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法強
(信陽市中心醫(yī)院 康復科,河南 信陽 464000)
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具有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的特點,幸存者中80%左右會留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礙,其中偏癱較為常見[1]。偏癱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肢體運動障礙,其中上肢活動較為精細,功能難以完全恢復,極大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卒中后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尤為重要。相關研究證實,核心肌群康復鍛煉可增強軀干控制能力,改善平衡功能[2]。而表面肌電生物反饋(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sEMG-BFB)是一種用來調(diào)節(jié)肌肉功能的新型康復治療技術(shù),近年來被逐漸用于卒中后運動功能康復。本研究采用sEMG-BFB聯(lián)合核心肌群康復鍛煉,探討其對卒中后偏癱患者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jīng)信陽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信陽市中心醫(yī)院卒中后偏癱患者96例,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組,各48例。對照組:男21例,女27例;年齡51~77歲,平均(63.85±6.21)歲;缺血性卒中30例,出血性卒中18例;右側(cè)偏癱26例,左側(cè)偏癱22例;合并癥包括11例糖尿病,23例高血壓,14例高脂血癥。觀察組:男22例,女26例;年齡52~76歲,平均(64.13±5.89)歲;缺血性卒中29例,出血性卒中19例;右側(cè)偏癱27例,左側(cè)偏癱21例;合并癥包括8例糖尿病,25例高血壓,15例高脂血癥。兩組性別、年齡、腦卒中類型、偏癱側(cè)別、合并癥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①知曉本研究,簽署同意書;②經(jīng)CT掃描確診為腦卒中,伴有上肢功能障礙,生命體征平穩(wěn)。(2)排除標準:①存在語言溝通或認知障礙;②治療依從性差;③心、肝、腎功能不全。
1.3 治療方法
1.3.1常規(guī)治療 兩組均接受常規(guī)藥物治療及常規(guī)康復訓練。
1.3.2對照組 接受核心肌群康復鍛煉,包括Bobath球半橋、訓練球腹部訓練、平衡墊站立、軀干旋轉(zhuǎn)訓練,每次20 min,每日一次,每周5~6 d。持續(xù)治療8周。
1.3.3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sEMG-BFB治療,使用生物刺激反饋儀(加拿大Thought公司,MyoTrac),靈敏度為0~2 000 μV,脈沖寬度為50~400 μs,輸出強度為0~100 mA。取臥位,將治療電極片放在患側(cè)肌腹附近,將輔助電極片放在肱二頭肌外側(cè)緣,將儀器靈敏度調(diào)整至檢測閾值的80%,告知患者放松患肢,當患肢肌電信號強度小于檢測閾值,儀器發(fā)出聲光信號并播放音樂,以促使患肢進一步放松。之后患者在儀器輔助下進行肘屈伸練習,持續(xù)約30 min,在此過程中關注肌電信號變化情況,根據(jù)儀器提示做肌肉自主收縮、放松練習,在避免肌張力過度增高的前提下盡量大幅度屈伸肘關節(jié),每周5次,每次30 min。持續(xù)治療8周。
1.4 觀察指標
1.4.1上肢運動功能 比較治療前、治療8周后兩組上肢Fugl-Meyer測評法(Fugl-Meyer assessment,F(xiàn)MA)評分。包括手指、屈肌協(xié)同運動、伸肌協(xié)同、肘伸直等33項運動,每項0~2分,共0~66分,評分越高表明上肢運動功能越強。
1.4.2日常生活能力 比較治療前、治療8周后兩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ADL包括梳妝、進食、洗漱、如廁、洗澡、穿衣等內(nèi)容,共10個條目,滿分100分,<20分為生活完全需要幫助,20~40分為生活需要很大幫助,41~60分為生活需要幫助,>60分為生活基本自理,得分越高代表獨立性越強。
1.4.3上肢功能恢復情況 比較治療前、治療8周后兩組Brunnstrom分級。采用Brunnstrom運動功能評定法評定患側(cè)上肢功能恢復情況,分為Ⅰ、Ⅱ、Ⅲ、Ⅳ、Ⅴ、Ⅵ級,等級越高代表肢體功能恢復越好。
1.4.4平衡能力、步行能力 比較治療前、治療8周后兩組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Holden步行功能分級(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xiàn)AC)總評分,BBS包括單腿站立、從座位站起、無支持座位等14個項目,總分0~56分,評分越高表明平衡能力越強;FAC分為0~5級,評分越高表明步行能力越強。
2.1 上肢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治療前,兩組FMA評分、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觀察組FMA評分、ADL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FMA評分、ADL評分比較分)
2.2 上肢功能恢復情況治療前,兩組Brunnstrom分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兩組Brunnstrom分級明顯改善,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Brunnstrom分級比較(n)
2.3 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治療前,兩組BBS評分、FAC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8周后,觀察組BBS評分、FAC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BBS評分、FAC評分比較分)
腦卒中患者常伴有上肢運動障礙,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在其生命體征平穩(wěn)之后進行康復鍛煉,對于上肢功能恢復意義重大[3]。常規(guī)康復鍛煉雖可一定程度減少跌倒風險,但難以恢復平衡功能,而核心肌群康復鍛煉通過對豎脊肌、腹直肌、椎旁肌的鍛煉,可增強人體脊柱、盆骨穩(wěn)定性,改善平衡能力[4]。
sEMG-BFB是將兩個電極片置于肌肉表面,通過記錄肌電活動,采集肌電信號,可分析神經(jīng)肌肉功能,并能預測神經(jīng)肌肉病變特性,被應用于康復醫(yī)學療效、功能評價[5]。本研究使用的生物刺激反饋儀,巧妙結(jié)合生物反饋、肌肉電刺激,通過監(jiān)測肌電信號強度,輔助患者進行康復鍛煉,使患者加強肌肉收縮,可增加對運動皮質(zhì)信號的輸入,避免肌肉萎縮,同時促使非受損區(qū)域發(fā)生變化,促進大腦中樞恢復控制肌肉的功能[6]。趙平平等[7]研究指出,在常規(guī)康復治療與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sEMG-BFB治療急性腦梗死偏癱患者,可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改善平衡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sEMG-BFB聯(lián)合核心肌群康復鍛煉治療8周后,觀察組FMA評分、BBS評分、FAC評分高于對照組,Brunnstrom分級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該方法應用于卒中后偏癱患者可有效改善其上肢運動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腦卒中患者由于顱內(nèi)缺血灶或出血灶,引發(fā)上肢功能障礙,對患者進行康復鍛煉的同時給予sEMG-BFB治療,可促進腦側(cè)支循環(huán)的構(gòu)建,加速健側(cè)腦細胞、病灶附近組織代償或重組,可有效改善上肢運動功能,且在治療過程中,能使患者進一步了解自身肌肉活動,利于控制肌肉收縮,改善運動協(xié)調(diào)功能,增強步行能力[8]。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8周后觀察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sEMG-BFB聯(lián)合核心肌群康復鍛煉應用于卒中后偏癱患者可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這是由于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改善后,可自主進食、大小便、穿衣等,自理能力增強。
綜上可知,sEMG-BFB聯(lián)合核心肌群康復鍛煉應用于卒中后偏癱患者,能更有效改善其上肢運動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