自己的意義。
胡朝陽 漢口中山大道老亨達利(建于1922年) 65 cm×81 cm 2017年
老街景是城市文化的記憶,是城市發(fā)展的見證者,對于老街景的描繪是城市化進程中現實社會問題的圖像縮影。胡朝陽的街景寫生不僅僅是對光影空間的追求,十多年間,他孜孜于從武漢這座城中汲取生機與能量,將建筑的物理凝定與時間空間的流變,共同輸送到他的畫面深處,在景、人、畫之間,傳遞藝術家對城市的可觀、可感、可思,讓筆下的老建筑連接大地,肌理飽滿,有了清晰可感的生命力。
胡朝陽 漢口美國海軍青年會舊址(建于1913年) 65 cm×81 cm 2017年
胡朝陽 漢口上海村里分(建于1923年) 81 cm×65 cm 2017年
胡朝陽藝術簡介
胡朝陽,男,1959年生于湖北省廣水市,現任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常務理事,湖北美術家協(xié)會油畫藝委會委員。
作品參加第七屆全國美展、第二屆中國油畫展、首屆中國油畫學會展、二十世紀中國油畫作品展、2003年北京國際藝術雙年展、第三屆中國油畫展、紐約時代廣場中國當代藝術家納斯達克屏幕展等60余場,以及作品出展法國、美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家。作品獲得省、國家級獎勵11項。舉辦過三回個人展覽。
150余幅作品出版和輯入:《中國當代油畫》《二十世紀中國油畫》《美術》《文藝研究》《中國現代藝術史》《中國近現代美術史》《’85美術運動》《人民畫報》《世界知識畫報》《庫藝術》《中國油畫》《中國油畫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等。發(fā)表論文:《走出視覺誤區(qū)——晃動視覺研究》《“純”色彩問題》《以前沿的學術思想引導油畫的多元教學》《藝術的眼睛》《湖北美術學院油畫教學思想文脈的梳理與思考》《藝術的地氣、本情與神性》等21篇。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湖北美術館、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武漢美術館、江漢關博物館、清華大學、中央黨史研究室(今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現代文化研究中心等機構以及意大利、法國、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個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